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7年

公元前577年

公元前577年是甲申年,周簡王夷九年,公元前6世紀70年代,公元前577年(楚共王十四年),鄭恃晉勢,公子喜(子罕)率軍攻打楚之親國許,為許所敗。鄭成公不甘失敗,馬上親領軍攻許,攻入外城,許被迫以叔申之封田向鄭請和。鄭如此欺凌許國,當然為楚難以容忍。所以楚國已考慮北上,打擊鄭國,與晉對抗。

大事記

(圖)秦景公墓秦景公墓

1、秦恆公(公元前603~公元前577年)派遣醫緩往診,醫緩即到晉國,診景公病直言不諱說:“疾不可為也!”因為病程已發展到“在盲之上,膏之下”的晚期,而“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就是說,以砭石、針灸攻治已不可及,服食藥餌醫治,亦不能至,而醫療無能為力。從引“病入膏育”就成為一句典故與成語

2、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

(圖)公元前577年公元前577年

3、公元前577年已知用曲治胃病。實為曲製劑之始而今仍在沿用。

4、周簡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鄭國興兵攻打許國,攻入許都外城,許被迫割地媾和。許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於是,次年楚國便起兵攻打鄭國,迫使它屈服於己。鄭國叛晉後,仗恃有楚國作後盾,興師進攻宋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條件。

5、公元前577年春,衛侯出訪晉國,晉厲公強行要他接見孫林父,被衛定公拒絕。同年夏,衛定公剛剛回國,晉厲泥人將孫林父送回衛國。衛定公仍想拒而不納,定姜知道這件事後,勸諫定公,說孫林父是衛君的同姓宗卿,又有大國為之求情,如果仍堅持不接納他回國,將會遭到晉國的征伐而導致亡國。衛定公意識到此事嚴重性,很快接見了孫林父,恢復其職位。當年衛定公去世,由於定姜的兒子早逝,故立敬姒的兒子稈衎(kan)為衛君,是為衛獻公。但衛獻公當政後,暴虐後宮,輕侮群臣,得罪鄰國,缺乏統治才能。定姜又果斷指示孫林父、寧殖等人將之逐出衛國,另立公孫剽為君。

6、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前537年)名嬴石,乃秦桓公的長子、秦穆公四世孫、秦立國後第13代國君、在雍城享國的第8位秦公。他統治秦國長達40年之久,是秦國都雍城期間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也是有一位有作為的秦君。景公在位期間繼承了穆公、桓公的執政方略,堅持東進,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並在與晉國及其盟國的多次交戰中屢次取勝,使得秦國繼續日漸強盛。這個宏偉的陵墓不僅見證了秦國當時的強大國力,也說明了秦景公在秦國歷史上的昭著地位。大墓內“黃腸題湊”的僭越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經濟、政治和軍事基礎之上的,而東周王室的江河日下也在另一側面不言自明。

出生

1、公元前577年,孔子生。

逝世

1、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