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

在年初的全國廳局長會議上,國家林業局領導定位林業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時說,“發展林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載體和平台。 2014年為生態文化提高年,重點塑造生態文化精品。 總之,管護局在生態文化建設中高起點開局、高標準運行、高質量推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和榮譽,開創了生態文明大發展的新格局。

依法治局

依法治林、依法行政是現代林業高效管理的要求,更是依法治國原則在生態建設中的體現。多年來,管護局高度重視法制宣傳和貫徹工作,結合原始林區實際,開展了《森林法》、《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大量的法制建設、宣傳、教育和落實工作。

夯實生態文化建設發展基礎

管護局在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精心規劃、明確目標上找準切入點,在制度保障、規範推進、嚴格考核上層層落實,在分類指導、覆蓋全員上夯實基礎,在拓寬渠道、創新形式、廣泛宣傳等,依法治林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確保了北部原始林區生態安全。建局十餘年來,北部原始林區未發生一起刑事林政案件,未發生一件安全事故,未發生一起群體越級上訪事件,社會管理、維穩工作多次受到上級表彰,法制建設成效顯著。

創新文化理念

北部原始林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光秀麗,山川河流密布,人文地理條件優越,具備健全的生態環境體系。在年初的全國廳局長會議上,國家林業局領導定位林業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時說,“發展林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載體和平台。”管護局所確立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價值觀即是生態文化理念的具體體現。實現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美麗與發展,就必須唱響生態文化這個主旋律,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生態道德統領林區科學發展的全過程。面向林業背景,面向生態建設,面向林區實際是當前林區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管護局用文化的力量增強林業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用先進的文化,教育、啟發和提升員工的覺悟,去實現目標與理想,推動林業走向振興。

展現管護局人的生態價值觀

生態文化是林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要經過成功與失敗的反覆交替,不斷總結提煉而形成的。管護局成立之初即制訂“了保護生態、依法治林、高效求實、團結奮進”的管護局精神和富有行業特色的局標、局旗,積極倡導和塑造和諧向上的“務林人”精神。用生態文化作為塑造林區和諧發展的重點,用先進的理念培育人、提高人,用先進典型啟發人、鼓勵人。完整地從內涵和外延等方面豐富“生態文化”底蘊。經過十餘年管護局人的拼搏奮鬥,已經展現出生態文明核心價值觀的美好願景和人文追求。重點培育生態文化精品。2013年為生態文化創新年,重點打造生態文化精品。2014年為生態文化提高年,重點塑造生態文化精品。2015為年生態文化提升年,重點提升生態文化精品。
2016年為生態文化成果推廣年,重點推廣生態文化精品。在全國林業戰線廣泛推廣的生態文明,彰顯原始林區獨特的風采和魅力。
從新確立了“忠誠、務實、創新、爭先”的企業精神;“主業興,產業精,保護生態倡文明;建和諧,促民生,先進文化做引領”的發展理念;“遠見卓識,嚮往未來,誠實守信,充滿活力,安定有序,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生活富裕”的共同願景;實施了以先進文化做引領的“五年三步走”發展戰略。

拓展亞文化建設

管護局在逐步夯實生態文化基礎的同時,積極推進亞文化建設,把企業文化向更深更廣的領域作了延伸和發展。制訂並印發了《管護局職工道德規範》、《管護局職工守則》、《管護局文明單位檢查驗收管理辦法》、《管護局新聞宣傳工作及獎勵辦法》和《管護局黨委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目標考核辦法》等行為規範與規章制度,開展了創建文明單位、創建文明行業、創建文明環境、創建文明小區的“四大創建”活動,設計並開展了“講文明話、樹文明新風;上文明崗、促文明服務;做文明人、建文明環境”的六文明跨越杯競賽活動。使全體員工充分理解其深刻內涵,全身心融入生態文化建設。熱愛林區、艱苦創業、以苦為榮,展現的是生態文化;學習知識、鑽研業務、崇尚科學,展現的是生態文化;勤儉節約、珍惜資源展現的是生態文化;安全文明、生態良好展現的是生態文化。漫步管護局,到處都是溫馨宜人的感覺,文化氛圍撲面而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管護局生態文化建設以其潛移默化獨到手筆,感召和鼓舞了全體員工精神面貌,激發出高昂的工作激情。

延伸生態文化的層域

傳播先進的生態文化,建設高度的生態文明,不僅要把管護局建成在內蒙甚至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生態產業和優質生態環境,而且要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文化素質,真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一方面,管護局大力開展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在全局範圍內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教育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增強環境意識的透明度,擴大公眾環境知情權;積極推進綠色消費,節約能源資源,倡導綠色文明,提高生態道德水平,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實踐中提高人民民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局範圍內普及生態學原理和基本知識,使人們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發展和傳播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結合北部原始林區發展實際,深化發展森林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等生態文化,讓廣大民眾在參與中體驗生態文化、發現生態文化、融入生態文化,自覺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逐步了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

設計特色載體

管護局緊緊圍繞“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林區,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總體發展目標,有效設計和開展了“唱響原始林海科學發展和諧曲”、“生態文明·魅力生態”、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和慶祝林區開發建設六十周年“保護生態倡文明”等主題系列活動,結合管護工作實際,精心謀劃,突出實踐特色,設計活動載體,搭建活動平台,把生態文化建設貫穿科學發展始終。

豐富生態文化建設內涵

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並開展了各種文體活動,開展了“強體魄、提素質、學本領”的崗位技能練兵活動;開展了“管好原始森林,倡導生態文明”的論文交流活動;開展了 “遠山的呼喚”徵文活動;開展了“展形象、亮風采”的內、外宣活動;開展了“科學發展,喜迎國慶六十周年”等文化體育活動;展慶祝林區開發建設60周年、迎接黨的十八大保護生態倡文明主題活動;開展“潔淨文明在深山”活動,為打造中國“黃石公園”奠定環境基礎。特別是與林海日報社、大興安嶺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溝通、協作,刊發了數十篇新聞報導和其它宣傳稿件;並在林區新聞播放前後播出北部原始林區生態建設宣傳短片。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宣傳活動營造了強勢的輿論氛圍,推進了生態文化建設的深層次發展。

打造一流生態文化建設員工隊伍

管護局在生態文化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文化隊伍建設,設定了專業機構,配備了專兼職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來源,保障了生態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首先,管護局通過建章立制,規範行政行為,提升服務質量,樹立“規範、和諧、高效、廉潔”的行政理念,為員工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發展的最佳化工作環境。其次,加強政治業務學習,建設學習型管護局。建立健全了學習制度,注重林業建設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加強對經濟、文化、金融、科技、歷史和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強化對先進文化的吸收與融合,切實提升員工隊伍的自身素質。再者,注重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作為生態文化,在具有生態特質的基礎上,必然要依託發達的生態產業基礎和文化底蘊才能得到更好的宏揚和發展。管護局在以高級企業管理師董振峰局長的帶領下,多次前往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考察學習,參加宣傳部、報社舉辦的業務培訓和文化交流活動。林海日報整版刊登了北部原始林區生態文化建設宣傳專刊,局長所撰寫的題為“發展生態文化是實現美麗與發展的主旋律”在2009年呼倫貝爾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有退有進 美麗與發展雙贏”高峰論壇上交流,並被收入主題論文選編。李建軍書記發表了“如何抓好生態建設中的黨建工作”和“文化、文明與百年森工”文章,助推了原始林區生態文化縱深發展。

塑造文明形象

管護局圍繞“樹立生態文明新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這一主題,以“唱響原始林海科學發展和諧曲”為活動平台,明確提出了生態文化建設要緊緊抓住科學發展的主線,全面開展了“三同一發揮”活動。三同”即同心、同力、同步。同心是指和諧共事講境界;同力是指工作到位聚合力;同步是指行為標準求規範。“一發揮”是指黨政班子成員、黨員和幹部、職工隊伍整體效能、潛能的有效發揮。

彰顯出生態文化建設的內在追求

這項活動是管護局黨委從自身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精心設計,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黨的建設而提出的一個活動載體,活動緊緊圍繞生態建設這箇中心,堅持文化建設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獎罰原則,形成兩促進、兩提高的發展格局。圍繞這項活動的實施,管護局黨委組織開展了學習模範幹部李偉活動,樹立良好形象。學習他勤奮敬業、胸襟坦蕩、為政清廉的高尚品格;學習他不畏艱險、顧全大局、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學習他團結同志、樂於助人、關注民生的優秀品行;學習他胸懷大志,投身林區的創業精神;立足本職,熱愛林區的敬業精神;追求執著,建設林區的奉獻精神;忘我工作,獻身林區的犧牲精神,帶動全局員工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立足本職,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思想、作風及素質建設,努力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全力推進各項工作的科學發展,全面樹立管護局人新形象。

統籌發展

北部原始林區生態系統是原生的,完整的,是大興安嶺林區保護最完好的森林生態系統之一,生態系統價值非常巨大,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根據科學統計,整個北部原始林區1天能吸收90.5噸二氧化碳,釋放66.2噸氧氣,足夠8778.3萬人呼吸。另外,1年可吸收塵埃2.7-8.1億噸,吸收二氧化硫64.8萬噸,能分泌990萬噸殺菌素,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自然寶庫。另外,北部原始林區還是一座生物物種基因庫。野生植物1025種,隸屬於144科,430屬,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有豆科的野大豆、楊柳科的鑽天柳、澤瀉科的浮葉慈菇3種。昆蟲種類有1046種,隸屬於16目,127科。大型真菌已知204種,隸屬於29科,78屬。脊椎動物287種,包括圓口類1種,魚類32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5種,鳥類201種,哺乳類41種。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獸類有紫貂、貂熊、原麝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東方白鸛、金雕、白尾海雕、黑鸛、白頭鶴、細嘴松雞、白鶴等8種,其生物多樣性特徵體現出極其重要的生態功能地位。

以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在“保護中發展”和在“發展中保護”的進程中,用“CI”系統理論,指導原始林區生態文化實踐,展示新形象。“CI”系統理論是“理念識別系統—思想,行為識別系統—行為,視覺識別系統—形象”的總和,可以說企業文化無處不在,任何一個單位發展的怎么樣,完全可以用“CI”系統理論給予診別和定位。比如,突出特色,賦予文化內涵,要達到進入原始林區的人享受到與眾不同的視覺盛宴,樂而不返。
生態建設的豐厚回報為生態文化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源動力,管護局生態地位不斷調高。建局10多年來,固定資產由初建時的790萬元增加到1億多元,人與自然和諧成果凸顯、基礎設施大量增加、防撲火綜合能力顯著增強、森林火災受害率較建局前相比明顯降低、企業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黨建和精神文明工作逐年上台階成績喜人。尤其是在2008年度將威脅原始林區生態安全的非法採金活動的頑疾得到了徹底根治;2009年度首次實現了無火警火情的史無前例的好成績;2012年內蒙古森工集團確立了在北部原始林區打造中國黃石公園的思路等,先進的生態文化建設贏得了社會公眾和上級組織的認可,截止目前,管護局榮獲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的“撲火先進集體”等林管局及其以上的集體榮譽10餘項,注釋了以先進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華美篇章。2009年管護局被命名為“企業文化建設百佳貢獻單位”;2011年董振峰局長被評為中國企業文化專家委員、百強企業最具影響人物,林志信、楊印剛被評為中國企業文化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總之,管護局在生態文化建設中高起點開局、高標準運行、高質量推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和榮譽,開創了生態文明大發展的新格局。今後,管護局人將會以更為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堅持科學發展,繼續以先進文化做引領,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化,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