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生死劫

兩河生死劫

《兩河生死劫》是2005年7月1日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曉霖。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新華社記者、中東問題專家馬曉霖憑藉其在伊拉克戰場上豐富多彩的經歷和對中東問題深刻獨到的見解,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兩河生死劫》一書,生動再現了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所呈現出的複雜的格局變化。

中東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能源和獨特的人文歷史背景,從來就是備受世界關注的焦點地區。進入21世紀後中東的軍事爭端問題,更是成為國際政治風雲變幻的標誌,對於走向全球化的中國,和走向開放的中國國民來說,不了解中東,不關注中東的局勢變化,也是不可能的。

和同類伊戰的作品相比,馬曉霖對於戰火稍歇後伊拉克社會各個角落實況的記錄,更為從容、詳細、準確,其中關於媒體大戰的描寫和新華社機構內部動作的大量細節的敘述更屬於首度披露。回顧美國共達和占領伊拉克的整個過程,關注仍在伊拉克燃燒的戰火,留心伊拉克戰事內外的各種動向,至今仍然是具有非常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如何應對突發的國際危機,對於中國來說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性,了解伊拉克和伊拉克人,關注伊拉克的重建過程,對發展和推動中伊關係,也是有著非常現實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馬曉霖作為中東問題的專家,頭腦敏銳,分析深刻,觀點獨到,判斷準確,其學術文章和觀點被新華社、半島電視台、新浪網等諸多知名媒體引用,他的戰地傳奇經歷和優秀事跡業被中央電視台等多方報導。他對伊拉克局勢所作出的前瞻性的評述,使得此書稿的內容具有相當的可讀性。

編輯推薦

本書和《巴以生死日記》、《穿越生死線》共同組成馬曉霖中東戰地採訪的“生死三部曲”,為其戰地記者生涯作結,“一併獻給一切愛好和平的人,獻給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

這是一部被定位為“第一時間,親歷戰亂;傳媒細節,內幕披露;專家視角,局勢評析”的作品,也是國內有關伊拉克戰爭著作的扛鼎之作。全書通過細膩、嚴謹的文字和大量現場照片首次披露了新華社戰役性報導組織內幕,講述了作者在巴格達危險而艱難的採訪經歷,也記錄了他對伊拉克局勢走向的準確分析和深刻思考。

作者簡介

馬曉霖,196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環球雜誌總編輯,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1988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從事國際問題的報導和研究至今,先後任國際部編輯、《環球》雜誌編輯、副總編、新華社科威特分社記者、加沙分社記者、首席記者、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觀察與評論》編輯室主任。 從事新聞工作16年來,他累計發表了數千萬字的中外文新聞作品和學術文章以及大量新聞照片。評論《恐怖無反正,恐怖無遠近》等4件作品獲“中國國際新聞獎”等全國性獎項,5件獲新華社一等新聞獎,獲得編輯部、地區總分社和刊物級獎項的作品超過200件。 1999年初赴巴勒斯坦被占領土開設新華社加沙分社並任記者、首席記者,成為全球媒體中唯一常駐加沙達3年之久的非阿拉伯記者,目擊巴以從啟動最終地位談判走向大規模流血衝突,並多次遭遇生命危險。 2001年出版戰地親曆紀實作品《巴以生死日記》。兩件新聞作品獲中國國際新聞獎,一件攝影作品獲當年“中國新聞攝影大賽”銅獎,並以兼職攝影記者身份獲新華社攝影部頒發的唯一“特殊貢獻獎”。 2002年獲得“第五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第二屆新華社十佳記者”。2002年10月出版第二部戰地親曆紀實作品《穿越生死線》,其中部分內容被中央電視台《講述》欄目製作為專題片並被數家報刊連載。 2003年獲“第五屆中央直屬機關十大傑出青年” 2004年獲新華社“伊拉克戰爭報導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和稱號。還有,曾3次獲得新華社最高獎勵“社長總編輯獎”。出版專著《海灣戰爭與三十六計》、新聞紀實《巴以最終地位談判難點問題系列研究》等

目錄

“新聞動物”馬曉霖(水均益)

執著報導,真誠寫作(宋曉軍)

一個人和一場戰爭(陳彤)

作者自序

1、無可避免的選擇

2、通向戰爭之路

3、新聞大廈的內幕

4、專家的滑鐵盧——看不懂的戰爭進程

5、請戰出征

6、夫妻分赴兩個戰場

7、千里東進巴格達

8、戰亂巴格達

9、酸甜苦辣巴格達

10、新華社出了個賈邁勒

11、未完成的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