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道統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

內容介紹

《儒學道統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張之洞 研究》集中地彰顯於儒學道統和君臣之綱,西學則以西方科學技術和社會管理制度為主,民權被拒斥,議院遭擱置。在“君”“國”合一的歷史情境下,張之洞毅然捍衛儒學道統和君臣之綱,不僅意在維持社會基本的政治秩序,更為重要的是以此來接續和傳承中國的文化生命,紮下時人安身立命之根。針對日益糜爛的時局,提出以中學治身心,以西學應世事的解決方案,試圖在歷史的情境中彌合中學和西學的裂痕。筆者以為,張之洞提出了中學和西學“不同”而和,殊途而同歸的新思路,這是後進國家意欲跨人近代之門所不得不遭遇的互斥和矛盾,不得不踏上的自強險途。要全面的研究的思想內涵和歷史底蘊,社會制度變革是必不可缺的一環,以往學者因為拒斥和誤讀儒學道統和君臣之綱,所以對這一部分未加重視。

作品目錄

緒論一、選題之旨趣二、研究現狀 (一)整體研究 (二)分項研究三、當前學界對《勸學篇》研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四、論文的主要觀點第一章意在兩線作戰:《勸學篇》的誕生一、開新“儒臣”張之洞二、時代主流議題:變法自強三、自強歧路 (一)“舊者不知通” (二)“新者不知本”四、《勸學篇》應時而出 (一)《孔子改制考》與《勸學篇》的緣起 (二)《勸學篇》的刊刻及進呈第二章中體西用:《勸學篇》的主題一、體用一源與體用兩分 (一)晚清語境下的“體”、“用” (二)“牛體馬用”說之謬誤 (三)“西學中源”統合體用兩分二、“中體西用”論 (一)“中體”、“西用”的內涵 (二)“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與“中體西用”三、《勸學篇》邀得時譽 (一)“中體西用”是時代思潮 (二)“中體”與“西用”新解 (三)融通“身心”與“世事”第三章捍衛儒學道統一、思想異端清理 (一)儒教異端突起 (二)正“本”清“源” (三)拒斥“民權” (三)不反對議院 (四)張之洞的德治觀二、“君”、“國”合一 (一)滿漢關係與清廷政統的合法性 (二)仁政與忠君三、張之洞捍衛儒學道統的政治制度指向第四章社會制度變革方略一、求智 (一)增長識見 (二)改革教育二、求富 (一)發展工業 (二)改造農商 (三)開發礦產 (四)修築鐵路三、求強 (一)參用西法練兵 (二)認知西土兵法 (三)軍人之技與軍人之本四、求和 (一)實力作後盾的外交理念 (二)非攻教第五章結語一、非邏輯的歷史存在——“中體”與“西用”關係新論 (一)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君主專制 (二)議院與“君臣之綱” (三)西用與儒教二、“中體西用”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的失敗三、《勸學篇》歷史命運的背後——洋務派缺位與維新派越位參考文獻附錄中文摘要ABSTRACT《勸學篇》一《勸學篇》二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