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兵變

公元509年4月詔以武川鎮飢,開倉賑恤。 公元512年4月詔饑民就谷六鎮。 公元513年2月以六鎮大飢,開倉賑恤

真正給了北魏王朝以致命一擊的是北方“六鎮兵變”。
先前為防柔然,太武帝拓拔燾在北方邊境設了6座軍鎮,後來陸續增加,但仍沿用六鎮之稱。
北方六鎮是北魏國防的一道生命線,在北魏國家的軍事、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邊鎮軍官成為國家的顯貴,享有較高的特權.
然而,隨著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以及遷都洛陽,北方六鎮的作用日漸式微,軍鎮將領也逐步失去原有的榮耀以及優厚的待遇,以前的天之驕子在短時間內變為時代的棄兒,面臨著滅頂之災。
可以說,北魏遷都洛陽使得六鎮的政治、軍事意義降低到最低限度,全力拓南,北方便無力顧及。從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到孝文帝去世(公元499年)的幾年間,由於南征和建設新都,北魏國家的財力己基本上被耗盡。在這種情況下,北魏政權已無力支付北部邊鎮巨大的經費開支,而北方六鎮受限於自然地理條件又做不到經濟上自給自足。因此,經過孝文帝遷洛後幾年的消耗,北方六鎮的經濟已經完全空虛,自宣武帝元恪登基(公元500年)後,北部邊鎮便頻頻告急,下面僅把從宣武帝朝開始北方邊鎮的災變情況列一簡表:
表二:邊鎮災變簡表
時間災變
公元500年5月北鎮大飢,兼遣侍中楊播巡撫賑恤。
公元506年4月詔遣使者巡慰北邊酋庶。
公元509年4月詔以武川鎮飢,開倉賑恤。
公元512年4月詔饑民就谷六鎮。
公元513年2月以六鎮大飢,開倉賑恤
與經濟狀況日益惡化一樣,北方六鎮的政治地位也一日不如一日。那些隨孝文帝南下的同宗同班同僚們依舊享受著榮華富貴的生活,留居北部邊鎮者則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反倒被時代所輕,“豐沛舊門,仍防邊戍。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征鎮驅使,但為虞直侯白;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天壤之別,無怪乎會引發北方六鎮同洛陽中央政府的緊張關係。由於北部邊鎮地位日落西山,北方六鎮軍隊成員的組成也今非昔比。軍鎮設立時,豪強子弟爭相從戎入邊,而現在則是流刑罪犯的發配地;當時軍官的出身
為皇親國戚、高門世家,而現在則所用非人。廣陽王深就此上書肅宗分析說:“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唯底滯凡才,出為鎮將,轉相模習,專事聚斂。或有諸方奸吏,犯罪配邊,為之指縱,過弄官府。政以賄立,莫能自改。”《魏書•京兆王傳》也載:“政事怠倦,綱紀不舉,州鎮守宰,多非其人。”北方六鎮政治性的喪失,軍事性的降低,經濟上的破產,組織結構上的混亂,各種矛盾在魏末時交織在一塊,爆發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大,可以說是只待東風。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三月,“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聚眾反,殺鎮將,號真王元年。”四月,“高平酋長鬍琛反,自稱高平王,攻鎮以應拔陵。”蓄勢已久。六鎮變亂終於爆發,敲響了北魏王朝的喪鐘。下面僅把大規模的變亂列一簡表以明之:
表三:六鎮變亂簡表
時間叛變者地區
公元524年3月破六韓拔陵沃野鎮
公元524年4月赫連恩、胡琛高平鎮
公元524年6月莫折念生秦州、南秦州
公元525年8月杜洛周上谷
公元526年1月鮮于修禮定州左城
公元526年8月葛榮定州
公元526年9月万俟醜奴秦州(關隴地區)
公元528年6月邢杲青州、北海
公元528年12月韓樓幽州
公元523年,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首義起兵。其他各鎮兵士紛紛回響。這次兵變通常被解釋為底層窮苦士兵的起義,其實是對六鎮軍士來源的誤解。須知北魏六鎮及禁軍的將卒“往往皆代北部落之苗裔,其初藉之以橫行中國者”,是徵召於強宗子弟、高門良家,出身鮮卑具有貴族性的職業化軍人。北魏以尚武之民族靠軍事起家,軍事貴族不僅享有各種特權,而且本身就是一種榮耀。但自孝文帝改革尤其是遷都洛陽之後,“以夏變夷”,崇文抑武,使得原本同屬統治階層之人,留居平城的遷到洛陽,接受漢化,繼續顯貴;而留守邊鎮的,並未實行漢化,地位已是大不如前。至孝明帝時更徹底喪失了貴族身份,不僅仕途無望,而且淪為永遠遭人輕賤的下等府戶。此前,洛陽發生的一起羽林軍暴亂事件,即因對成為改革的犧牲品不滿而群體發難,實際已經是六鎮兵變的前奏。六鎮兵變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對北魏改革中人為造成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巨大差距這一不公正現象進行的一次強有力的抗議和反擊,而並非是什麼受壓迫的底層士兵的起義,或是簡單的對漢化政策的反動。
面對愈演愈烈的兵變,北魏只好反過來勾結原先設立六鎮所要防禦的柔然人共同鎮壓六鎮兵士的叛亂。破六韓拔陵戰死後,北魏把起義失敗的六鎮兵士20多萬人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等地安置。但在葛榮率領下,各路起義兵士複合一處,號稱百萬,聲勢更大,洛陽為之震動。這時候,被北魏政府安置在秀容(在今山西省)的殘餘羯族部落的酋長爾朱榮,帶領本族8000強悍騎兵,趁葛榮輕敵,設伏山谷,伺機突襲,葛榮兵敗被殺。由於篇幅限制,此處不準備詳述六鎮變亂的過程。大致上說,在公元530年4月万俟醜奴兵敗被擒後,六鎮變亂暫時告一段落,但北魏政局並沒有因此而穩定下來,反而在爾朱氏軍閥集團干政之下,走向滅亡之途,在此就北魏的滅亡.
正當六鎮變亂聲勢浩大之時,北魏朝廷內靈太后與孝明帝之間的母子衝突也日趨激烈,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二月,孝明帝密詔秀容(今山西朔縣北)契胡軍閥爾朱榮入京勤王,爾朱榮未至洛陽而孝明帝已被靈太后毒殺,結果爾朱榮攻入洛陽擁立孝莊帝(元子攸),誘殺靈太后及朝士百官兩千多人,史稱“河陰之禍”,此後朝政為爾朱氏所把持。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九月,孝莊帝利用爾朱榮由晉陽入朝參見的時機將其誅殺,不久孝莊帝也被爾朱榮的從子爾朱兆所殺,爾朱氏得以繼續把持朝政。但爾朱榮死後,各地紛紛起兵反爾朱氏,如河北渤海豪族高乾、高昂兄弟在河北地區招集鄉里部曲,甚至本為爾朱榮心腹的高歡也逐漸不受爾朱氏指揮。公元531年2月,高歡統帥自爾朱氏手中接收的六鎮鮮卑餘部入信都(河北冀縣),聯合高乾、封隆之等河北漢族豪強勢力,同年六月正式在信都舉兵反爾朱氏,次年三月,高歡在鄴城附近的韓陵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爾朱氏,四月,高歡入洛陽,立元修,史稱孝武帝,此後朝政便掌握在高歡手中,不久高歡與孝武帝的矛盾日益尖銳,受逼迫的孝武帝於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西奔關中投附宇文泰,十月,高歡遷都鄴城,魏分東西。東魏在孝靜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被高歡次子高洋所篡;西魏在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所篡,北魏名實俱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