兵仙

兵仙

一本基於歷史真實,從哲學思辨、傳統兵法、現代管理、職場晉升、個人奮鬥及人生體驗,全方位描述“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英雄輩出的楚漢風雲里絕境逆襲,最終成就“兵仙”“戰神”的書。 以韓信為切入點,通過對韓信身世、奮鬥、成名、巔峰、死亡的描寫,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秦末楚漢戰爭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展現了在宏闊的歷史場景中的英雄群像,揭示了事業成敗的規律和奧秘,勾勒出了那段歷史的輪廓,使你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以全局的視野審視就中人物的喜怒成敗,從而更清晰、更深刻地認識那段歷史,並反思當下。

基本信息

書名 兵仙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又名 楚漢風雲中的韓信 出版時間 2015年11月
作者 李肖肖 定價

39.00

ISBN 978-7-218-10285-6 開本 787*10921/16
類別 通俗歷史讀物/勵志書籍 頁數 347

內容概述

長袖善舞,收放自如,世稱兵仙。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亦許戰神。
起於微賤,無恃無怙,卻傳奇般成為三軍統帥,
於20多歲,馳騁天下,無一敗績。

一本基於歷史真實,從哲學思辨、傳統兵法、現代管理、職場晉升、個人奮鬥及人生體驗,全方位描述“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英雄輩出的楚漢風雲里絕境逆襲,最終成就“兵仙”“戰神”的力作。

作者簡介

中山大學文學碩士,師承中國古典文獻學老師,參加新一輪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

扉頁

謹以此紀念在新疆的三年歲月
獻給那些年一起戰鬥過的援友們,獻給所有胸懷
大志、想要成就一番偉業的人們,
也獻給在苦難中站立起來已經蔚然撐起一片藍天的我的國家,
祝願她永恤國本,格局遠大,氣象萬千

對“韓信”這個名字,想來沒有人會感到陌生。別說斯文之士,哪怕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多多少少也會聽到過“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樣的話語;而今天我們使用的許多成語、俗語、熟語,諸如“一飯千金”、“背水一戰”、“胯下之辱”、“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獨當一面”、“拔旗易幟”、“推陳出新”、“大丈夫能屈能伸”、“置之死地而後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類,也都與韓信相關。這位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的驚天動地與驚心動魄的事跡,他為高祖劉邦打天下坐江山所創立的蓋世功業,在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與班固的《漢書·韓信傳》等篇中有詳實而傳神的記載,後來更因小說家戲劇家的不時演繹、學者文人的反覆論評與墨士騷客的無盡吟詠而廣為人知。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韓信真可稱得上是一位廣袖長舞、收放自如的“兵仙”,一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一位馳騁天下、所向披靡的“奇帥”。他似乎就是為了在戰場上縱橫捭闔而降生到這個我們世界的,而波瀾壯闊的楚漢戰爭則恰好為他叱吒風雲提供了一個絕美的舞台。作為一位不世出的天才軍事家,他從被劉邦高壇拜將的那一刻起,就顯示了非凡的作戰指揮才能。他用兵奇險詭譎、出神入化,從明修棧道到暗渡陳倉,從進襲章邯到經略三秦,從擒魏滅趙到降燕伐齊,從困死項羽到全殲楚軍,數載之中,指揮戰役戰鬥無數,居然自始至終無一敗績!試問當時英雄能與爭鋒者誰?後世將帥可與比肩者幾?但是這位軍事天才卻不懂生活哲學,更不懂王霸政治,是以在天下初定之後便受到了主子的疑忌,最終更因“謀反”而惹來“族誅”之禍,在歷史上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永久哀嘆。然而也正由於其人生的戲劇性,韓信才成為了古往今來人們百說不厭的話題——無論是在歷史著述里還是文學作品裡,是在官方表達中還是民間敘述中。
現在,讀者在李肖肖先生的《兵仙——楚漢風雲中的韓信》這部作品中,又看到了對韓信故事的新演繹。
《兵仙》以秦漢易代的歷史為背景,用時下頗為流行的網路文學表達形式,從容不迫又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楚漢戰爭的宏大場面,並以此為背景活潑、生動地述說了韓信的一生,故事內容包括賓萌寄食、胯下之辱、投奔項梁、扶助項羽、投奔劉邦、獲薦蕭何、登壇拜將、進襲關中、擊敗章邯、出兵東征、渡河敗魏、出師破趙、背水而戰、破齊之役、澭水之戰、擊敗龍且、請封齊王、決戰垓下、罷王封侯、獲罪族誅等等,所涉人物則有陳勝、項羽、劉邦、張良、蕭何、陳平、曹參、章邯、周勃、樊噲、張耳、陳余、彭越、黥布、酈食其、廣武君、蒯通、田橫、呂后……,幾乎全覆蓋了楚漢戰爭期間的所有重要的人與事。作品通過政治的冷酷、戰爭的慘烈,凸顯了“兵仙”的奇譎、“戰神”的從容,讓我們看到了一代軍事家韓信是怎樣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舞台上成就蓋世功業的,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他在秦漢易代過程中所曾發揮過的重大影響。一部歷史文學作品,自然首先應當具有歷史性,也就是說它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它所依據的資料必須是可信的、它對人物與事件的論評必須是有據的;一部歷史文學作品,同時還應當具有文學性,也就是說它的人物必須色彩豐富、性格鮮活,它的故事必須曲折迴環、一波三折,它的語言必須形象生動,妙趣橫生。我們看到,《兵仙》這部作品,應當說大致達到了這二者的統一。作品所記錄的歷史本身是沉重的、殘酷的、血腥的,但作者所採用的表達方式卻是調侃的、嬉戲的、有趣的,因此我們閱讀這部作品時,不會因為歷史本身的沉重而產生被擠逼感,反倒覺得書里所寫的一切都那么引人入勝。作者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對史實常有自己的獨特解讀;他很喜歡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來講故事,在述說歷史時融入自己對人對事的推理、判斷,有時甚至還會有一點發揮、杜撰。但作者的議論並不會妨礙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反而會加深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因為他的議論是經過了認真思考的,他對若干問題的推理、判斷合乎歷史邏輯。比如他對韓信有可能是韓非子遺腹子的考證雖有戲論成分,卻不見得全是捕風捉影。他在敘述垓下之戰時,曾提到戰前韓信被劉邦授予指揮作戰的全權一事,其中有若干想像成分。作者解釋說:“這段情景出於我個人的發揮,它借鑑了三國演義的部分情節,意在說明戰爭前的形勢。雖然系發揮,但絕對是在對歷史事實、人物性格和當時情景充分尊重的基礎上,按歷史邏輯演繹的。”對歷史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是作者夾敘夾議的主要內容之一,作者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顯然是成功的。作品對韓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原因的分析,對各次戰役的雙方主帥的心理活動的分析,對劉邦與韓信微妙關係的分析,對蕭何、張良辭封戶原因的分析,對韓信在縱橫家蒯通的策反攻勢面前的心理分析,都相當深入精當。筆者認為,對一部歷史文學作品而言,這樣的心理分析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必要的,因為它往往能對事件的發展走向做出某種合理解釋,並使故事的過程與人物的形象變得立體豐滿。
作者在講故事時很重視還原歷史的真實,並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使人物臉譜化,這一點給人的印象很深刻。例如,項羽雖然是楚漢戰爭的失敗者,但是作者並沒有醜化他,反而在許多地方表達了對他的好感,說就綜合素質而言,他是一個“好同志”、“好將軍”、“好男兒”、“好丈夫”,之所以在歷史舞台上成為失敗者,是因為本身不具備領導的素質卻坐到了領導的席位上。同樣,作者對劉邦也做了合乎事實的評價,說他並沒有什麼過人本領,“武不能殺敵,文不能撫眾”,而且為人秉性不好,是一名“江湖無賴”,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乏善可陳;但他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懂得識人用人,所以能在逐鹿天下中勝出。
《兵仙》給作者印象很深刻的一點,還在作者對歷史的敘述似乎是沒有時空邊界的,他寫作也像韓信用兵一般,長袖廣舞,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在《兵仙》的敘事框架中,似乎存在著一條可以貫通古今中外的“時空隧道”,作者可隨意穿越其中而不受任何限制。於是我們看到了這部講述秦漢之爭的作品,居然會出現商鞅、趙奢、孔子這樣的前代歷史人物,出現諸葛亮、關張趙,水滸梁山一百零八將這樣的後世文學角色,出現毛主席的語錄,出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的言論,出現德魯克的管理學,出現傳銷的概念,出現房地產開發,出現swot模型,出現希特勒的閃電戰理論,出現……,而奇特的是,這些人物或元素在書中的存在,並不讓我們覺得有什麼唐突!
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一點,那就是作者並非是為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通過寫歷史來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揭示社會人生的真諦。作者與其說是在寫韓信,不如說是在借韓信這個載體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與心靈感悟。因此,讀者閱讀本書,就不僅僅是一個了解歷史、體驗文學、享受娛樂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理解社會、研究管理、思考哲學的過程。
肖肖幾年前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在學期間曾修習過我開設的課程,在課外與我也有較多接觸,畢業後與我的聯繫更為密切。他對我執弟子禮向來甚恭,不過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多的是我的忘年友。我喜歡與他交往,首先是因為欣賞他的上進心。《周易·乾·文言》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他是把此語作為座右銘的。他平時好學善思,一旦被某個什麼問題吸引住,便會一門心思鑽入其中,非探個究竟不可。這種品質,在他在學時期便顯露出來了。記得有一次,他曾把自己撰寫的論文《〈古詩十九首〉研究》送來,請我“斧正”,文章有好幾萬字長,厚厚一大疊,我尚未閱讀,已先為他的鑽研精神所感動。我喜歡與他交往,還因為欣賞他思想的獨立性。2011年他碩士畢業時,本來是既有機會在上海就業、也有條件在廣州深造的,但是他卻選擇了到新疆去當志願者,在一個為戈壁沙漠包圍的西陲邊城一呆就是三年!這段獨特的社會經歷給了他許多人生體驗,使他在開闊了視野、磨礪了意志、鍛鍊了能力的同時,也潛心研讀了一些著作,思考了許多問題,從而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與對現實的感悟。這部《兵仙》,便是他在援疆期間的業餘創穫。
《兵仙》是肖肖的處女作。既然是處女作,就難免在生氣勃勃的同時,也會有生澀幼嫩的一面。在我看來,後者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文字打磨不夠,有粗糙冗長之嫌;二是網路寫作手法用得過濫,有欠節制;三是作品因圍繞人物展開,故事輪廓不夠清晰。對作品的不足之處,我想肖肖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曾在自序說到:“我只是一個總結著,一個傳布者,切不可因為我輕看了古人,更不可因為古人高看了我。”
因為是《兵仙》這部作品的最早讀者,所以我接受了肖肖的請求,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出,用為本書的序言。相信讀者在閱讀肖肖的作品後,會有比我更深的見解。
楊權於中山大學沁廬,2015年7月4日。
(本序的作者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目 錄

前言
一、年齡出身
(一)賓萌身份
(二)寄食理想
(三)韓國遺孤
二、創業之初
(一)黎明之前
(二)什麼是人才
(三)第一任領導:項梁
三、第二任領導:項羽
(一)第一個職位:郎中
(二)什麼是領導者
(三)項羽的綜合評價
四、一次跳槽的經歷
(一)第三位領導:劉邦
(二)第二個職位:連敖
(三)貴人夏侯嬰
(四)第三個職位:治粟都尉
五、登壇拜將,不負韶華
(一)談判
(二)應對
(三)出策
六、暗度陳倉,牛刀小試
(一)山橫秦嶺,對手章邯
(二)從故道還,一參成名
(三)出山收禮,再起風波
七、東征
(一)詩人魏豹
(二)合齊趙,挾五諸侯兵
(三)逆境中勇猛進步的青年
八、劉邦用人
(一)志向檢驗,題出韓信
(二)謀士張良:美人如花
(三)謀士張良:點破韓信
(四)謀士張良:絕代藥方
(五)飛龍在天,用人總結
九、戰略轉移
(一)破魏:韓信與詩人的戰爭
(二)陳余:韓信的下一個對手
(三)小插曲:一個女人的故事
(四)太行山下:一場政治戰
十、張耳和陳余
(一)重提章邯
(二)賢士李良
(三)拆散兄弟
(四)支走曹參
十一、破趙
(一)兵力及形勢
(二)用間的高手
(三)背水一戰
(四)總結大會
(五)快速進步的青年
十二、主力戰場
(一)第三味藥,彭越登場
(二)重新布局,天下敖倉
(三)薛公事件,形勢轉移
十三、破齊
(一)高陽酒徒
(二)奇人蒯通
(三)當酒徒遇到奇人
(四)高陽酒徒之死
(五)入齊
(六)澭水之戰
(七)生命的制高點
十四、站在歷史方向盤邊的韓信
(一)第一波進攻
(二)第二波進攻
(三)第三波進攻
(四)第四波進攻
(五)蒯通的動機
(六)韓信請封
十五、最後決戰
(一)英雄末路,廣武傳音
(二)迴光返照,固陵小勝
(三)孤城落日,陳下突圍
(四)最後決戰,垓下之圍
(五)困獸之鬥
(六)霸王葬禮
十六、韓信之死
(一)新一號敵人
(二)劉邦的心事
(三)韓信的錯誤
(四)奪命老太后
(五)韓信之死
(六)最後的話

精彩章節

第一任領導:項梁

陳勝起事不到半年,張楚政權迅速土崩瓦解,陳勝於當年十二月在秦軍章邯的圍追堵截中,被自己的車夫殺死,車夫將他做了邀功的資本叛變投敵。
聽到陳勝兵敗的訊息,加上陳勝部將盛情邀請,項梁終於決定渡江了,韓信也終於盼到了偶像的身影。
第二年二月,項梁渡江。韓信帶著胸中的才略,豪情萬丈,仗劍從軍,現在正是用人時候,他相信出身好、見識廣、懂兵法的項梁將軍不會讓自己失望的。然而,項梁讓他失望了。
出身世家的項梁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在心中給窮人和弱者留空間的人,他一生信奉的只有權力和實力,將軍世家的教育給了他強大的力量和宏大的胸懷,他的眼中只有江山,即使在一個超越三皇五帝的統一帝國已經建立之後仍然死性不改。
父親兵敗身亡,國破家亡,他絲毫不沮喪。在秦始皇威嚴無比巡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的時候,他也馬不停蹄走遍了天下的山山水水、名城大都,蓄養自己心中的大志。秦始皇隳名城、徙豪傑、銷鋒鏑不遺餘力削弱諸侯力量計畫在他這裡宣告破產。
他坐過牢,殺過人,最後在離鹹陽最遠的名城會稽停了下來。這是長江的最東邊,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裡臥薪嘗膽,最終一舉滅了當時的霸主吳國;戰國末期,這裡早已是楚國的地盤,人口眾多,糧食豐足,有深厚的民眾基礎。這裡三面無兵,只有一邊敵人可能來犯,還有大江阻隔,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這都是起兵最理想的地方。
雖然因為殺人躲避官方的緝拿和仇人的報復來到了這裡,但叔侄倆似乎不知道低調是什麼,不久就成了會稽太守的座上賓,叔叔的能力讓整個地方的賢人自嘆不如,侄子的武力竟使全吳的子弟都感到害怕。非但如此,項梁還公然在秦始皇的徭役和別人的喪禮上演練兵法,這兩個異鄉人如此無法無天,卻沒人敢管。
陳勝挑頭,天下皆反,項梁終於如願以償,但如前文所說,他卻選擇了觀望。雖然史書沒講為什麼,但從他的行為中很容易推斷。因為在會稽這個地方,最先揚言要反的並不是他,而是會稽太守,並推他為將軍,他假裝應諾,卻讓侄子殺了太守。
此時,距秦始皇統一六國方十年,大秦帝國的餘威還在,各國亡民十年間也都充分領略了大秦刑法的苛嚴,雖然上有陳勝頂頭,下有豪傑擁護,但沒有幾個人敢主動做帶頭大哥,一些頭領是被綁在椅子上成就偉業的。現在有人願意挑頭,項梁卻不乾,非要殺了人家,自己來當這個帶頭大哥,他的理想和為人可見一斑。
殺了太守,從來沒有造反經驗的他,有條不紊布置了所有的事情,尤其是在人事的安排上,令所有豪傑心服口服。只有一人不服,項梁很悠然地問他:“你還記得某年某月某日某家喪葬,我讓你操辦一件事情,你辦得如何呢?”那人當即無話。心機之重,城府之深,居然到如此地步,可見他平常都在想些什麼,為造反做了多少準備工作。
黃淮地區騷亂已經半年,群雄四起,互不相服,他作為一個外來之客,剛一過江,即能成為群雄的中心,也不是光憑項燕之後的身世背景就可以得來的。
他心中只有天下,看不得小人小物,平日所過,都是豪傑大腕,只信奉實力和權利,怎么會在乎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小人物的想法?
幾乎和韓信同時,和他同為扶漢三傑的黥布也加入了項梁的隊伍,隨即受到重用,衝鋒陷陣,名滿天下,並最終封地稱王,因為黥布來時,帶了數千人馬。即使落荒而來的劉邦,他也慷慨地贈予了幾千人馬;對各路王侯,更是禮遇有加;唯獨這位慕名投奔的青年才俊,將一切交給了他,從未入過他的法眼。
因為那些人都有能量,能量是現成的,感受得到的;而韓信只有能力,雖然能力是能量的來源,可以生髮出源源不斷的能量,但需要發現,需要開採。對此,志大如天的項梁很不屑,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寡人沒空!”
第二年九月,起事一周年,小勝即驕,不聽人言,項梁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所有有關宏大的東西,都隨著他的死而煙消雲散。但他仍然不愧為名將的後代,他的出現,挫敗了秦兵的銳氣,重新樹立了諸侯王的信心,讓大家知道,秦兵並不是堅不可破;改變了陳勝政權四分五裂的格局,擁立真正的楚王,從而使大家有一個名義的中心,團結了諸侯的力量,革命的基礎打造就是在他這裡完成。
然而,這一切對韓信而言,都是空的。他沒有任何施展的機會,只是暫時填飽了肚子,代價是一個造反的罪名。等了他半年,跟了他半年,理想青年韓信只換來了四個字:“無所知名。”

第二任領導:項羽

韓信並沒有因此放棄對名將的幻想,項梁死後,他繼續留在了項羽身邊,項羽順理成章成了他的第二任領導。從古至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項羽的評價都很高,所以,對韓信的這一任領導,我也不敢吝惜筆墨。
(一)第一個職位:郎中
事實證明,項羽沒有辜負他的期望,韓信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卒,變成了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員:郎中。
郎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官銜呢?
先看工資水平:300石。當時,按照國家標準,一個普通縣令的工資是600石,但縣令是有正式編制的,也有定額;郎中則是編外人員,數量不限,完全視領導者的性格心情而定,多的時候上千人,什麼阿貓阿狗進來都可以被封為郎中,戰爭年代工資能不能正常發放,現在已無從考證。
再看工作性質:郎中屬於郎官,內守門戶,外充車騎,是皇帝的近衛軍,也就是保鏢。當然,皇帝的保鏢不像我們常見的那樣幾個膀大腰圓的人站在身邊就可以了,皇帝的保鏢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軍事體系,少說也有一個兵團,而郎官就是這個兵團的機關單位,屬於領導階層。
按說整日在皇帝的身邊,機會也會比常人多很多,即便時運不濟,光靠工齡也不會差到哪去。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事實上並非所有在皇帝身邊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郎也有分級,有議郎,有中郎,有侍郎,還有郎中。光看名字和次序,就知道排在最後面的郎中最沒出息,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它的待遇最差,品級最低,離領導的距離最遠,乾的活也最不體面。
但是,既然設立了職位,就要兼顧公平,不能一耙子打死。郎中雖然離皇帝遠點,難得見領導一面,但卻因此而成為近衛軍中武裝首長的最佳人選,因為議郎、中郎和侍郎要守在領導身邊隨時待命,所以外面的工作只好由郎中來做。郎中又有車、騎、戶三個將職,管車的是車郎中,管騎的是騎郎中,管戶的當然就是戶郎中了。郎中雖然本身的薪水不高,但如果能掛上這三個實權職位,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能有灰色收入且不說,工資水平也是水漲船高,高達千石,早已不把具有國家正式編制的縣令放在眼裡。
後來,當韓信一夜成名成為大將軍,樊噲那時才被封為郎中,不過,一樣的郎中,樊噲卻做得風生水起,坐擁千軍,其中的道道就在這裡。因為既然不在體制之內,就不那么受體制的約束,什麼樣的郎中能被外掛授予實權,完全領導說了算,而樊噲者,劉邦之挑擔也(挑擔:老婆姐妹的老公,像一個扁擔兩頭挑,古人形象地稱呼這樣的男男關係為“挑擔”)。所以,有時不在官小,就看領導待不待見你。
可惜韓信既沒有樊噲那樣有過硬的後台,集團老大項羽又是一個只認資歷只講義氣不看水平的豪傑,而他自己,更不像陳平那樣八面玲瓏深得領導喜歡,所以雖然就在領導身邊,卻並不受領導待見,300石就是扎紮實實的300石。因為工作恰好也比較外緣的,所以乾的活也確實比較外緣(坐冷板凳),用他後來的話說:“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
而就這,還是看了他雄偉的儀表和腰間的長劍,因為近衛軍出去代表的乃是領導與國家,長得太寒磣丟不起人;至於他胸中的那幾卷兵書,不是他沒有拿出來曬,只是軍事專家項羽搖搖頭說:“算了吧,這個我比你懂。”
從第二年九月份跟項羽開始,到第四年四月離開項羽,中間一個閏月,韓信在項羽身邊,足足待了20個月一年半時間。
這一年半中,項羽手刃了自己的直接領導,當上了楚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打破了楚懷王的政治幻想;完成了破釜沉舟的壯舉,令天下人膽寒;大秦軍隊投降於他,天下諸侯聽命於他,他率領天下人馬,浩浩蕩蕩,進兵鹹陽;劉邦稽首,天下聽命;他火燒阿房宮,分封天下,成就了人生也是楚漢戰爭中最輝煌的時刻。
可是,有志青年韓信跟隨他一路,整個過程,只得了十四個字:“羽以為郎中,數以策乾項羽,羽不用。”還好,比項梁多了十個字,也算有進步。
就這樣,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兩個軍事家平安無事,在一起,一高一低,融洽相處了兩年時間。他們本可以在一起縱橫天下,但注定要日後決一雌雄,歷史就是這樣好看,耐人尋味。
史書沒有正面描寫韓信在項羽身邊的日子,只有這十四個字,我們無從得知這一年半時間,韓信同志除了拿一根燒火棍不自量力以自己三腳貓功夫保護當時天下第一高手項羽之外還做了什麼,但從其他人的傳記和一些相關的故事中,我們零零散散可以找出一些信息。
關於那段時期的記述,太史公是最全面也最客觀的,並飽含歷史情懷。《史記》記載,在韓信成名之後,項羽營下兩位大將,曾和他有過直接的往來,一個是刀兵相見,一個是窮極來投,他們對韓信的為人,都直接表達了意見。
一個是龍且,項羽最信任的將軍。當楚漢戰爭陷入膠著狀態,韓信一舉攻破了齊國,抄入項羽背後,背後嗖嗖的涼風引起了項羽的高度重視,但他自以為還構不成致命的威脅,於是,派遣了營下最得力的大將龍且去解決背後的隱患。
龍且是項梁留下的老人,曾經讓項梁驕傲終至兵敗的那場戰役就是他做的將軍,後來還打敗了威猛無比的常勝將軍黥布。兩朝元老,有能力,有資歷,有戰功,也有著盲目的樂觀,目空一切。所以,當別人勸他小心韓信,打持久戰、打政治戰的時候,他卻輕蔑地評價了韓信的為人,極惜筆墨:“我素知韓信之為人,易與耳!”
只給了三個字,比項梁還節省筆墨,結果韓信沒費什麼功夫,一夜之間,就把他給消滅了,連同他的二十萬大軍,讓項羽失去了一條大腿。此事容我們日後再說,但此時,從他的短短的評價中,我們卻可以捕捉到不少信息。
第一,素知。表明小郎中韓信在項羽營中還不是全無收穫。雖然沒有得到最高領導人的重視,但還是和營中的大人物扯上了關係,讓人家“素知”。
第二,雖然扯上了關係,但影響極為有限,這位大叔壓根就沒瞧得上他,即使在他名聞天下之後,仍然只是幾個字:“容易對付。”
第三,韓信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雖然懷才不遇,但不自暴自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積極營造和上級領導的友好關係。
還有一個是鍾離昧,雖然沒有龍大叔那樣吃香,但也是項羽營中大將。此人忠厚老實,對積極上進的青年韓信的態度也溫和許多。
項羽死後,大家都投了敵營,他是少數幾個依然打著項氏標籤的將領之一,由於在以往的作戰過中於勇猛,可能痛打過劉邦,他被劉皇帝牢牢記在心中,成為通緝令上的人物。於是在舉國的通緝中,他投奔了韓信,將身家姓名交給了韓信,儘管老朋友最終還是辜負了他,但足見相互的信任之情。
雖然《史記》中再沒有其他有關郎中韓信的輝煌往事,但從這一正一反兩位人物中,我們可以側面想見當時的一二。
項羽真是一個沒有腦子的人。他出身於將軍世家,天生就是塊打仗的料,還有個叔叔對他寄予厚望,從軍事理論到實戰經驗,無不手把手教他。而當時天下太平,也給他十幾年的時間,讓他有一個安安靜靜放書桌的地方。
韓信不是一個大隱之人,他削尖腦袋天天向上,作為一個軍事天才,一年半時間,他多次主動越權向項羽提交作戰方案,你即使不用,作為一個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人,也應該能看到他這些作戰方案的價值,卻把一個軍事奇才放在身邊比較核心比較安全的無權部門長達一年多時間,冷落他,埋汰他,讓他天天看到你,熟悉你的作戰風格,熟悉你每一個將領的性格,若他日後反水,你還有葬身之地嗎?
種種跡象表明,當時最暢銷的讀物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最後一篇專門寫間諜的重要性,最後一段這樣寫道: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大意是說,商和周的崛起為什麼那么神速,因為他們的開國將領,伊尹和姜子牙,都曾經潛伏在對手營中。可能略知其意的項羽真心不明白這段話的含義,可能毛手毛腳的項羽敷衍他叔叔根本就沒翻到這一頁,於是,他提供了最好的舞台,用了整整一年時間,默默給他的死對頭培養了一名軍事奇才。
世間最大公無私的人也不過如此吧!西楚霸王,願上帝保佑你!
(二)什麼是領導者
我忘了誰說過的話,可能是一個外國人,大意是說:“古往今來,失敗的英雄最容易博得人們的同情。人們都記住了凱撒、亞歷山大、拿破崙,並深深崇拜他們,卻對打敗他們的人漠不關心。”
項羽無疑能拉長這張名單。打敗他的劉邦被描述成跳梁小丑,在寫到這裡的時候,我還特意詢問了一下度娘,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的問題是:“在戲劇中,劉邦是什麼臉譜?”要想了解一個歷史人物在民間的形象,臉譜是最直接的視窗,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構建我們民族文化的赫赫元勛,再怎么不濟也不至於公開被畫成反面形象。京劇確實如此,他是一個老生,可是度娘中網友的回答卻令我大跌眼鏡,幾乎三分之二的人鐵證如山般搶鏡:“花臉!”“白臉!”
在軍事上擊潰他的韓信雖然也因晚節不保而博得了人們的同情,但在和項羽有關的問題上卻引起了民眾的公憤,以至於民間瘋傳韓信在地獄遭到審判,其中一條對韓信不利的證據就是:“他竟敢公然打敗了人民的英雄項羽。”兩軍交戰還不讓贏,可見民眾對項羽的深情。
我以前也是這種觀點。中華民族苦大仇深,末代皇帝們都不爭氣,不肯過江東的項羽給國人留下了幾乎唯一的硬氣。但我在仔細研讀了他們的歷史資料後,只能無奈地說,劉邦雄才大略,項羽咎由自取。
最直觀的一點,請問各位,轟轟烈烈的楚漢戰爭中,都是些什麼人在打,又是些什麼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鹹陽項羽分王天下之後,曾經的部將得了封地,不管滿不滿意,基本上都不再怎么鳥這位昔日的大王了。他的身邊有四員大將因為沒有封王而跟隨他參加了這場戰爭,並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位是范增,項羽的頭腦,堅持要除掉劉邦,曾經在戰爭初期把劉邦逼得狗急跳牆,後來被劉邦手下陳平反間除掉,項羽集團的智商急劇下降,由140跌破80,從此如刑天舞乾戚。陳平,項羽舊部,曾被委以重任。
一位是龍且,如項羽的一條腿,被他委以大任,去清掃他的後院,結果一戰而亡,帶走了他20萬軍隊,從此,他成了獨腿將軍,而切斷他大腿的人,正是韓信。韓信,曾經義無反顧、默默無聞地跟了他們叔侄兩年時間。
一位是曹咎,項羽的另一條腿,當彭越在他背後搗亂的時候,雖然不放心,但他還是把看家的重任交給了他,結果,此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把他多年的家當拱手送人。曹咎,關係戶,項羽一手提拔的大司馬,並委以重任。
一位是周殷,項羽的兩隻胳膊。關於此人,史書記載不多,我們不是很清楚,但項羽對他的能力和為人應該很看好,在鴻溝分治之後最關鍵的時刻,讓他掌管一支軍隊守在自己可能逃亡的方向。結果,當他真的逃亡並陷入八面埋伏的時候,此人被黥布招降,反水倒戈。黥布,項羽舊部,深得他的重用,被封為九江王。
結果,沒了頭腦和四肢的霸王只能在日落西山時唱一曲霸王別姬,做困獸之鬥。
我們看,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演正面人物的是他,演反面人物的還是他,等戲演完,就剩他一個“人彘”了。他真正的對手劉邦,只消坐在台下看大戲,等戲唱完,直接到櫃檯抱走錢箱即可。
這就是西楚霸王和他的戰爭。用人失誤只是表面的文章,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應該坐在台下,而不是像打了雞血一樣,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把自己搬上舞台。
所以,在項羽問題上,我們有必要扒開厚厚的灰塵,找到書本中那無人問津的第一章,再研究一下那個看似毫無意義卻暗藏殺機的問題:什麼是領導者。
在這個問題上,我相信一句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看書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看最無味的第一章,包括有著豐富領導經驗的項羽同學,而一本好書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恰恰也就在那一章。所以,大家閒來無事,在一起磨嘴皮子、品評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對項羽這樣的人物充滿深情,滿是讚譽與懷念之情,只恨他心腸不夠狠辣,讓壞人奪得了天下。恰恰是那些真正優秀的領導人,被他們嗤之以鼻:
劉邦,中國歷史上一個優秀王朝的開創者,被說成流氓、無賴;劉備,一個沒錢沒權身邊雲集天下最強大臣陣容最終鼎立一方的平民天子,被說成只會抹眼淚的廢物;唐僧,這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領導三個頑徒,跋涉千山萬水,經歷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阿羅漢,被說成最無用的人;宋江,等等。
不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很難還歷史一個公正,好像歷史偏袒某人一樣。
一個領導者,之所以能被稱為領導者,關鍵就在於領導二字。領導,就是率領眾人,走到一個美好的家園。那么,他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品格,才能完成歷史交付的這一重任呢?
超強的武藝?項羽同學馬上說:“我有!”可是,緊跟著一大幫人,樊噲、張飛、李逵,甚至孫悟空都跑出來,說:“我有,我有!”他們的領導者站在一旁,默不做聲。
過人的謀略?項羽同學又跳出來了,說:“我有!”可是,又緊跟著一大幫人,子房、孔明、吳用,甚至悟能同學都跳出來了,說:“我有,我有!”他們的領導者仍然站在一旁,默不做聲。
出奇的軍事才能?這個項羽同學也有,但韓信、花榮、法正也都不甘示弱。還有什麼“良好的出身”、“雄厚的資產”等等,只要一冒頭,就有一大堆人挺身而出。顯然,這些都不是成為一個領導者的必要條件,因為這些他的跟隨者都可能有。《荀子》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領導者只要能夠充分利用大家的才能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技能訓練上去。
那么,什麼才是領導者必備的呢?綜合古今中外歷史人物,我認為,三點足矣。
第一,遠大而光明的志向。
只有有了遠大而光明的志向,他帶領的眾人才有正確的方向。所以,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孔明終於肯見,但在決定跟隨之前,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請問將軍之志。”這是考驗一個有志於成為領導人的第一關。劉備先生不愧為一代領導,答得有模有樣,有板有眼,聲色俱佳,孔明確信這位領導人不會把自己帶到陰溝里,才為他分析天下形勢。唐僧,也是因為西天取經的志向才出現才存在。
《史記》記載,劉邦在還是一介布衣的時候,就有遠大的志向,雖然他家境貧寒,卻絲毫不妨礙他的狂妄,在周圍人看來,是那么荒誕不經。所以,蕭何曾對他的準老丈人這樣說他壞話:“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他因公出差,在首都鹹陽轉了一圈之後,心中的志向就有了具體的形象:“嗟呼,大丈夫當如此也!”。無獨有偶,由於始皇太過招搖,《史記》也記載項羽在目睹這一場面後的看法:“彼可取而代之。”
由於本文的主人公是韓信,項羽和劉邦都是他的領導者,為了弄清楚為什麼韓信在跟了項羽兩年又投身劉邦的原因,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他們兩個人的志向。
劉邦從小身懷大志,乃至後來傳說有蒼龍附體,路上殺一條蛇都被說成炎帝下凡,還被幾個看相的高人讚嘆。不管這些是不是真的,至少有一點是真的,一個有財力有影響的看相人在他還一文不值的時候,直接把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了他。而當時,她二十,他四十;她年輕貌美,守身如玉,他已屆不惑之年,不修邊幅,無錢無權,且已育有一子。更要命的是,這個女兒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稟賦,她會看相的父親視她奇貨可居,輕易不肯視人。而她也確實不錯,日後被稱為呂后,女人在史書中有獨立的傳記,她是第一個,還被放在了帝王的位置,超越所有王侯將相。事實證明,她確實也有這個能力,幾年俘虜生涯如履平地,在最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從容有度,將幾乎所有的王侯將相玩弄於掌中。她會識人的父親卻在她花季的時候把她嫁給了一個半老頭子,一文不值的劉邦。這是外在的表現。
內在的修為上,劉邦在秦始皇的統治下踏踏實實做了多年的基層公務員,深知其中深淺,也初步接觸了秦始皇威嚴背後所支撐它的那個龐大的統一國家體。當他有幸目睹那個站在國家體頂尖人物的風采之後,羨嘆之餘,心中朦朧的志向馬上有了依託,所以,這種志向是有一定基礎支撐的,確確實實是一個志向。項羽全然不同,他從小跟隨自己的叔父天馬行空,從來就不知道自己腳踩的是土地,他叔父的志向也就是他的志向,他叔父的豪氣也就是他的豪氣。他的叔父是類似於金庸筆下慕容博式的人物,為了復國的幻想不擇手段。當他親眼看到那個被眾人抬在肩膀上的人物不可一世的模樣時,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家族已經失去並且正是被這個人奪走了的尊貴與輝煌,他看到的只是這個人單薄的身軀,而看不到在這個單薄的身軀背後所支撐他的那個強大的國家統一體。所以,他在羨嘆這種尊貴的同時,對那個單薄身軀的態度只是不屑,他隨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他胸懷大志的叔父竟然被他的這種志氣感動,可見這叔侄倆的理想有多高。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簡單得出一個結論:劉邦那句話表達的,的確是一種志向;而項羽那句話表達的,只是一種傲慢。這個結論還可以在日後兩人的行為中得到佐證。
第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死後,反秦大業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各路義軍回兵彭城。當月,放羊路上被項梁叔侄拉上皇帝寶座的楚懷王坐臥不安,他對項梁叔侄的能力產生了強烈的質疑,開始不甘心做一個傀儡皇帝。他匆匆忙忙趕到彭城,利用自己楚王的身份奪了項羽的兵權,開始重新部署天下的格局。
項氏的勢力過於龐大,必須加以制衡,不然,自己永遠是個傀儡;陳勝的老部下呂臣忠心耿耿,親手為陳勝報仇雪恨,此時又掌握兵權,可堪重用。於是,呂臣父子都被授以實權,劉邦也被委以重任。正當他對項羽的人事任免頭疼不已時,一個戰爭的小插曲映入眼帘。原來兵敗之前,有一個名叫宋義的人曾經勸過項梁,並準確地預言了戰爭的結局,但不為所用。
懷王大喜過望,如獲至寶,立刻召見此人,把這個寶貝封為上將軍,高居項羽之上,希望他能震住項羽。然後封了個魯公給項羽,為次將,並封曾經舉薦自己出山的范增為末將。
因為名將死絕,以前在少府主持工作,專管名山大川,兼任始皇陵總督頭的章邯關鍵時刻毛遂自薦,一躍成為秦軍兵馬大元帥。做慣了包工頭、財大氣粗的章將軍似乎看不起年輕人,除掉了陳勝、項梁,以為楚國已平,竟放任劉邦、項羽這樣的後起之秀不管不顧,直奔趙國而去,趙國危在旦夕。
當此之時,身為諸侯名義之王的楚懷王,有兩件大事要辦。第一件是破秦,第二件是救趙。
秦國大軍都在河北,此時鹹陽空虛,正是滅秦的好機會,懷王把這個好事交給了劉邦,然後讓上將軍宋義帶著滿口牢騷的項羽趕緊滾蛋,硬碰硬對付章邯,救趙國之圍;並簽發皇帝令:“先入關中者王之。”這下項羽你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翻身了吧?但他過分低估了亡命之徒項羽的本事,也過分高估了沒有帶兵經驗、沒有威望、只有一枚上將軍印的宋義的能力。
宋義的軍事主張是“承其弊”,即坐山觀虎鬥,大軍在安陽(據辛德勇教授分析,這個“安陽”和今天河南省安陽無關,在今山東東平一代,據說那裡有個安山,安陽,就是安山之南)足足停留了四十六天,並在項羽表達不滿之後,由他親自簽發了一紙將軍令:“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字字針對項羽。
這是宋義眼中的項羽,書生味十足的他以為一紙軍令就可以綁住這一條狼,但隨叔父一同亡命十年,經歷過奪權鬥爭,攻城略地無數,從無敗仗記錄的項羽在軍中積累了雄厚的威望,顯然沒有那么簡單。項羽開始四下活動,煽風點火,攻擊宋義的作戰方案,宣傳他自己的軍事主張。老天也來幫項羽,天寒大雨,士卒又冷又餓,軍中已頗多不滿,宋義卻飲酒作樂,並利用將軍之權給家人安排工作;甚至為了送兒子走馬上任,身為大軍總指揮的他,竟然離軍甚遠,充分體現了一個好爸爸大私無公的政治豪情,也成就了部下項羽的絕世霸業。
有范增為謀,有武藝做主,看準時機,順水推舟,項羽毫不費力斬下了宋義的項上人頭,一舉成了楚國的上將軍,並充分發揚斬草除根的精神,派人殺掉了還沒有完成上任使命的宋公子。楚懷王擺脫傀儡的努力宣告失敗,一生難得的一次雄起就那么匆匆收場了,還最終因此送掉了自己的性命。之後,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上演,項羽一戰成名,成為天下實質上的領袖。
在這件事上,落湯雞項羽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掐準時機,乾脆果斷,很快完成了逆襲,堪稱才氣過人。然而,這件事給項羽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讓他本不遠大的志向變得更加扭曲,讓他實現志向的方式變得更加粗暴。歸納起來,主要有二:
1.進一步鞏固了項羽強權即是政治的錯誤觀點,讓他在暴力路上越走越遠,乃至喪心病狂。
他似乎天生暴力,喜歡屠城殺人,其過往歷史已給他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但他仍然不知悔改,當暴力再一次讓他掌權成功的時候,暴力已成為他心中唯一的神。在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之後,燒殺無辜的能力和欲望空前瘋漲:坑秦降兵二十萬,毀鹹陽,燒阿房,殺子嬰。這些惡跡讓他在關中的名聲臭如廁石,為對手劉邦創造了空前絕後的民眾基礎。
他分王天下,各分封王還未就位,齊國就領頭造反,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帶兵平叛。這個還說得過去,可領頭的田榮已死,齊國已服,他仍不罷手,《史記》記載:“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就是說,毀人房屋,坑人降卒,虜人妻女,實行三光政策,範圍還挺大,從南到北,給齊國大地畫出了一條無人帶。
你這是做什麼呢?身為天下的霸王,難道這些人不是你的臣民?你為了一個人,卻把怨氣灑在手無寸鐵的人民身上。項羽的這種行為很令人費解,只能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內分泌失調”,又給日後韓信破齊並和他的軍隊決戰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民眾基礎。
2.進一步粉碎了他心中僅有的那么一點點敬畏之心,讓其志向變得短淺,上不了台面。
項梁在的時候,他有人做主,只管打仗,不問其他,實實在在過了一段逍遙自在的日子。項梁死後,他失去了主心骨,又莫名其妙被人奪了兵權,幾乎奄奄一息。那時,雖然天下已經沒有再能束縛他的人,但對皇帝他還有那么一點點敬畏之心。當宋義給他機會,讓他弒上成功的時候,他已經目空一切,眼中再沒有皇帝。所以,當蒼天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主宰天下,論功行賞,分封王侯,他說:“皇上算個屁,打下天下,全靠我們這幫兄弟。”於是,雖富擁天下,他卻徹底淪為一個黑社會大哥。無獨有偶,劉邦對此,也發表過高見,史稱“功人功狗”,和項羽的觀點截然相反。
對不起,說了這么多,還沒弄清項羽的志向,實在不是我不願說,而是項羽同志本沒有什麼上得了台的志向,這在他曾經發表過的一篇十五字的論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當時,劉邦俯首,他已成為天下實質上的主宰者,一把火燒了秦王宮,此時,有人勸他定都鹹陽,他說: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差等生項羽畢業論文也敷衍了事,結果,文章寫得太短,不但沒有學位證書,還很快送他上了西天。從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得出三個信息:
(1)項羽是個好鄉民,出息了不忘鄉親,不管天下幾何,一定要先回到家鄉,擺個POSE,讓鄉親們見識一番。
(2)在項羽的價值體系中,出息和富貴是同義詞。
(3)項羽同學雖然讀書不好,卻擅長比喻。
他從未考慮過江山,打仗的目的就是榮歸故里,所以他可以貴為天下頭領,他可以藐視一切王權,但讓他來主筆江山這篇文章的時候,憋了一個月,只寫了這幾個字,然後就按照這篇論文的精神,開始分地盤。分給誰,我們後文再說,如何分,我們現在就講。
如何分?就一個精神,離家鄉近,讓兄弟們都能衣錦還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他倒能繼承孟子的衣缽,可天下不是他一人的天下。他先給自己挑選了一塊滿意的地盤,然後把剩下的分給一起來的兄弟們,怎么看都像是黑社會老大,絲毫沒有眾星拱月的架勢。
而分完地盤後的行為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誰不服打誰,誰欺負你,不用怕,大哥替你出氣。
這種分法不倫不類。當時對於如何治理天下,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沿襲周王朝的做法,裂地封王,俗稱封建制。裂地封王,歸根到底,是為了保護中央政權不受侵犯,讓大家各自努力,發揮聰明才智,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拱衛中央政權,這是在生產力還不夠先進的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
一種是法家思想的核心,以李斯為代表的郡縣制。因為隨著周王朝的不斷發展,各諸侯國實力膨脹,失去制約,隨著利益的糾紛不斷擦槍走火,中央政府越來越弱,形同擺設,而鬥爭各方,數來數去,都是周家自己的人。與其兄弟相殘,不如父親一個人主宰天下,不再裂地,全國就是一個統一的諸侯國,為此,法家學者研究出一個新的制度,號稱郡縣制。
這兩種觀點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諸侯的許可權。前者掌握地方軍政大權,除了向中央俯首稱臣納貢外,和中央政府在政治形態上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後者則沒有任何實在的權利,只享受相關的待遇,是一個名義上的地方領袖。
關於這兩種觀點的爭論,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然沒有停止,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開啟了統一王朝的時代。這種主張雖幾經復辟,但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方向,創造它的秦王朝雖不幸短命,但已成為一種先進文化的代表。
項羽顯然沒有這種覺悟,而當時大多數起義造反的目標也很簡單,只望造反成功,裂地封王,過上皇帝的日子。項羽在分割天下時順應了這種潮流,但他讀書不讀完、偷章漏節的毛病害苦了他。他只知道裂地封王,卻不知道裂地封王的目的是什麼,結果,把天下分成了一盤散沙,文章還沒落款,天下已經騷亂。
劉邦口不言,但志在胸,一心統一天下。所以,所到之處,置郡置縣,絲毫不提封王的事,直至興頭上被項羽從天上打入地獄,逃亡路上,才終於讓步,踞鞍下馬,說:“關東我不要了,誰能拿下,我就封誰為王。”但這句話的有效期很短,日後封王的都被他收回來了,外加那王的腦袋和一家人的性命。由此可見他心中,從一開始就是志在天下,雖然不厚道,但這志向遠大而光明,是蒼生之福。
所以,劉邦有志,項羽無志。再回過頭來說作為領導者必要的品格。
第二、堅忍不拔的意志
有了光明遠大的理想,若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支撐它實現,說到底,也是一句空話。因為世間多黑暗,眾人多短淺,目光短淺的大多數人在黑暗的空間生活,但凡不是逼急了,沒有多少人願意主動打破這種生活。在這種大多數人得過且過的情態中,你要獨樹一幟,追求光明,追求遠大,不光是跟黑暗作鬥爭,還會因為擾亂大多數人的生活而引起他們的反對。所以,實現志向的路上充滿荊棘,充滿危險,還有誘惑,你做好準備了嗎?
唐僧做到了,最終功德圓滿。劉備前半生做到了,不管多么艱難,即使兄弟失散,妻兒落入敵手,自已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夜之間被打回解放前,也從未妥協。所以,他終於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成為了鼎立一方的人物,但晚年意志不夠堅定,在實力最強大的時候一敗而潰,再也沒有翻過身來,所以,他只能算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那么,項羽呢?他的對手劉邦呢?應該說,作為一個注定要成為皇帝的人物,碰到項羽,是劉邦的不幸。
項羽是一個軍事天才,讀不懂兵書,卻能打出世間最漂亮的仗,在韓信橫空出世之前,從無對手,破誰滅誰,打誰誰疼,就像一塊鋼鐵。為此,準皇帝劉邦曾被趕入四川,眾叛親離,曾用近六十萬軍隊,占領了人家的空巢,卻被人家三萬人打得屁滾尿流,從城西頭打到城東頭,如喪家之犬,他卻豪情萬丈,揚鞭東指;曾經丟了老子,丟了老婆,拋棄兒女,曾經被重重包圍,需要女人裝扮士兵,需要部下裝成自己,引開敵人,才僥倖逃脫,實在是被項羽打怕了,乃至項羽一來,劉邦和他的兵將們全部逃到山上,但不管再怎么困難,他都不忘心中的志向,並持之以恆為之奮鬥。兵沒了,可以再招,家沒了,可以東山再起——不管怎樣,只要人還在,就沒事。
然而,項羽不是,他真是一塊鋼鐵,鋼鐵很硬,也很脆。他打誰滅誰,從無對手,可是,當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時,他開始妥協,當一戰失敗,儘管實力尚在,他卻先自己崩潰。他唯一自豪的,是他保留了做人的尊嚴,以命來換。
第三、客觀而大膽的用人標準
作為一個領導者,領導一群人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方向有了,意志也有了,但最終能不能走到地方,還要看你會不會用人,能不能招人。
不會用人,這一群人意見不合,肯定會打架,他可能死於內斗;不會招人,路上坎坷,妖魔鬼怪無數,他會死在路上。在這一點上,大家有目共睹,就不拿劉備、宋江和唐僧來說事了,單說項羽和劉邦。
在用人上,劉邦不愧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即使在今天,他高超的用人水平仍然光輝奪目。
第八年(公元前202年,漢五年)五月,項羽已死,天下已定,作為成功者,劉邦在洛陽宮中宴請群臣,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家一起來說說,不要害怕,但說無妨,為什麼我能取得天下,為什麼項羽會失去天下?”
大家各抒己見,但基本逃不出韓信當年對形勢的分析。此時,劉邦看時機差不多了,叫停了眾位,開始發表獲獎感言:
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此段話簡明扼要,一語點破天機。劉邦說這話時洋洋得意,可能還不知道,他已經無意中創造了天下最完美的治理結構。
單從軍事上而言,一個出謀劃策,一個馳騁疆場,一個專管後勤,相互轄制,相互配合,形成鐵三角,三個人,不多不少,無論從內從外,都堅如磐石。再從國家層面而言,一個管政府,一個管軍事,一個是智囊,即使今天,再完美的治理結構,也不過如此。
反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這還是輕的,他的用人實在拿不出手。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特點:
1.內分泌失調式的情感與衝動。
2.目空一切的貴族作風。
支撐它們的,是“暴力統治世界”,“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怕什麼”的強者心態。所以,他的用人,很大膽,但不客觀。很多人都不客觀,但大膽地不客觀,只能說明你不想混了。
他的用人,集中反映在兩個地方:一是封王,一是用人。
1.封王
封王是用人水平的最高體現,是中華文化中最大的一門學問。封王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一個領導者水平的高低,所以,我國數量不多的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小說中,有封神榜一個。
為什麼說它如此重要呢?因為古往今來,能夠得此殊榮的並不多,一般都是開國皇帝。他分封的背景是:一群兄弟出生入死,跟他打下了天下,這些人都身懷絕技,手握重兵,隨便一個動一下都地動山搖;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之所以不顧生死,風風雨雨隨他那么長時間,就是為了這一刻。
此時,他要分蛋糕了,不是個個大小都相同,尺度全在於他,滿不滿意全在於他們。他的尺度掌握的很好,大家皆大歡喜。他的尺度稍微偏了,就有可能引起一方地震。他的尺度若掌握不好,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可能在分完蛋糕之後,就不復存在。這裡面既要看個人的功勞,又要分析各自的性格,公正不是絕對的公正,客觀不是絕對的客觀。困難就在於這裡。
老天把這難得的機會給了項羽,項羽同志想都不想,手起刀落,人們眼鏡碎了一地。不但沒分上的要造他的反,分上的人也找他麻煩。其最根本原因,還是不公平,不客觀。
首先看,他都分給了什麼人。他共封了十九個王(包括他自己),一個帝。
塞王司馬欣,巨鹿之戰中投降的秦長史,曾做過礫陽獄卒,原因:曾有德於項梁。這是報恩。雍王章邯,秦降將;翟王董翳,秦都尉,勸章邯降。這些都是降卒。除了有恩於他的,就是曾經對他大哭,把他哭動心了,結為好兄弟。
主動跟他一起入關的都有重封:張耳,趙王;臧荼,燕王,可謂衣錦還鄉,好不風光。而風光還不止這些,他們當年離開的時候還都只是個將軍或者丞相,他們回來時卻已搖身一變成為一方之王。這可都是天下最好的地段,並且很有歷史淵源,從來都不缺少王。
那么,問題來了,這塊土地上原來的王呢?怎么安置他們?他們可都是你新封王的故主,不管這些人當年隨你入關有沒有受到故主的授意,你的王朝剛一建立,就讓你的新貴們騎在故主身上,你讓天下如何看你的王朝?你讓你的將軍們日後如何對待你?凡事都有因果,你今天對別人做過的,就是其他人明天要對你做的。
但項羽不管那些,按照諸王無功的精神,本是不應該封王給他們的,但他們坐了多年的王位,又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如果對他們視而不見,很容易引起天下人質疑封王的合法性。於是,在這個問題上,他進行了折中,在所封新王的地盤邊上又另闢了一塊土地,作為廂房分給了他們。分別是:原趙王歇,變為代王;原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雖然地段不怎么好,但項羽管不了那么多,名義上都是一方之王,沒有大小之分,應該不會有人說三道四,當然,這只是項羽一廂情願。
對於其他曾經是王,卻對革命沒有什麼貢獻,或者有貢獻卻不盡如他意的,如韓王、魏王,地盤都削去一大塊,給了他自以為有功但不知名的小將,而這些小將都和那裡的王無關,卻分食了人家的地盤。其他主動入關的,除了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確實有些實力與知名度、名副其實外,剩下的都是一些無從談起的小王小將。
項氏是一個名門大族,和他一起走南闖北、出生入死的項氏族人還有很多,但從這份長長的名單中看不到他們的名字。平心而論,項羽是無私的。可是,他不知道,在無私前面,還有兩個字,叫做大公。沒有公正的無私是蒼白的,還不如有私。因為那樣,起碼在出事的時候,在共同利益的迫使下,會有那么一個兩個肯出來幫你,這難得的太平歲月可能會長久一些。可是,項羽同志很大氣地說:“不用了,有我呢!”
他的江湖豪氣蓋過了一切,包括親情,在快意恩仇的狹隘江湖中,他不可謂不仗義。秦軍的投降和諸侯的聽命讓他自負到了極點,他以為天下都是他的了,再沒有人敢不聽命於他,他已經不需要再考慮其他的東西了。在這種錯誤判斷下,他簡單而粗暴地以江湖義氣確立了封王的標準——順我者昌,所以蛋糕切得飛快。
這是狂者的自信。歷史證明,再強的人,狂,沒有好下場。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人他沒封。
第一位,田榮。齊國的實力派,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也就是分完蛋糕之後第一個起來鬧事讓半邊天下地動山搖的人物。項羽沒有封他的理由很簡單:以前叔叔項梁對他有恩,他卻辜負了項梁,項梁的死,他負有直接的責任;後來他又跟宋義搞串聯,擠兌自己,並且此人又臭又硬,軟話不會講半句,也沒有隨自己入關。
項羽把田榮的地盤分割成三塊,把田榮擁立的齊王趕到了最東邊,大約今天青島的位置,當年標準的荒地,被稱為海上。而封和田榮有矛盾也沒有什麼實力的齊國流亡之將田都、流亡之王田,並讓他們占了比較核心的地段。
項羽都沒想一下,這幾個人曾經都在田榮帳下幹活,沒有田榮的同意,他們拿什麼去稱王?一塊他項羽刻的王印嗎?所以,不等他王印刻好,齊國反項的旗幟已公然在空中飄搖,這幾個人沒有一個成功上任,甚至有的還為此付出了生命。
第二位,陳余。他所封趙王張耳的過命的兄弟,曾經引他過河的救趙義軍名義上的領袖,秦始皇時期已經名聞天下。當年陳勝起事,到淮陽打聽的首批賢人中就有此人,曾經給陳勝提供過合理的建議,如果採納,陳勝至少可以多活五年,那天下格局可能就不是那個樣子了,也算是革命的元老級人物,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項羽多少給了他點面子,就地封了三縣,理由也很簡單:曾經和張耳鬧翻,沒有隨自己一起入關。這無異打陳元老的耳光,比不封還侮辱人,項羽會為此付出代價。
這是一個有著驚人能量的人物,現趙王和原趙王位置的顛倒讓他一眼看到了破綻,並有足夠的理由起兵,而三分齊國無視實力派田榮的存在也讓他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外援。所以,不封此人,河北率先打破項氏天下的格局,從此不聽西楚號令。
第三位,彭越。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有過人的軍事素養和冷靜的大腦,後來滅項不可或缺的三大功臣之一。項羽封王時他手擁上萬武裝,不過,他的武裝和他一樣,出身比較不正,今稱江洋大盜,但絕非一般的土匪。更要命的是,他的地盤正好就在項羽所看中地盤的心臟部位,如一把尖刀,直逼項羽的心臟。
項羽出身世家,看不起江湖人物,硬是對這樣一支強悍的武裝力量視而不見。他對彭越的態度,將讓他痛苦一生,並一直陪著他走完他的人生路。如果沒有這把尖刀在心臟處亂扎,他至少能把劉邦打入關中。他的這種失誤,田榮一眼看穿,立馬封彭越為將軍,專在項羽心臟搗亂。這個邊緣人物封的一個將軍,抵過項羽封的十個王。
其他的一些神秘人物,比如打仗總是沖在最前面、戰功赫赫的蒲將軍為什麼沒有封地,竟在他封王之後莫名其妙地消失,我們無從得知,但有這三個人,再加上一心統一天下的劉邦背後給他一刀,他的結局已經注定。
我們再看看封地的位置。封地的位置也是一門大學問,周武王和周公在上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才勉強保存了周王朝幾百多年的氣數。他們封王的故事也因此被廣為傳頌,編為神話。
由於兄弟和兒子比較多,周武王封地的原則是好兒子放在中央政府周邊,方便隨時應急;其他兒子和兄弟放到外圍,但又不是很遠,如果他們膽敢搗亂,可以很快平息;至於異性封王,不是不可以,但要滾遠點。雖然姜太公以六十歲高齡辛辛苦苦幫周家打下了江山,功勞無匹,忠心不二,但對這位異性人封王,武王仍然相當謹慎。封地的時候,能讓他滾多遠滾多遠,若不是中間隔著太平洋,估計美國現在就是我大中華的一個行省了,這還不夠,周武王立即封姬姓子孫裡面最賢良的周公在他旁邊予以制衡。
為了體現新王朝的開明,周武王還封了商王的子孫,讓他們代代相傳,不致斷了香火,但馬上就安排自己的兩個兄弟在他們封地邊上,並做他的宰相。即便如此小心,還有管蔡之亂,可是項羽呢?
劉邦,天下唯一能夠和他抗衡的人,項羽在封地時表現出了足夠的謹慎,將此人趕到了當時邊疆——四川,一個秦王朝專門發配犯人的地方。但是,人家稍稍賄賂了他,漢中馬上就不要了,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被稱為漢人而不是蜀人,這點賄賂立下了汗馬功勞。漢中沃壤千里,和關中只隔了一座大山,中間有三條直接的通道,條條可通西安,是入關的風水寶地。當年劉備一得到蜀國,馬上覬覦漢中,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關中,他又部署了哪個“周公”來制衡呢?在這個問題上,項羽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將衣錦還鄉精神執行到底的決心。他在關中部署了三個人,就是從秦投降而來的三個人。
這三個人,一個是沒用的關係戶,一個是勸降的文官,只有一個章邯還有點能耐,但帶丟了關中20萬子弟,關中多少父母、孤兒和寡婦日夜找他要人呢,他章邯縱有天大本事,又能如何?而關中,劉邦曾經留下了好名聲的地方,多少人一提起“劉邦”就流眼淚,仿佛親爹。如此封法,等於把關中拱手讓給了劉邦,而稍微有點軍事頭腦的人,都知道關中在中國大地上的戰略地位。
當時天下的中心在洛陽,天下最大的糧倉在洛陽,從關中到彭城最核心的通道也在洛陽,如此要塞,他總該放些人馬吧?他確實放了,一個無名小卒,而且不是他自己的人——河南王申陽,這隻因為此人在他入關時先打下河南,並奉主人張耳之命,到黃河邊上迎接了他。此後,劉邦直接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地盤,主力部隊都不從這裡經過,占領這裡如無人之地。而當劉邦占領了洛陽及邊城之後,項羽再也沒能越過這裡一步。
還有,他無視猛虎田榮的咆哮,在自己的後院齊國部署三個廢物,就想高枕無憂過太平年。除此之外,他還以王的名義封了一個帝,所謂帝者,帝王也,帝在前,王在後,明眼人一看都知道不對勁,而毋庸諱言,他也是頂不願意的。不願意怎么辦呢?殺了他,這事他還真幹得出來。
這個名義上的帝,已沒有任何威脅,卻在不久以後被他這個實質上的王給趕走了,趕走了還不解恨,又在路上把人弄死了,弄得天下皆知,結果,全部便宜了他的對手劉邦。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項羽完全無視客觀存在的現實,只憑自己的心情封王,把天下看成了可以隨他意志玩弄的天下,其結果只能有一個。不到半年,他一手切下的蛋糕已面目全非。
2.用人
觀察其用人結構不難發現,除了項氏將軍,都是項梁時期留下的老人。項梁重用的,如龍且、黥布、蒲將軍,在他手下都得到了重用。項梁沒用的,除了幾個曾經對他們有恩的,他也一概視而不見。
有恩的他用了兩人,均為獄卒,事情還要從始皇時期說起。那時,項梁視察天下,到了關中櫟陽,一不小心被投進了始皇的大牢。他雖貴為楚將,又有通天的本領,但天子腳下卻無人認他。項羽急死了卻一籌莫展,只好托人到爺爺的地盤上想辦法,找到了蘄縣(一個邊遠的小縣)的獄卒曹咎,此人雖然身份低微,卻極懂行,並和櫟陽獄卒司馬欣認識,只一封書,便將項梁從大牢弄出。
天下事,找對門路,就這樣簡單,可是,項羽牢牢記在了心中。時隔多年,司馬欣由於出色的行政能力,已從獄卒榮升為軍中長史,隨章邯平叛,並和趙高說上了話。由於趙國之敗,趙高之害,和章邯一起降了項羽。
又見恩人,項羽悲喜交集,不管他降將的身份,立即封他為上將軍,並在分封天下的時候封他為塞王,定都櫟陽。這是關中最好的地盤,就因為此人曾經徇私舞弊放走了一個犯人。
而對曹咎,他更上心,差人到處打聽,並引為座上賓,虔誠供在身邊,官封大司馬。一個小小的獄卒,掌握重要兵權,何德何能?
這是項梁在世時所不敢的。
他用人不能說不大膽,但這樣的大膽,只加速了他滅亡的步伐。司馬欣非是不感激他的恩情,但實在能力有限,只好垂手讓出了關中;曹咎更是在楚漢交戰最關鍵的時候逞匹夫之怒,丟了他一半家當。
他用黥布,並封黥布為王,但黥布並不領情,不管他多么遷就,最終黥布還是釜底抽薪背叛了他,令他元氣大傷。
他用陳平,一個半路上撿來的人物,一見面就給大官,放在身邊,很快又提拔成都尉(高級督軍),並委以重任。可是那個任務並不是陳平的特長,還沒上任就把地盤丟了,怕老大怪罪,封金掛印,投了劉邦。
唯有一個韓信跟了他叔侄兩代,忠心耿耿,並積極進取,多次用實踐證明,願意赴湯蹈火,為黨國效勞。可是,他不用。
一個季布,後來大漢的名臣,有膽有識,作戰英勇,忠心不二,一諾千金,直到他死都沒有背叛他。可是,他寧用曹咎。
還有一個人,當時跺腳地動山搖,他也看到了此人的能力。而此人即使不能為他所用,有把柄在他手裡,完全可以抓住不放,讓他不能為對手所用。
此人,姓張,名良,字子房。張良雖然跟劉邦很投緣,但作為韓相後代,一心輔佐的是韓王,直到鴻門宴前,他還揚言自己是為韓王送劉邦。項羽痛恨他不為自己所用,分封完畢之後,沒讓韓王去封地,而是帶在了身邊。那么,此時,天人共知的韓王部將張良,不管和劉邦多么投緣,都不能再賴在劉邦身邊不走了,而事實確實如此。張良辭別劉邦,去找韓王。
此時,只要扣住韓王,張良就是張學良,天大的本事,只能在軟禁生涯中對魚蟲花草去發揮。可是,不知何故兮,三個月間,項羽把韓王連降數級為侯,然後又把人給殺了。不知道他拔山的力量,為何如此在意一個無權無勢的木偶,他蓋世的胸襟,為何竟容不下一個小人物的存在。只知道當他完成這項光榮的壯舉後,驚奇地發現,張良義無反顧、毫無牽掛地跑到了劉邦的陣營,還贏得了天下人的喝彩。
項羽總是擅長把有利於的自己事情變得有利於敵人,就像一把利劍,本來他執柄對方抓刃,可是,莫名其妙地,他就把柄讓給了對方,自己空手抓刃。可能,他嫌自己功夫太高了吧。
劉邦後來總結,能得天下,全靠三人,這裡面就占了兩個,如果這兩個人不為劉邦所用,那么究竟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可是,那么好的機會,老天賜給了他,硬是讓他給大病初癒的對手做了一鍋營養豐盛的湯。
總結項羽的用人特點,毫無創新,任人唯親,還看心情,外加內分泌失調。好了,不說了,到整體評價一下韓信第二代領導人項羽同志的時候了。
(三)項羽的綜合評價
項羽得天獨厚。他有驕傲的出身,良好的家教,恭敬慈愛,禮賢下士,深得士人的愛戴,不失為一個好同志。
他有蓋世的武功,驚人的才氣,打仗總是沖在最前面,待士卒如嬰兒,大家都樂於為他賣命,是一個好將軍。
他光明正大,從不耍陰謀詭計,當機立斷,敢做敢當,頂天立地,是一個好男兒;他用情專一,疼惜女人,是一個模範丈夫;他心腸軟,聽不得別人討饒,是一個好人。可是,唯獨不是一個領導者,三種品質他不居其一,然而,他坐了領導者的位置。
領導者的座椅不是誰想坐就能坐:它很高,高處不勝寒;很少,大家都爭著坐;很怪,坐上去就下不來了:如果坐不穩,注定要讓賢,並為自己的占座付出代價。
他有過人的軍事天賦,是一代軍事奇才。學劍不成,卻天下無敵;學兵法略知其意,卻縱橫天下,無人能擋。
然而,讀兵書唯讀一半,注定得其糟粕而棄其精華。幾乎所有兵書,開章明義第一篇,都是從道談起,從廟談起,他卻似乎把這一頁翻過去了,完全不知廟勝的含義,只知濫殺無辜,屠城殺降。
他百戰百勝,然而,兵法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他所過殘破,孫子兵法云:“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他可能根本不明白這些話的含義,而這些話才是用兵的要點。他讀兵法,只求治兵,只看形勢,唯讀變化,只在破敵,卻對最根本的東西全不在意。
兵法說,作為將軍,言談舉止間就是千萬人的性命,一定要冷靜,冷靜再冷靜,不能有絲毫的情緒左右理智的判斷,怒乃是用兵的五大危險之一,一定要想方設法壓制住。可是,他幾乎每一次出兵,都是從“大怒”開始。
死到臨頭,他仍不思悔改,說:“天也,非戰之罪。”可是,哪一本兵法告訴你,天下是打仗得來的?說到底,是讀書的過。書沒讀好,就出來混。混得越大,死得越快。項梁生前,還有人能管得了他。項梁死後,他從此頭上無天。
他就像印度電影中的阿育王,本質不壞,身體裡面潛藏巨大的能量,但失去了愛情和親情的束縛,這能量如洪水猛獸,滔滔天下。阿育王有佛祖降服,修成正果;中國和印度有時差,佛祖晚來了一步,項羽終於異變。

韓信此時

屈指算來,從第一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起兵,到今天各路人馬齊聚鹹陽分享勝利果實,已近三年。窮青年韓信一路跟著偶像,從當時中國的最東邊,轉戰數千公里,來到大秦的首都鹹陽,也已有兩年時間。
這千里征程,大好河山,有血有淚,不可謂不壯觀。可是,偶像只給了窮青年韓信一張站票,從淮陰經停巨鹿一路站到鹹陽,只有參觀權,沒有發言權。
他身懷絕技,看著蹩腳的演出,幾次三番忍不住發言,都被視若笑柄。當看完偶像封王的鬧劇,他徹底崩潰,理想破滅,終於決定要離開,在偶像以26歲英年成就世間偉業,並坐上人間最高位時離開。
可是,此時,他能去哪呢?
此時,項羽,27歲,青年得志,成為天下之王,背後數十萬人馬,身邊大將如雲,懷中美人如花,正還鄉去了。
劉邦,雖然暫時被挫了銳氣,進了深山,但數萬人馬,浩浩蕩蕩,地動山搖。
陳平,五個月前,投身項羽,項羽一見如故,奉為上賓,鴻門宴上有他的身影。
張良,西出則漢相,東歸則韓宰,天下只在指掌,依然閒庭信步;
黥布,戰功赫赫,封九江王,此時正在回家的路上,無雙美人正在家中等他。
彭越,雖然被霸主忽略,但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上萬人的武裝力量,注定不會被時代遺忘,許多人已經悄悄在打這支武裝的主意。
只有他,已近而立之年,一窮二白,重新面臨抉擇。兩年的機關基層工作經驗,並沒有為他帶來什麼。既無人脈,又無資本,離開了項羽的陣營,他仍和以前一樣,一無所有。大家各自衣錦還鄉,他卻如喪家之狗。
而最要命的,是大秦帝國已經沒了。第一波進攻他沒在意,第二波進攻他沒資格,此時,仗似乎已經打完。記得《亮劍》中,當全國快要解放之時,那些英勇善戰的將領們在征戰路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如果沒仗打了,我們能做什麼呢?”至少當時他們還有仗打,而這位絕代高手,還沒來得及上場,戲已經演完。
然而,這只是表象,韓信也並不這么認為。
一年多的機關生涯,他免費跟隨項羽參觀了天下幾乎所有的重要戰場,以往只在地圖上看到,走到跟前才發現是那么地直觀而親切!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川,每一個要塞,每一座城池,他都一一記在了心中。各路英雄在上面放馬奔騰,一招一式,都和兵法暗合,不讓發言,就在心中品評。
他看到項梁如何死去,看到項羽如何奪權,看過了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之戰,他把項羽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默默記在了心中。他知道有齊國有幾個兄弟姓田,堪稱豪傑;他在趙國看到了名聞天下的張陳兄弟,並親眼看到他們因為一點小小的誤會而分道揚鑣;他知道魏國有位詩人叫魏咎;他知道關中已遍布劉邦的腳印。
他認識了龍且,認識了鍾離昧,並有了平生第一個朋友。至於其他人,他認識人家,人家不認識他,可是,沒關係,總有一天,他們會認識的,以他們最不願看到的方式。
對於真正的強者,歷史不會讓時間白流,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的時代還沒有到來,總有一天,過往的每一天,都會在他前行的路上散發出驚人的能量。重耳如是,韓信亦如是。
然而,現在還不是時候,現在的問題是,離開項羽,去什麼地方?
各路諸侯,雖然血管里多多少少都流有帝王將相的血液,但被秦皇帝打怕了,一夜之間得來這么多土地,仿佛做夢一般,小富即安,他們早已沒有齊宣王當年在孟子面前誇口說“吾有大欲”的氣魄和胸懷。縱觀天下,只有不是貴族出身的漢王劉邦志在天下,最有造反的理由和可能。於是,他決定去投劉邦。

讀者評價

岩中花樹(豆瓣)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跟當年明月手法最像的一本歷史人物傳!其中涵蓋了管理學,兵法,心理學,等等一系列的知識,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非常博學的人,一本書346頁,其中雖然真正字面上寫韓信的篇章大概不足180頁,但涉及到其他的知識真的非常棒!我就比較喜歡這樣可以融會貫通許多方面知識的人!!
未央生(豆瓣)
又找回當年看《明朝那些事》的感覺了。該書筆法輕鬆詼諧,用了許多現代辭彙。雖然主寫韓信,但全書更多地通過對當時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的描寫來表現韓信的成長曆程。作者學識淵博涉獵廣泛,讓人在讀傳的同時更能了解歷史,讀史的同時更能學得在現代社會生存之道。
守約(豆瓣)
作為一個對歷史人物並不大感冒的人,我是不願意將我寶貴的時間用在一些無關痛癢甚至不吹水就不能下筆的現代歷史讀物的,我覺得那樣太假,太造作,寫一個人,所有的好事和巧合就都莫名其妙發生在他的身上,也不管他本人願不願意,所有的讚美和善意的誹謗都給了他,也不管他本人有沒有意見,反正寫書不會把死人寫活。而大家又都喜歡聽好聽的話,所以即便亂寫,也沒人找他算賬,但是我總懷疑,這樣會把活人看死,把聰明人看笨。
但看到這本書,我覺得有點意外,他並沒有這樣,而是呈現給我們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這個人可能也有作者想像的成分,但是,他不是好人好事的收容站,也不是巧人巧事的處理場,而是一個至少在我們看起來正常的人,甚至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他的言行舉止,沒有被過分描摹的痕跡。我覺得這樣的是恰當的。
我總是固執地認為,一個人,只有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身邊的人物,才能真正了解他。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做到了,雖然寫其他人,有時有點越俎代庖的嫌疑,可能沒有處理好。但是,通篇下來,我們看到的還是韓信,他有時如飛龍在天,又是如草灰蛇線,你看到他沒了,他又無時不在,你看到他出現了,並不一定是他最好的時候,這樣才符合生活的邏輯。
可以說,他不完全是一本關於歷史的書,也不完全是一本關於韓信的書,他有點四不像,但它讓人喜歡歷史,讓人認識韓信,喜歡韓信的人,推薦讀一讀這本書。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對韓信會有一個相對客觀的了解,就像卓越網上那個看起來想摳腳大叔的人物的唯一的評論:“這才是現代人應該看得書,很精彩……”
李曉慶(豆瓣)
在讀《兵仙》之前,對韓信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影視吧。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少年的胯下之辱等等。在讀過《兵仙》後,對韓信算是有一個更廣角度更深層次的認識吧。作者用詼諧的語言,把韓信的軍事才能呈現在讀者面前,讓原本有些枯燥乏味的歷史軍事變得生動有趣。文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揣摩,讓人覺得,好像作者就是處在楚漢風雲中的一位世外高人,對一切都能了如指掌。。。
木樂(豆瓣)
朋友送的一本書,剛看一個開頭,就停不下來。能看出來,作者涉獵廣博,用今天的話語體系去解讀韓信那個時代的人、事、物,新鮮又有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不失一種了解韓信的快捷之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