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官營鎮淨街

內官營鎮淨街

內官營鎮古稱“旬子川”,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約公元1400年,明代建文帝年間,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將藩府由張掖遷至蘭州,置王府內官營於安定區以西四十里處的旬子川。

簡介

每年正月十三,內官營鎮都會舉辦一種名為“淨街”的風俗活動,此活動是肅王在內官設營之初,每逢元宵節都要來內官巡視,藩王春節出巡,傳應京城制度,協同王府儀衛淨街,以整頓治安。“淨街”活動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成為內官營鎮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淨街”原為封建社會京城的舊制,正月十五元宵節花燈綻放,百姓門前要求張燈節彩,皇帝要與民同樂,以示歌舞昇平喜慶之景象,天子出巡,地方官員要整肅治安,警戒民眾,由此,淨街這一活動開始盛行。

活動過程

淨街活動中要有民眾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扮演主公,自進入清代以來,淨街活動中的這位主要人物改為施世綸,世稱“施公”。施世綸曾任清順天府尹、漕運總督,有清官之譽。《施公案》中施公就是以此人為原形來演繹。其人像貌奇醜,眼歪足跛、但為官清廉,歷來被世人所傳頌。因此這一人物形象風貌依然保留至今。

活動中,列隊要東、西、南、北四街游遍,起頭由一位滿面塗黑、翻穿皮襖、腰系信鈴、身背雞毛信,被稱“毛神子”的信使,據載,此人是施公的通信人,提前開道探路、通風報信,為欲出行巡查的施公一行人掃除屏障、保證安全、暢通行進。隨後而來的大隊人馬,號角鼓樂聲響徹四方,軍旗列隊引領幾名手執軍棍的衙役銅鑼開道,高舉“肅靜、迴避”虎頭牌。緊隨其後的是一位裝扮恢諧、舉止誇張的人物,為穩坐轎內的施公撐華麗大傘,此傘稱“萬民傘”,也稱“華蓋”。是施公為官清廉,博得百姓愛戴擁護,朝延授予其榮譽的向征。當列隊出巡結束,欲將收兵回營時,整個列隊匯合到當地政府轄區,協同政府官員一起主持,這時施公下轎發言講話,告誡民眾要遵紀守法,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等一些吉利祈福的話。

淨街的整個活動過程威嚴而莊重,每到正月十三這天,家家戶戶簇擁街頭,馬路兩旁人頭贊動,中間讓道給淨街的整個列隊,氣勢頗具恢弘。淨街以它粗獷豪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流傳古今,以它獨特的表現形式,將古人的文化思想傳承至今,成為民間活動中一項保持維護良好的民俗活動,屬於定西安定區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

據介紹,為了保護和繼承這一民俗活動,定西安定區文廣局與內官營鎮政府吸取民眾意見,擴大並儘量復原淨街隊伍原貌,2007年的淨節活動中投入數萬資金重整隊伍,從服裝到用具,增加配製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活動設施,來更好的展示這一民俗活動的原始風貌,從而為這一民間活動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積極的準備工作。

淨街 淨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