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基氏小體

內基氏小體

內基氏小體,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體。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10nm,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最常見於海馬及小腦浦肯野組織的神經細胞中。

簡介

內基氏小體內基氏小體

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體。

外形特徵

內基氏小體(Negri bodies)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10nm,邊緣整齊,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

隱藏位置

最常見於海馬及小腦浦肯野組織的神經細胞中;亦可在大腦皮層的錐細胞層脊髓神經細胞后角神經節視網膜神經細胞層交感神經節等處檢出。內基氏小體實為病毒的集落,電鏡下可見小體內含有桿狀病毒顆粒。

相關資料

【狂犬病】
狂犬病俗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該病以神經調節高度障礙,表現狂躁不安和意識紊亂為特徵,最終發生麻痹而死。狂犬病病毒在動物體內主要存在於中樞神經(海馬角大腦皮層、小腦等)細胞和唾液腺細胞內;可在胞漿內形成特異的包涵體——內基氏小體,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診斷要點]
流行特點 除羊外,犬、人和多種家畜及野生動物均有易感性;主要傳染源有患病的家犬及帶病毒的野生動物(如野犬、狼、狐等)。患病動物主要經唾液腺排毒,以咬傷為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經損傷的皮膚、黏膜傳染;另外,經呼吸道及口腔傳播業已得到證實。以散發性流行為主。
臨床症狀 狂犬病在臨床上分為狂暴型和沉鬱型兩種病型。狂暴型病畜初期精神沉鬱,反芻、食慾減少;不久表現起臥不安,出現興奮和衝擊動作,衝撞牆壁,磨牙流涎,性慾亢進,攻擊動物等,常舔咬傷口,使之經久不愈;末期發生麻痹,臥地不起,衰竭而死。沉鬱型病例多無興奮期或興奮期短,而且迅速轉入麻痹期,出現喉頭、下頜、後軀麻痹,流涎,張口、吞咽困難等症狀,最終臥地而死。剖檢變化 屍體無特異性變化;消瘦,有咬傷、裂傷,口腔和咽喉黏膜充血或糜爛;組織學檢查有非化膿性腦炎,可在神經細胞的胞漿內形成嗜酸性包涵體——內基氏小體。
實驗室檢查
1.內基氏小體檢查法 取大腦海馬角或小腦作觸片,用塞萊(seller)氏染色劑染色,鏡檢,內基氏小體呈櫻桃紅色。
2.螢光抗體法 取可疑病腦組織或唾液腺製成觸片或冰凍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置於螢光顯微鏡下觀察,胞漿內出現黃綠色螢光顆粒者為陽性。
3.血清學檢驗方法 常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血清學檢驗方法進行病毒鑑定、患病動物診斷及疫苗效果檢查等。
[類症鑑別]
狂犬病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常易與日本乙型腦炎、偽狂犬病等相混淆。鑑別診斷主要靠實驗室檢驗。人畜有咬傷病史時,對可疑病犬拘禁觀察或撲殺,取病料進行內基氏小體的檢查、病毒分離鑑定及血清學檢驗。
[防治措施]
治療 羊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動物咬傷時,應及時用清水或肥皂水沖洗傷口,再用0.1%升汞、碘酒或硝酸銀等處理傷口,並立即接種狂犬病疫苗;有條件時也可用免疫血清進行治療。對被狂犬咬傷的羊和家畜一般應予撲殺,以免危害於人。
預防
第一,撲殺野犬、病犬及拒不免疫的犬類。養犬必須登記註冊,進行免疫接種。
第二,疫區與受威脅區的羊和易感動物接種弱毒疫苗或滅能菌苗。
第三,加強國境檢疫,未接種疫苗的犬及易感動物進入時須隔離觀察6個月,並接種疫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