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

入梅

入梅亦稱“入霉”、“進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進入梅雨期。各地氣候時節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不能憑日曆上的入梅、出梅來指導生產和生活,而要聽取氣象台發表的梅雨預報。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入梅入梅

引證解釋:

進入梅雨期。各地氣候時節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宋陸游《入梅》詩:“微雨輕雲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時開。”元陳元靚《歲時廣記·夏黃梅雨》:“《四時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又閩人以立夏後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後逢壬日為出梅。”《文匯報》1984.5.21:“因此,不能憑日曆上的入梅、出梅來指導生產和生活,而要聽取氣象台發表的梅雨預報。”

名稱由來

入梅入梅

梅雨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呢?原來它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就是因為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代陳岩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秘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民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推算依據

按照環流條件與區域性降水相結合的原則,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時段內,在北緯29-33°範圍內,經常有地面峰系活動,且連續兩周內有6天雨日,同時參考長江下游兩岸,各站候平均氣溫基本上穩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節中雨日、雨量、雲量等氣候要素的時間曲線上出現突增(即轉折點)之候(日)定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乾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我國古代對入梅曾有幾種規定,《瑣碎錄》“(閩人)立夏後逢庚日入梅。”《神樞經》:“芒種後逢丙日入梅。”《江南志書》:“五月芒種後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種後雨為黃梅雨”,則以芒種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區差別;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變化而致。採用《神樞經》的說法,在天氣分析預報中,則往往指天氣形勢轉為梅雨形勢的日子。

舉例說明

2006年6月6日芒種,丙寅日,則芒種當日入梅;小暑後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為7月17日。黃梅天共42天。具體心算法如下。

入梅丙日公式:D=(7-Y)Mod10,這裡的Y=(5(單數年)+[年份後2位/4])Mod10。2006年的Y=0+[6/4]=1、D=7-1=6,所以入梅為6月6日。出梅未日公式:D=12-Y,這一年的Y=(6×5+[6/4])Mod12=7(詳見出梅詞條)、D=12-7=5,因為7月5日在小暑之前,所以出梅=5+12=17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