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症訓練問答

訓練能治好孤獨症嗎?
假如把“治好”理解為醫學上所做的“治癒”,即患兒不再有孤獨症,使孤獨症患者的大腦生理異常情況得到完全改善,那么從目前來看,幾乎可以說沒有辦法。但是,經過堅持不懈的訓練矯治,達到生活自理,甚至是獨立生活,並展示出良好發展狀態的個案卻有很多。有些孤獨症患者在成年後能夠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出來,有的人已經上大學,有的人從事設計方面的職業,但從專家對他們的評述中,仍能夠感覺到他們的舉止透出典型的孤獨症痕跡,不過已不再具有將他們與社會生活隔絕開來的障礙力。能夠達到這一程度的患者只是極少數,而且與他們一直得到的良好訓練分不開。
訓練是目前推一被證明有效的矯治途徑。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孤獨症兒童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良好的訓練能夠使其逐步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甚至可以在接受培訓後從事某項工作而達到自立。如果聽之任之,孤獨症兒童往往會出現愈加嚴重的情緒、心理、行為等方面的障礙,使得社會甚至家人都越來越不能忍受他們。由於被他人排斥,孤獨症兒童的挫折經歷就會越來越多,這就將進一步把他們推向更加自閉的狀態。

訓練要進行多長時間?
對孤獨症兒童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干預工程,需要訓練者有豐富的經驗和極大的耐心和恆心。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說,幾乎在他們成長的全過程都需要伴隨訓練矯治。只要堅持正確的訓練,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人們認為不可能學會的東西,具備人們認為不可能具備的能力。美國孤獨症研究所所長瑞姆蘭博士(一位家長,兒童心理醫生)就曾經說過:“當你面對孤獨症患兒時,要努力去感覺他這一段時間又學會了什麼。”一位已經幫助自己患孤獨症的女兒成功地走上獨立生活道路的德國母親感慨地說:“孤獨症的孩子能走多遠,只有上帝知道;我想知道的是,與昨天相比,我的女兒今天又學會了什麼。”
行為訓練法為什麼對孤獨症兒童有效?
行為訓練法的核心是行為改變技術,以強化理論為基礎。強化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實驗證實並提出--只要方法得當,可以通過控制外部刺激條件改變人的行為。例如:通過正強化(獎勵性刺激)促使某些行為的產生;另外某種行為在受到否定後(拒絕或懲罰性刺激)會逐步消失。強化理論的套用可以幫助行為障礙者建立適應社會的行為方式,消除不適應社會的行為方式。
行為訓練法還可以全面、持久地幫助大多數孤獨症患者獲得許多重要的技能,無論他們處於哪個年齡段。
美國心理學家Ivar Lovas 教授於60年代開始探索用行為訓練法治療孤獨症兒童的行為障礙,30年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操作體系,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採用,至今仍被認為是促進孤獨症兒童良性發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行為訓練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1)將行為分解為細小的、可以測量的單元進行系統教授。小到注視別人,大到複雜的主動交往行為及社會交往互動,都被劃為若干個步驟。
(2)在教授每一個步驟時(通常以一對一的教學開始),都伴隨有提示和指令,有時要從手把手開始。
(3)教授活動要重複多次,直至患兒達到要求。將患兒已學會或已消失的行為記錄下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進行鞏固性練習,並注意將在課堂上學會的行為技巧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套用。
(4)教學活動從一對一開始,逐步變成小組上課和集體上課.增強血兒的杜會適應能力。

行為改變技術的操作程式是什麼?
行為改變技術的五元素:
指令:用語言給予孩子刺激,表達訓練者的要求。如:“坐下,看媽媽。”“把皮球放到筐里。”
輔助:一種附加的刺激,被用於有意識地引發孩子的正確反應。
個體反應:孩子在聽到指令後的行為表現,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強化:訓練者對孩子正確反應所做的獎勵。
停頓:在下一個指令之前的時間空隙。

怎樣發指令?
發出的指令要具備三個特點:
(l)清晰:準確告知孩子做什麼。如:“坐下,看著我。”
(2)簡短:使用儘可能少量的詞語。
(3)統一:重複同樣的內容時使用同樣的話語。在訓練初期尤其應當這樣做。

孩子不聽從指令怎么辦?

孤獨症兒童常有不聽從指令的情況,這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對指令做出正確反應的能力,而不是故意不聽,因此要學會使用“輔助”技巧。
“輔助”是一種附加刺激,被用來有意識地誘導孩子做出(訓練者)所期望的反應,幫助孤獨症兒童在指令和期望之間建立聯繫,並保證孩子反應的正確性,使強化得以實現。

輔助的方式有哪些?
輔助的方式由強到弱排列如下:
(l)身體輔助:通過接觸孩子的身體,以幫助其做出正確的反應。這種輔助也就是常說的“手把手教”。只是在訓練中,因活動內容不同,接觸的部位不僅有孩子的手都,還有其他部位(如幫助孩子坐下,幫助孩子把腳抬起去踢皮球)。
(2)手勢輔助:用身體動作向孩子示意出正確的反應行為。在發出指令後,如果孩子沒有即刻做出正確的反應,但根據訓練者的判斷,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則可以做示範動作,或指點目標,提示孩子做出。
(3)語言輔助:用語言補充指令或給出正確答案,示意給孩子正確的反應行為。
在語言訓練時,語言輔助也包括給出正確的答案或提示。

怎樣運用“輔助消失”技巧?
 
孤獨症兒童很容易出現對輔助的依賴,即在聽到指令後不主動作出反應(儘管他能夠做到),而是等待他人的輔助,所以需要運用“輔助消失”技巧很重要。“輔助消失”技巧包含兩個方面:
(l)減弱輔助程度:在輔助孩子完成一個動作時,訓練者從一開始進行就要有“輔助要逐漸消失”的概念,將輔助的方式依“身體輔助一手勢輔助一語育輔助”順序依次遞減。當孩子的反應能力不能順利發展時,三種輔助方式要交替使用。
(2)降低輔助頻率:每一次發出指令後,都要觀察孩子的反應,也就是要“等待”一會兒,如果孩子仍無反應,再重複發出指令,重新給孩子一次機會,盡力降低輔助頻率。

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孩子的動作常常是在訓練者的輔助下才能完成,有時甚至需要手把手地教,而且是一遍又一遍,那么還要給予獎勵嗎?
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許多家長在訓練中遇到此類情況時,就失去了獎勵孩子的心情。總覺得:“這個動作是我幫他完成的”;“這么大的孩子了,連這么簡單的動作也要人幫”。在這種心境中,常常忘記對孩子進行獎勵。
如前所述,輔助是一種“附加”的刺激,是整個行為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是為了幫助孩子做出“正確反應”,獲得“獎勵”的機會,達到“強化”的效果。如果在輔助孩子完成之後,不及時給予獎勵(誇獎性的語言、表憎、動作或食物),整個過程就無法進行下去。達不到強化的效果,輔助也就失去了意義,甚至會異化成為“代勞”。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訓練機會?
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原則可以歸納為:隨時隨地、因勢利導、堅持原則、循序漸進。
(l)抓住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時機:在孩子起床、穿衣、洗漱、上廁所、吃飯、出門、坐公共汽車等活動時,要求孩子的行為儘可能符合社會規範。
穿衣服:能自己穿嗎?能自己分辨前後反正嗎?能分辨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嗎?
吃飯:能自己吃嗎?能坐在餐桌旁邊吃嗎?能不挑食嗎?吃完飯能幫助大人收拾餐具嗎?
上廁所:能自己完成嗎?能選擇正確的排便地點嗎?能在穿好褲子之後再走出廁所嗎?
坐公共汽車:能按順序上、下車嗎?知道坐公共汽車要買票嗎?知道售票員驗票時出示車票嗎?知道不能丟掉票嗎?
在商場裡:知道先交錢才能打開飲料嗎?知道把錢交給誰嗎?
在朋友家: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嗎?想拿東酉時知道問誰嗎?
教孩子按照社會規範行事,就必須向孩子提出要求,這些要求就是指令,而幫助孩子理解和遵循指令就是訓練的開始,行為訓練的原則、方法和技巧的運用也就貫穿於其中了。
(2)抓住孩子有要求的時機:當孩子想要拿什麼、吃什麼、喝什麼、做什麼時,家長首先要把握此時此地是否應該滿足他的要求。如果應該,就要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規範(循序漸進地要求);如果不應該,就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並對他提出反要求。即他應該先做什麼。這種情況下,孩子提出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強化物,而反要求就是指令的開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