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

僜人

僜人俗稱“僜巴”,分布於中印交界地區,即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區。加上藏南印控區的僜人,總計有5萬多人。 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實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主要分布於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杜來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

生產習俗

僜人以“刀耕火種”為主的農業生產,兼營牧、林、副業。居住在察隅縣境內的僜人民眾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不太容易接受現代生產技術,所以,生產單一,耕作簡單,多少還保留著原始的生產習俗。

僜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雞爪谷、旱稻、蕎麥、穀子等。

僜人的水田多為梯田,挖水渠引山澗流水灌溉。沒有水利排灌設施。入冬農閒,是門巴族的狩獵季節。這一期間,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獵,狩獵的辦法也有多種,一是箭射;二是挖陷阱,就是在野獸時常活動的區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一個幾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數十根竹尖樁,掩蓋洞口後,加以偽裝。這樣一旦獵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樁深深插入獵物體內。三是支繩套,把細繩繫結成一個圈套,伏在地面的草叢裡,兩端固定,這是專門套兔子、野雞等小動物的。狩獵對門巴族來說是主要的肉食來源和增加收入的主要辦法。此外還生產一些竹木器、金屬器和石器。

玉米在燒荒後一、二天內下種,用木尖棒插一小穴,放入兩、三粒種子即可,間距約一步。九月玉米開始成熟,從九月到十一月可陸續採收玉米,收玉米時在地里搭一草棚,棚內搭上一層層的晾曬架,玉米穗子辧下後,一排排掛在架子上,曬乾後再背回家脫粒歸倉,或邊吃用邊脫粒。

雞爪谷、蕎麥等要種在常耕地里,所謂常耕地就是靠近村子,地勢較為平緩的地,實行撒播。莊稼生長期間,是能力除草一至兩次,此後直接收穫。

僜人的牧業沒有藏族牧業那樣發達,主要是以家庭飼養為主,也沒有專門的牧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飼養牛、馬的家庭明顯增多。隨著生產技術和交通狀況的改善,使用大牲畜犁耕、馱運極其普遍。

狩獵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和經濟收入的重要補充。僜人捕獵的方法主要以放繩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樁等,也有用弓箭射獵,少數家庭還使用同外界交換來的火藥槍或僜人自己製作的火藥槍。

紡織是僜人婦女從事一項主要的家庭副業生產。紡織的原料多為家種或野生的火麻,織機簡陋,操作原始,織出的麻布比較粗糙。用染有不同顏色的線,能織出簡單的花紋和幾何圖形。

手工業,解放前僜人的手工業尚未形成獨立的社會生產部門,從屬於農業生產,是僜人的家庭副業。主要有金屬加工、竹木器製作和編制生產等。

漁獵與藏族不同。僜人喜食魚。捕魚的主要方法是將口小腹大的竹簍放入流水中,魚鑽進竹簍後無法出來,將魚捕獲。

在川藏線“318”線上的“然烏鎮”往南靠近中印邊境地區,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裡面,那裡居住著一個至今沒有名字,沒有族稱的民族——“僜族”,鮮為人知的“僜人”,他們在全國只有1400多人,有語音無文字,不屬於56個民族範圍。

“僜人”自稱“達讓”或“格曼”,俗稱“僜巴”,傳說在很久以前,世界上一片汪洋大海,德繞高創造了大地,金人阿尼加在大地上與老鷹通婚,繁衍而成"僜人"。全世界的“僜族”,有2萬多人,大部份居住在印度及鄰接小國家。主要於分布於杜萊曲(曲藏語為河)、察隅曲、額曲和格多曲流域廣大地區分布於杜萊曲(曲;藏語為河)、察隅曲、額曲和格多曲流域廣大地區。由於僜人世居深山老林,在舊西藏,僜人倍受歧視,被蔑稱為“會爬山的猴子”、“野人”,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而他們至今還保持著最原始的刀耕火種、野外撒播,刻木結繩記事,原始的狩獵方法,敬鬼又驅鬼的原始生活方式。

“僜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他們的生產、生活、民居、餐飲、服飾、婚姻、喪葬、信仰與節假日等方式,與我國的少數民族有著非常不同的獨特之處,他們平和地過著這種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讓人驚嘆之餘心生感慨。

“僜人”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叫“僜語”,屬藏緬語系,內部有兩種語言,講達讓話的人自稱達讓,講格曼話的人自稱“教”或“格曼”。兩種話有著親屬關係,均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同一語支。“僜”這個稱謂就是漢語對達讓和格曼音譯的總稱。在僜語達讓話里,“美登”是究人的意思。後來“登”字加了人旁寫作“僜”,即為現在和稱謂。同時按藏語的習慣,稱為“僜巴”。“巴”是人的意思。“僜巴”一稱為講格曼和達讓兩種語言的僜人所接受。

“僜人”一般男的高不過1.6米,女的不超過1.5米。他們以刻木結繩記事,擺籬棍、樹枝來記時,以月圓月缺記月日,沒有記年份的習慣,也沒有記年齡生日的習慣。如請某人五天后來參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條打著五個結的繩子,再如,雙方發生糾紛找人評理時,評理者講一長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樹支,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們的數字概念差。僜人無歷算,以月缺月圓為一月,以包穀成熟一季為一年。

“僜人”的姓屬、歷史都無文字記載,他們最早的姓氏是以居住地(山名)定名的。以同姓形成一個集團,共同占有山林,相互繼承財產,一起商討解決婚姻或其他糾紛。同姓還有互助資助及共同向異姓復仇的義務。同姓禁止通婚。現在僜人姓屬概念已很淡薄。

“僜人”的住房很像火車的硬席臥鋪車廂,屬於低桿欄式長屋。僜人的房子為南北向木板建築,是以木結構閣樓長房為主,房頂呈“人字形”,是用長條木瓦板或”僜人”語叫做“阿庫”草所蓋,每間間隔分成若干小間,共兩層。下層高度不超過1米,作為飼養豬、雞等家畜所用。上層鋪木板為住室,南邊留出寬為1米左右的走廊。住室每間約9平方米左右,用木板間隔,高約2.5米。每間靠走廊一邊有門,可以關鎖。

房屋間數,各家不同,主要看家庭的經濟實力和人口的多少,但至少要有兩間。住室每間約在9平方米左右,其中東頭第一間叫做“哈嘎”,意為客房,另一間叫做“嚀”,意為內室。在主房的門框上掛有驅鬼的的動物頭骨(猴頭),且掛的動物猴頭骨越多,也就代表了家裡的富貴。房蓋東頭或河的下遊方一頭為圓型,為男人進出的識別標記;房蓋西頭或河的上遊方為齊頭,為女人進出的識別標記;通常靠東或河的下遊方第一間是男主人住室,隔壁是地位最高的妻子的住室,然後依次為地位較低的妻子的住室。

長房門在走廊的兩頭,東為男性、西為女性進出之門,兩門外各有獨木梯上下。男客人進門後,通常只能在客房內活動,不得進入臥室。女客人可以在各房間自由出入。房室內無窗戶,但象北側都開火。有一個門,一般是不足1.6米高,加上木板間隙大,光線尚可以透過,空氣也就很流通。在距離長房10餘米處還另蓋專門盛放糧食的糧倉,形似木亭。糧倉與住室保持一定距離,便於防火。

每間房屋中間設有1平方米左右用石頭圍著的的灶塘,放三塊石頭作為放鍋的支架。用於取暖和做飯。灶的右側鋪竹蓆就是睡覺的地方,用園木當作枕頭。左側有專門懸掛衣服和被毯的橫架。室內除鍋、或少量的碗、瓢、勺等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家具。而吃飯,是用“手抓吃”,就是先把米煮好,然後把生薑、韭菜和小豬肉切成碎沫,把飯倒在竹編篩子裡,先把芭蕉葉的背面燒一下,再把切碎的生薑、韭菜和小豬肉、米飯混在一起,用右手的三個手指抓著吃,又叫“手抓飯”。

“僜人”婦女從童年八九歲穿裙子時開始,父母就要嚴格管教女兒,不準吃牛肉、豬肉和雞肉(但鼠肉、麻雀、魚、野雞不在禁止之內),否則,就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被指責為“吃肉的女人”,這對僜人婦女來說,是一種最大的恥辱。一直要到生過三四個孩子後才允許吃肉。

“僜人”過去還種植鴉片,大部分用來交換貨物,一部分留作自己抽。現在“僜人”已戒去抽鴉片的習慣,男的大多抽捲菸,婦女都抽自己種植的菸葉,平時愛將煙桿銜在嘴裡,她們使用的煙桿較長,可以折成二節,煙桿用銀或銅質製成。婦女身上都背一個特製的口袋,盛放煙桿、菸葉盒、火柴等。僜人喜愛喝酒,飲酒就像喝茶水,他們將大米釀製成微甜、微酸、口感很好的“僜人”家酒,常用此酒招待客人,也是一種顯示自己富有和對客人的尊敬。

紡織是“僜人”婦女重要的家庭副業。紡織的主要原料是大麻,大麻成熟後,再剝皮—曬—煮—捶打—洗—曬,取其白色纖維搓成麻線,製成繩索或用來織麻布,麻布用於縫製男女衣服,他們的衣服多是自產自用的麻織品。

過去“僜人”男子頭上都纏著2—3米長的黑帕或白帕,纏頭既是束髮的裝飾,又是用頭背運東西時的墊物。帶銀耳環,上衣是對襟無領無扣的長坎肩,長近膝。下衣襟邊沿繡有花紋裝飾。有的內穿白襯衣,或較厚的小背心護身防寒。有的還披一條寬約一米,長約二、三米的披肩,從胸前交叉披向腰後,白天禦寒,夜宿復蓋。少數富人穿用黑紅線、金銀絲線織的有花紋的布做的坎肩。

男子無下裝,均用主婦專門製作的寬約半尺,長達一丈的白色或黑色布帶繫於腰間,在生殖器前露出約長半尺的綴有花紋的布頭遮羞。少年幼子用短竹筒或斷匙套蓋住生殖器。遮羞物同時也是護體之物。男子左肩斜挎一把五六十毫米長砍刀,十分威武,砍刀裝在只有半邊凹槽的木板刀鞘內,砍刀的外殼是用他父親去逝後的皮所做的,刀鞘用銅絲或鐵絲分段纏繞。右肩斜挎一個裝什物用的熊皮或布縫的挎包。包上飾有熊的面部形象。刀和挎包是男子隨身佩帶之物,必備的用具和武器,也是最具特色的裝飾。左邊佩戴菸袋和弓箭。

婦女一般都戴一對銀質大耳鼓,頭髮卷在腦後,並插上銀質髮髻。前額戴銀質抹額,頸項掛串珠或銀幣,手戴銀質戒指。上身是有花紋的、僅能遮胸的無袖衣,腰部坦露,下著筒裙,分長短兩種,長短並用,短外長內,長至腳面短至膝下,筒裙花紋多為橫條。男女多在上衣外圍一大披肩,披肩也可作被蓋使用。僜人男女均蓄髮、均都不穿鞋子、均戴耳環。孩子有兩三個月時,父母即開始用竹籤在耳垂上穿孔。無止痛藥,多半年冬天進行。穿孔後,即塞進小竹環,有的直徑達二、三厘米。故藏族辱稱他們為“大耳孔”人。但僜人認為這是一種美,“沒有大耳孔,就不算僜人”。耳環是竹的,近幾代人用銀質耳環代替了竹製耳環。

“僜人”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的買賣婚姻。根據家庭經濟狀況來決定的,婚姻都是男方家,以若干條牛、豬或獵槍等財物,通過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身價從以條巴麥牛到幾十條巴麥牛不等,結婚沒有一定的儀式,在迎接女方成親時,必須再送上女方若干頭野豬、老鼠、野雞、麻雀、乾魚等野生動物乾肉為禮。女子成婚後就成為丈夫的私有財產,只有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義務,沒有支配財產的權力。男方只要有牛等財物,可以先後買幾個妻子,貧窮的由於沒有巴麥牛,往往終身不能結婚。

歷史上,“僜人”的婚姻主要是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也有相當數量的一夫多妻家庭。形成一夫多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庭富裕,為了顯示財富和名望,擴大自家的實力,買兩三個或更多的妻子;另一種是丈夫死後,通行同姓轉房,即轉嫁給丈夫的兄弟或侄兒,甚至也可以轉嫁給丈夫其他妻子的兒子,但不準轉嫁給叔、伯長輩,僜人同姓之間是禁止通婚的。

一夫多妻制的僜人家庭,妻子的住室是在丈夫蓋的長房內各占一、二間,自立灶塘,分別種植、飼養丈夫分給的土地和家畜,各自收穫和保管,自成一個經濟單位。丈夫決定在哪個妻子處住宿,就將他所背的熊皮袋掛在她的房門口,妻子要以賓客相待。丈夫有權將妻子轉贈或出賣,妻子無權離開丈夫。一夫多妻制也是一種競爭性,是名譽和地位的表現,而更多的婚姻是以買賣作為條件的,是沒有法律的婚姻,是純粹意義上的買賣婚姻。

農業上,男女分工明確,男子負責砍樹開荒,女子負責播種、管理和收割。所以,“僜人”中常說男子是森林的主人,婦女則是農業的主人。過去”僜人”都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上,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來種植玉米、雞爪谷、灰灰菜、紅薯等。當糧食不夠時,就以狩獵或野果、野菜充飢。現在絕大多數已搬到山下的台地居住。使用鐵器工具,但他們除繼續種玉米、雞爪谷、灰灰菜、紅薯外,還開墾了層層良田,種植旱稻、青稞、山芋,並用石快作圍牆.以防備野豬和野獸的侵蝕,同時還種各種蔬菜等。

“僜人”飼養一種叫巴麥的牛、豬和雞,不養馬和羊。豬和雞大部分在送鬼、請客、送禮時宰殺。牛是僜人的主要財產,用作婚配給女方的主要聘禮。誰家在房檐下掛的牛頭骨越多,就越顯示富裕,受到別人的尊敬。“僜人”富裕戶為了誇耀富有和實力,為擴大影響面,為自己提高名聲,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牲畜和糧食時,就要舉行大型的叫“德亞”活動祈求平安,同時大量殺牲畜,請遠近親友。這是以前僜人唯一的一種形同盛大節日的活動。

舉辦一次規模很大的“德亞”往往需要幾年的準備時間。在積蓄了一定數量牛、豬、雞、糧食後,就請巫師確定日期,並由巫師按相距天數結繩打結(一個結表示一天),然後向遠親近友每戶送一條打了結的繩索。而遠親近友收到後,每天剪掉一個結。剪完即為日期到了,親朋好友應邀赴宴。他們把宰殺或獵取的獸頭懸掛在住房第一間的走廊板壁上長久留下來,作為家庭的歷史紀念和財富的象徵裝飾品。在舉行“德亞”期間除吃肉喝酒外,還要盡情的歌唱,歡快的跳舞,通宵達旦,持續四至五天的時間。而現在的僜人也還保持有“能歌善舞”的習慣,特別是未婚青年男女,他們通過各種場合,即興而起,引吭而歌,用對歌表達自己的愛幕之情。

在“僜人”的意識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種相應的“鬼”,包括人死後的“魂鬼”,都會給人帶來災害。幾乎各種疾病和災害都是因為有各種名稱的鬼在作祟,所以僜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大自然。認為天上有仙,山上水下有神,萬物有靈,生老病死是鬼作怪。認為人死了要變成鬼脫離肉體而繼續存在。鬼魂有自己的世界,每個鬼魂還有自己的需求欲望。

鬼魂要達到自己的要求,就要危害人,人們別無選擇,只有用各種辦法送鬼,禳災除害。僜人信鬼,因而敬鬼不敬神,每遇疾病、喪葬、生育時,停止勞動一至四天,進行殺牲送鬼活動。送鬼時要請巫師,巫師沒有特殊服飾和法器,只是口中念念有詞,手持腰刀反覆做劈殺動作。有時還會昏厥幾次,象徵在鬼正進行者激烈的搏鬥,以此求得平安幸福。

“僜人”喪葬習俗也十分獨特,原為屈肢土葬,後來實行火葬。一種是人死後,將屍體曲肢成胎兒狀,用竹蓆或衣服包紮緊,離住房不遠處搭建一小棚,停靈四至五夜,經巫師念經後抬出屍體至荒地火化,兩天后掩埋骨灰;另一種是將屍體曲肢後裝進圓木挖的樹槽,挖坑掩埋。葬時,在將死者身上系一麻繩引出地面,一年後,死者家屬到墓地拉動繩子,若繩子鬆動,即死者離去;若繩子很緊,則挖出屍體火化後骨灰埋葬。

現在的人又由火葬改為土葬,用木板釘成棺埋入土中,地表沒有墳堆。喪葬期間,全村停止勞動,悼念死者。死者家要殺豬、雞和準備酒招待送葬的人,異常肅穆。人死後忌諱再提死者的名字,否則,認為是對死者的不敬甚至是侮辱,他們認為屍體安排得好,靈魂便感到舒適,就會安心於鬼魂世界,不會出來害人喪葬的過程反映了”僜人”對靈魂的崇拜。

“僜族”一個沒有名字,沒有族稱,不屬於任何一個民族的民族已經逐漸開始被人們所了解。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僜人”風俗的獨特,而今那裡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在物質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也正在發生著變化。到如今,“僜人”住在綠樹掩映的木樓里,遠處梯田層層,一幅安閒的世外桃源景象。每當夜色悄然降臨,田裡傳來陣陣蛐蛐兒的叫聲,濕潤的空氣里散發著泥土的芳香,細雨敲打著木樓頂下了一夜,翌日清晨,雨過天晴,滿眼蒼翠如洗,山間雲蒸霞蔚,有如仙境。墨綠色的原始森林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遠遠望去,宛如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

禁忌

人死後,禁止向死者的家屬提到死者的直呼其名。否則認為是莫大的不敬和侮辱。有的因此而發生嚴重的糾紛。違犯這個禁忌的要向死者家屬賠禮道歉,並要殺豬宰牛宴請才能平息。有時因此引起械鬥,死者親屬把對方的豬牛搶來殺吃。社會輿論是同情和支持死者家屬的。

就是平時談話中一般也都忌諱提到已經死去的人的名字,不論是同姓還是異姓的都一樣忌諱。

人死後,一定時間內同姓的人都不得進行生產勞動。必須停止勞動以示對死者的悼念。認為這樣才能得到的豐收,否則就要使莊稼減產。停止勞動的日子根據死者的性別略有差別。從死者死亡之日算起,男子死亡全姓都停止勞動十一天;女子死亡則停止勞動十天。不在附近的同姓人得到訊息可能要晚些,那就從得到訊息時停止勞動,直到死者死後第十或十一天為止。即開始停止勞動的時間可以有不同,但最後終止的時間仍要保持全姓一致。如果得到訊息時已經超過了死者死亡的第十或十一天,則只要補休息一天即可。

不僅同姓的人要停止勞動,本村的外姓人也都要停止勞動一天。

已婚婦女則算是轉入丈夫的姓內,從而和丈夫的同姓人一致活動。

節日

僜人無固定節日,無“過年”的觀念,也無其他設立的節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