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是明代直轄地區的省級行政機構和區劃。

明代直轄地區的省級行政機構和區劃。明朝建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改元朝之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僅主管民政﹐又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合稱都﹑布﹑按三司﹐遇大事由三司會商。為防止布政使司長官專權﹐每一布政使司又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職掌雖與元行省有差異﹐但作為行政區劃並無本質上的不同﹐所以﹐習慣上仍稱布政使司為省。俗稱為藩司﹐代稱為薇垣﹔布政使則俗稱為方伯。有明一代﹐除京師﹑南京(見明都城)外﹐計有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又稱南直隸﹐此即兩京(直隸)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直轄地區的行政區劃。
明代在改元行省為布政使司的過程中﹐除元嶺北行省大部分不在境內﹑遼陽行省分屬奴兒乾都司及山東布政使司境的遼東都司外﹐京師和山東﹑山西二布政使司析自元中書省﹐南京為元河南行省(今皖北﹑蘇北)與江浙行省(今皖南﹑蘇南及上海市)﹐廣東布政使司為元江西行省(今廣東大部)與湖廣行省(今廣西欽州﹑合浦地區及廣東留州半島和海南島)﹐陝西布政使司為元陝西﹑甘肅(今甘肅嘉峪關以東部分)兩行省地﹔四川布政使司併入部分元雲南行省(今四川大涼山以西及金沙江以西﹑以北地)﹐湖廣布政使司併入了元河南行省(今桐柏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大部)﹐兩广部分已析出﹐但仍習稱湖廣﹔浙江布政使司大部為元江浙行省﹔貴州布政使司則為析雲南﹑四川﹑湖廣三布政使司鄰境地置。其它各布政使司的名稱﹑轄境與元行省大致相同(見行中書省)。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進一步發展﹐設定較元朝合理﹐它奠定了清代以來內地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
明代布政使司與都指揮使司轄境大致相同﹐但略有參差﹐有相互約制之意。如穎州(今安徽阜陽)隸南京鳳陽府﹐而穎州衛屬河南都司﹔夔州府(今四川奉節)隸四川﹐而瞿塘衛(治今奉節)屬湖廣都司﹔磁州(今河北磁縣)隸京師﹐而磁州千戶所屬山西都司等皆是。布政使司下轄府﹑州﹑縣和土府州縣及部分土司﹐據《大明會典》記載﹐萬曆初有一百三十七府﹑十三軍民府﹑一百九十九州﹑一千一百四十九縣﹑八土府﹑四十六土州﹑七土縣及八宣尉司﹑五宣撫司﹑七安撫司﹑一百一十六長官司﹑一衛軍民指揮使。另有布政使司佐理官參政﹑參議分守各道﹐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或節制一或數府州﹐稱分守道。各布政使司參政﹑參議均因事而設﹐員額不等﹐京師﹑南京不設布政使司﹐無參政﹑參議﹐境內各道由鄰省布政使司帶管。
明布政使司雖為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但自中葉以後﹐各地遍設總督﹑巡撫﹐布政使司需受其節制﹐地位下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