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紫金硯

八公山紫金硯

八公山紫金硯為歷史名硯,始於漢,盛於唐宋,其原材料紫金石產於八公山中,其石經過數千年河水浸潤,肌理潤澤,細膩如玉,撫之如童膚呵氣成雲,發墨如油,滑不拒墨,澀不留筆,色彩凝重古雅,花紋華美多變,有紫、紅、綠、黃等多種色彩,蕉白、天青、紫帶、松皮紋、蘿紋、美人痣、紅線、金線、銀線、冰線、玉點等二十個品種,是書畫藝術家和收藏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八公山紫金硯乃歷史名硯。北宋宰相杜衍之孫杜綰著有一部《雲林石譜》,記載了用壽春府壽春縣的紫金山石雕琢成的硯台,稱之為“遠古物也”,多有讚美之詞。以北宋上溯能稱得上“遠古”的,時代該多么遙遠。紫金山又是古代八公山的別稱。專家推測,用八公山紫金石制硯,就是始於漢,盛於唐,後來因為連年戰亂不絕,曾繁盛數百年的八公山一帶逐漸淪為蠻荒之地,以後的各個朝代對紫金硯開發漸少,到明代已經珍衡得可以上貢皇宮,而到清代則基本絕跡。直到近幾年,八公山區政府在振興經濟、繁榮文化的時代條件下,依據歷史文獻和少量存世的實物,聘請雕硯名師進行重新開發,紫金硯才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經北京榮寶齋等地的硯石專家鑑定,被譽為是集硯石的“下墨、潤澤、質堅”三美於一身,為國內所罕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