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伴

八百伴

八百伴公司創業於1930年,總部設在日本靜岡縣沼津市,屬於八百伴集團,是一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骨幹食品超市。 許多人都知道《阿信的故事》這部日本電視劇。劇中的女主人公阿信,就是現實生活中創立八百伴的和田良平的母親和田勝。《阿信的故事》所描寫的就是和田勝一生創業的奮鬥過程。直到1993年和田勝去世,人們還一直在傳說著有關她一生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故事。

發展歷程

1930年和田一夫的祖父和田伴一郎和母親加津在日本靜岡縣熱海市創建了一個小蔬果雜貨店,取名八佰伴。1950年4月13日,對和田家,對熱海市,都是個災難性的日子,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一幢存有化學物品的倉庫發生爆炸,火光沖天而起。和田家合力慘澹經營了20年的蔬菜水果雜貨店八佰伴,這一天從熱海徹底消失,成了一片廢墟。1955年11月1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八佰伴重新開張。新店比舊店的面積大了5倍。八佰伴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八佰伴食品百貨店股份有限公司。八佰伴正式實行現款交易和低價出位的新舉措,事先已作了宣傳。還沒開門,八佰伴門前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開門,顧客蜂擁而至,一邊嘖嘖驚嘆售價便宜,一邊不亦樂乎搶購商品。店員忙得滿頭大汗,也應接不暇,兩部收銀機叮哨作響,沒有一刻停歇。1958年,八佰伴的取消賒賬和廉價銷售的經營方法在市場完全站住腳了,贏利情況良好。八佰伴經營進入佳境。和田一夫逐步擔當起主要責任,里外的不少大事,均由和田一夫出頭。二弟、三弟也先後加入八佰伴的經營。到了1962年新春,八佰伴正式進入和田一夫時代,作為家庭事業的掌門人,年僅33的一夫決定將超級市場作為八佰伴的主營方向。1965年,八佰伴超級市場在熱海站穩腳跟,償還了銀行貸款的本息,還積累了相當的利潤。銀行樂於向信用良好、經營正常、有發展前景的商家發放貸款。在銀行的大力支持下,和田一夫從這年起開始了一系列大行動。他在熱海市建起新的八佰伴超級市場。趁熱打鐵,和田一夫又在熱海市以外的鄉鎮開了兩間小型分店。同一年,和田一夫在熱海市開設了麵包、糖果和調味品廠,可為八佰伴提供相當數量的貨品,從而降低了進貨成本。這一年,八佰伴公司的營業額首次突破10億日元。公司資產由3年前的1000萬日元增加到3000萬日元。1966年至1974年八年間,和田一夫在熱海以外的市鎮又開設了8間八佰伴分店,平均一年一間,獲得較穩健的發展。但是和田一夫並不滿足,經過反覆的要穩,決定提前走海外發展的路子。海外業務組立即投入前期準備工作:辦理各種開業手續;尋找租用鋪位;市場調查;組織貨源;招聘員工。1969年10月,日本國營廣播電台(NHK)在國際節目中播發了八佰伴將在巴西開設分店的訊息。日本同行各界感到震驚,頃刻間在日本掀起軒然大波。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首間百貨公司開幕。和田一夫把日本先進的經營方式和八佰伴的優良傳統帶到了巴西,大獲成功。開業時預期的年營業額是10.7億日元。由於生意超常興旺,預計營業額可達20億日元。開張的10天后,10月3日的《聖保羅日報》辟出專版,專門介紹評價八佰伴的經營。文章驚呼八佰伴把全新的經營觀念引進了巴西,造成了百貨業的一個空前緊張的局面。文章不無憂慮地指出,原有的百貨超市行業,如果不作改變,恐怕會在日本式的服務狂潮中倒閉!和田一夫趁成功之勢,馬上投入擴建。1972年擴建部分投入營業,店面比原來擴大3倍,一舉成為聖保羅市的最大的百貨商場。1973年8月,八佰伴在索洛加巴地區開設了第2間分店。兩年後,第3間分店又開幕。1976年10月,第4間八佰伴分店在巴西國際中心開幕。這個商業中心,是當時拉美最大的購物市場。1974年9月14日,新加坡八佰伴隆重開幕。在開業後的11個月就收回投資,進入正常贏利。1977年8月,八佰伴在新加坡的加東地區開設了第2間分店。1979年5月,八佰伴在郊外的湯遜區開設了第3間分店。此時,八佰伴一躍成為新加坡最大的百貨公司。1981年,八佰伴在武吉知瑪開設的新加坡第4間分店開幕。1973年10月,和田一夫首先在香港註冊了一家私人有限公司。1984年12月22日,香港八佰伴第1號分店在沙田商場隆重開幕。1988年,沙田分店營業額高達9.35億港元(約合日元170億),純利為3128萬港元。在薄利的百貨業中,這個贏利水平十分理想。第2號分店、位於新市鎮的屯門店於1987年12月9日開幕,兩店正好相隔1年。屯門八佰伴面積更大,22000平方米,為香港所有日資百貨規模之最。1988年9月,八佰伴香港有限公司宣布以每股1港元(註:面額為0.25港元),發行7500萬新股,由於證監處嚴厲監察暗盤,籌得資金6730萬港元,股票於9月22日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資金用於八佰伴在港的第3號分店——九龍黃埔花園超級市場的開設,該店面積13900平方米,於當年12月9日開張。到1989年,八佰伴在香港擁有一間上市公司、3間百貨超級市場。這只是和田一夫“中國戰略”冰山一角。1989年7月,和田一夫另組八佰伴國際流通集團,他辭去八佰伴百貨公司經理(社長)職務,僅保留會長(董事長)名譽職務,出任八佰伴國際的總裁。日本八佰伴改名為日本八佰伴,總經理一職由原副總經理和田晃昌接任,其在行政上隸屬八佰伴國際。八佰伴國際又是所有海外分公司的總公司。1990年5月,和田一夫挾劃11.5億港元資金,將八佰伴總部遷往香港,展示出他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決心。和田一夫來港之後,開始了腳踏浮雲、“天比高”式的擴張行動!至1995年八佰伴(香港)百貨公司擁有港澳10間超級市場,該公司隸屬於上市公司八佰伴香港,為八佰伴香港的全資子公司。同時八佰伴還插足飲食、家電、鞋包等其他行業。1994年、1996年還分別在上海、無錫開了分店。無節制的擴展造成了集團資金的極度緊張,為最終的破產埋下了伏筆。通過急劇的商業擴張,八佰伴在破產前十年中成為日本在亞洲的頭號海外企業,其百貨超級商場遍布日本、巴西、美國、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汶萊和中國大陸。在全盛期,八佰伴擁有員工近3萬人,在世界上1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450家超市和百貨店,年銷售額達5000多億日元。

集團破產

八百伴八百伴

1997年,債務纏身的八佰伴財務危機全面爆發。“阿信精神”的傳承——八佰伴國際集團宣布破產。八佰伴破產,正值亞洲國家地區受金融風暴衝擊,經濟向下調整時期,雖然有種種外部不利因素導致八佰伴經營的失敗,然而,主要的原因卻是管理層脫離實際的擴展雄心,將八佰伴推上了不歸路。現年68歲的和田一夫曾被人們稱為“流通風雲兒”,何以遭到破產厄運呢?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他至少犯了盲目投資和經營不善的錯誤。首先,八百伴在日本國內根基不深,卻一味強調實施全球戰略,在國外開拓過頭。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在日本,八百伴僅以靜岡為中心擁有幾十家中堅超級市場,未能很好地把握日本國內商情和商業機會。其次,舉債過頭,難以為繼。八百伴主要依賴債務開展經營,通過龐大的營業額及現金周轉支持生存。據報導,它的負債總額達1613億日元(約合13.4億美元)。1994年,美國聯邦儲備局接連6次提高利率,這使八百伴集團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迫使它不得不設法減債,開始陸續出售一些店鋪。從90年代初開始,八百伴發行公司債券,從金融市場直接籌措資金,漸漸地脫離過去所依靠的東海、住友信託、日本長期信用這三家銀行。八百伴這種由通過銀行的間接融資轉換為直接融資的做法雖然符合金融自由化的時代潮流,但是,當資金周轉惡化時,沒有主要銀行的支持,就必然要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八百伴正是嘗到了這一苦頭。被稱為企業發展奇蹟的八百伴集團從96年開始陷入困境後,曾試圖通過更換招牌來改變困境,去年他們正式將該集團的標誌由“地球”圖案改為“八”字圖案,既取八字的吉祥之意,又有象徵雙手合什,知遇感恩之義,並表明八百伴是“世界市民企業集團”,以“服務世界”為宗旨。但是,更換招牌後,八百伴不僅沒有扭虧為盈,反而風波迭起。和田一夫被迫出售自己的豪宅,以緩解債務,但卻毫無起色。去年5月,他又將日本國內的16個收益較好的店鋪賣給了大榮公司。最後,為了避免更糟的結局,他終於在今年9月18日向靜岡地方法院申請了“公司更生法”保護。

由於八百伴的資金周轉從7月以來日益惡化,7月7日該公司的股票由200多日元下跌到184日元,7月11日又跌到95日元,9月18日這天竟下降到70日元。東京證券交易所9月18日宣布,從19日起停止八百伴日本公司股票的交易,並且將於12月19日廢止該公司的股票上市。同時,根據“公司更生法”的申請,八百伴公司所發行的400億日元的轉換公司債已不能償還,銀行是不會收購的。但是,這次倒閉的只是八百伴日本公司,八百伴集團依然存在。八百伴日本公司總經理、和田一夫的四弟和田光正近日向記者表示,儘管他本人將引咎辭職,但八百伴集團在日本國內的其他店鋪及在海外的分號仍將照常經營下去。

破產之謎

反思一管理真空

整個八佰伴集團結構龐大,屬於家族式經營,經營決策上往往高度集中於一人。這種陳舊而缺乏活力的經營管理方式,與現代化、大規模的百貨業發展要求極不適應,在這個每一環節都必須以專業化參與競爭的環境裡,個人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八佰伴一直沒有一個得力的人才培養機制,雖然在發展後期加大了人才培養力度,然而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前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造成了內部管理的空虛。在八佰伴的擴張過程中,因為戰線拉得太長,人力資源的匱乏成了致命的缺陷。缺乏中層經理人才、內部管理混亂已經成為八佰伴的致命內傷。正如八佰伴集團一位老職員所說:“和田一夫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前鋒,只是無人能替他把守住後方。”由於過於注重外部的擴張速度,忽視了內部管理的跟進,使得管理出現真空。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八佰伴總部在香港沙田租用的寫字樓,從租用到關門的5、6年的時間內,有1/3的地方一直空置,無人過問。在租金十分昂貴的香港,對其他公司來說,這是不可能出現、也不應該出現的。另外,由於缺乏管理人才,內部許多環節管理失調,導致採購的商品價格高,缺乏競爭力。在家族管理模式下,八佰伴的經營機制缺少透明度。八佰伴的集團體制是斷層獨立式框架:日本八佰伴既要經營日本國內的四十餘家百貨店,又承擔著統括集團在東南亞的各項投資事業;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事業,主要由在香港上市的八佰伴國際集團為主體而進行。令人不解的是:作為集團成員,八佰伴國際集團與日本八佰伴無直接資本關係。後來和田一夫在回憶八佰伴破產的時候也承認,家族式的管理已經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因為時代的進步需要更多的頭腦來武裝企業。和田一夫讓其弟弟和田晃昌做日本八佰伴的總裁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在八佰伴的管理體制下,不僅下面的人向上級匯報假帳,連和田的弟弟也向和田匯報假帳

反思二決策隨意

在投資策略上,因為決策的個人主義,八佰伴很多店鋪選點缺乏科學性,脫離當地環境,盲目發展。香港馬鞍山新市鎮人口一般較老鎮少,又缺少流動人口,因此購買力相對較低,很難支持大型商店。八佰伴在不足十幾萬人口的新市鎮開了16萬尺的大商場,銷售額做不上去,從開業到關門一直虧損。百貨店選點要遵循客觀規律,人口在30至40萬以上,有發展前景的新市鎮頂多可以開間二至三萬尺的中小型商場,如果是沒有什麼發展前景的老市鎮則不具備開大型百貨商店的條件。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香港不斷上漲的高租金、高地價、高工資,已經在客觀上限制了不可能在收入較低的新市鎮經營大面積的商場,八佰伴卻沒有做出充分的評估。八佰伴經營策略的失誤,更加速了它的清盤。像其他日資百貨公司一樣,香港八佰伴追求商場大型化,以琳琅滿目、多姿多彩的中高檔商品來吸引客源。這一策略在前期非常成功,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香港得益於內地經濟高速增長,市民收入顯著增加,八佰伴百貨初期的貨品80%來自日本,20%就地採購,經營頗為成功。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香港樓價急升,租金暴漲,百貨業的經營環境已大為改變,商場面積越大,租金開支就越大,僱請的員工就越多。而且並不是所有陳列出來的商品都暢銷,其中不少是流轉速度極慢的商品,既占壓資金,又欠缺效益。同時,百貨業經營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像其他行業,投資以後很快可以得到回報。一般來說,百貨業從開店到開始盈利需要六年左右的周期。八佰伴經營者忽視這一市場規律,機械地奉行初期的發展模式,盲目地擴充店鋪數量,開完一間又一間。由於許多新開的店鋪缺少客源,幾年內根本不可能盈利,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反思三盲目擴張

一段時間的成功,使八佰伴的決策者開始盲目樂觀,開始了不切實際的擴張,如計畫建造亞洲最大的百貨商店,在中國設立一千家連鎖店等。實際上八佰伴當時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只能大肆舉債。這種舉債發展的方式一旦超出其合理的限度,就會隨時遭受滅頂之災。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無論是對中國經濟而言,還是對世界經濟而言,都處在一個程度不同的調整階段,世界上大多數企業由此也處在休整期,而恰恰在這一時期,八佰伴不顧經濟形勢的變化,到處設立分店,並向地產、房產、金融業擴張。企業的規模擴張是有邊界的,絕對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顧自身條件一味追求企業的規模擴張,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管理成本都會隨之增加。每個企業的決策者在進行企業擴張的決策時,一定要對自身的實力、外部環境、管理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可貿然行事。八佰伴百貨急速擴展的惡果十分明顯。以香港為例,業界人士估計,開設一間像八佰伴這樣大規模的百貨店,單是裝修費少說也要四、五千萬元,回本期至少要五年。1991年八佰伴盈利處於高峰期,有近5700萬元的純利。往後四年,八佰伴開了7間分店,盈利卻急速滑落。自1995年起,八佰伴出現大幅虧損,累計虧損3.16億港元。八佰伴不斷將資金投入新店,戰線拉得過長,令整體開支不斷增加,存貨數量亦不斷提高。在資金流入無法應付開支的情況下,八佰伴惟有不斷向銀行借貸及延遲向供貨商還款,利息開支也因此日益加重。八佰伴日本公司總經理和田光正也曾明確表示,公司破產的原因是先行投資過多。和田光正說:“當時我認為投資計畫是絕對沒有錯誤的。從結果來看,我想是因為公司對日本和海外的經濟形勢及對自己企業的能力過於樂觀了。”然而事實上,八佰伴在海外並沒有詳細周密的投資計畫。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八佰伴日本為了快速擴展國際事業,趁著日本泡沫經濟的時機,在債券市場上大量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這種籌資方法,雖然擺脫了從銀行取得資金的限制,卻也失去有效的財務監督,極易陷入債務膨脹的危機。

反思四缺乏銀行支持

自1996年11月以來,八佰伴日本公司的經營狀況就已經開始惡化。八佰伴日本公司把利潤以及通過發行公司債券這種“鍊金術”聚集的大量資金投到了海外市場,然而這些資金的回收情況卻不盡人意。八佰伴內部的種種危機初露端倪,資金鍊面臨斷裂。在這種情況下,八百伴沒有得到銀行的有力支持,這也是導致其失敗的直接原因之一。日本的企業大多實行主力銀行制度,主力銀行制度的最大目地就是當經營出現經濟危機時,通過獲得來自銀行的資金支援,以期待企業自身安定的發展。但八佰伴似乎討厭這種間接資金調控手段,只在表面上維持與主力銀行的關係在業務擴張過程中,八佰伴缺乏同銀行的緊密合作,實際上其資金調解和吸收主要是通過直接金融手段,即通過在證券市場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資料統計,該公司在1990年至1994年,共拋售了價值500億日元的可換股債券。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八佰伴的股票價格也不例外地降低,國內以及投資國外的經營狀況也開始走向低潮,這樣能否償還巨額債務就成了首要懸案。採取直接利用市場的財務手段,可以在降低企業籌集資金費用的同時大範圍吸收資金,是一種有魄力的財務手段,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當企業經營走入低潮,收益效果降低,證券市場的公司股票、債券價格隨之連動下降,所發行債券的償還資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時,就會出現被市場所淘汰的惡性結果。“八佰伴日本”直接向金融市場發行沒有銀行擔保的公司債券,直接在市場吸收資金,這一舉動,雖然反映了日本企業從依賴銀行貸款的間接資金來源,轉變為直接從市場吸收資金的直接資金來源的時代潮流,但也得罪了長期交往的主力銀行。脫離銀行的支持是和田家族的失誤。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興衰起落,當日本某銀行行長警告和田會長要注意過大依靠市場的危險性時,沒有得到接受,八佰伴仍然堅持獨自的資金調控方式。因此,當“八佰伴日本”資金流通不暢,而發行的公司債券卻到了必須償還的時候,曾經擔當八佰伴主力銀行角色的東海銀行、住友信託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卻採取了袖手旁觀的姿態。沒有銀行做後盾支持,在資金無法周轉的情況下,八佰伴不得不宣布清盤。總經理和田光正承認,銀行不支持是造成公司破產的一個因素。董事長和田一夫也曾向身邊的親信說過,“公司是被銀行擠垮台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