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殘短體線蟲

Pratylen Pratylen Pratylen

傷殘短體(根腐)線蟲
Pratylenchus vulnus Allen & Jesen,1951

編號: S00019
學名: Pratylenchus vulnus Allen & Jesen,1951
中文名: 傷殘短體(根腐)線蟲
異名: (根據Sher & Allen,1953) Anguillulina pratensis Thorne,1934
Pratylenchus musicola Condit & Horne,1938
Pratylenchus pratensis Allen,1949
英文俗名: Walnut meadow nematode;Walnut root-lesion nematode
檢疫分類: 三類檢疫性線蟲
科學分類: 屬於墊刃目(Tylenchida)、墊刃亞目(Tylenchina)、墊刃總科(Tylenchoidea orley,1880)、短體科(Pratylenchidae)、短體亞科(Pratylenchuinae)、短體屬(Pratylenchus)。
寄主:
可寄生80餘種植物、大多數為木本植物、落葉果樹和堅果類植物(美國)、葡萄和桃樹(歐洲和美國)
分布:
國外:美國、歐洲(北部的溫室內,南部未見報導)、澳大利亞、古巴、埃及、日本、印度、中美洲、菲律賓、愛爾蘭、前蘇聯和南非。中國:未見發生報導。
為害症狀:
在田間引起的根部症狀是整個根遍布窄長、暗色的病痕。最初被害部褪色,先呈紅褐色,隨時間的延長,顏色逐漸加深最後呈黑色,病痕成為窄長的病斑。線蟲通常破壞寄主根的外層組織,少數寄生中線蟲可到達維管束組織。隨著線蟲的取食,使根部大量細胞受破壞,當線蟲數量多時,根出現廣泛病變,可以從病變部位分離到大量線蟲。當根被破壞進展到某種程度時,線蟲就離開已敗壞的根而重新進入更新更有營養的組織。受害植株幼根減少,根系不發達,當有其他有害微生物參與時,導致根腐爛。病株地上部葉片發黃,植株矮小,生長勢弱,苗圃幼苗受害嚴重時,造成死苗,是桃樹缺苗斷壟的主要禍根。
形態描述:
1.測量數據
據Allen & Jensen (1953)。
雌蟲:L=0.46~0.91mm;a=26.6~39.5;b=5.3~7.7;c=14.2~27.7;V=78~84.1;spear=16~18μm。
雄蟲:L=0.46~0.73mm;a=28.3~39.2;b=5.3~7.4;c=17.5~29.4;T=35.8~66;gubernaculums=4~6μm;spicule=14~20μm;spear=15~18μm。
2.形態描述

雌蟲:蟲體細長,溫和熱殺死後蟲體直伸,頭區高連續,唇區有3~4條環紋,蟲體內相當1個體環的寬度。口針基球寬圓形,有時前端呈杯狀;中食道球卵形,較窄;排泄孔位於食道與腸交界處相對的位置;食道腺從腹面以一長葉狀覆蓋腸的前端。受精囊長形,充滿圓形精子(雄蟲普遍),具長的和分化的後陰子宮囊(21~64μm長),長度為陰門處體寬的2倍,側區具4條側線,外側的側線光滑或略呈鋸齒狀,中間2條靠近,側區中間的帶比兩側的帶窄。尾錐形,尾尖細圓或亞銳尖,其上具1~2條環紋。
雄蟲:常見,頭區和食道的構造與雌蟲相似。側區在交合傘處終止,交合傘延伸到尾尖。交合刺彎曲,引帶簡單。
生活史:
病原線蟲以幼蟲、成蟲和卵在桃樹病根內部或根圍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當溫、濕度適合時,開始活動。各齡幼蟲和成蟲都可以進入根內或逸出根外。一般情況下,線蟲從根毛區的後部穿過表皮細胞入侵根內,它們在細胞間和細胞內遊走,取食皮層細胞。成熟雌蟲在土壤和根內移動時都可以產卵,卵分散在雌蟲移動所有經過的地方。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線蟲的卵很快就會孵化,二齡幼蟲便可以侵入寄主。在寄主根內部取食為害,再經過3次脫皮發育成成蟲。高學彪(1989)報導,江蘇桃園裡線蟲群體1年有2次高峰,分別出現在5-6月和10-11月。線蟲一般侵害桃樹的幼根和新根,線蟲入侵後,取食1周便開始移動,使皮層組織受破壞,引起局部傷痕。
發育和存活:短體線蟲是植物的專性寄生物,普通培養基或菌體上很難培養成功,但可以在特種植物離體根和愈傷組織塊上生長繁殖。線蟲生長發育的溫度是22℃-28℃,但溫度和寄主植物對線蟲的繁殖影響很大,如P.vulnus在芹菜愈傷組織上繁殖的最適溫是25℃,但在溫室條件,該種線蟲在玫瑰上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9℃。根內的線蟲在51℃下8分鐘、53℃下3分鐘或55℃下1分鐘就能死亡。
其他微生物的侵染:線蟲對寄主植物的為害,除取食過程中造成機械損傷外,重要的是產生一些有害的分泌物,殺死周圍細胞和組織,造成根表的小壞死斑。如穿刺短體線蟲在無真菌和細菌的條件下侵入根部,並通過水解氰基B葡糖甙(扁桃甙)把根殺死。如果有其他有害生物參與時就導致根腐爛,對植物造成更大的為害。與病原線蟲複合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有輪枝菌、鐮刀菌、疫黴菌、絲核菌(Rhizoctonia spp.)等真菌和野桿菌Agrobacterium spp.細菌。線蟲入侵寄主時造成的傷口,極有利上述病原菌侵染,使病害症狀表現的時間提前,為害程度加重,同時病原菌的活動,會增強寄主對病原線蟲的吸引,有利於線蟲的入侵。
生物學特性:
同多種短體線蟲Pratylenchus一樣,為寄主根系皮層的遷徙性內寄生線蟲,其生活史相似,比較簡單。在培養的紫花苜蓿根組織內在25℃繁殖最好,而在溫室薔薇植物根部以29~32℃最合適。在北歐地區僅是溫室植物的病原物,在室外不能存活。在美國南部的桃樹根部在春季可以發現這種線蟲,但以冬季的根內線蟲數量最多。該線蟲為木本植物根部寄生物,有時可以侵入地下莖,主要侵入皮層為害,毀壞細胞,引起壞死。也可侵入木本植物的韌皮部,但很少侵入木質部。一般先在根表面出現黑色的病斑,有時擴展形成大的病斑,甚至導致根系死亡。在蘋果、葡萄和薔薇植物,一般侵入小的根系,不侵入大的根系。但可以侵入櫻桃、無花果、橄欖、桃的大的根系,甚至根頸,形成大的壞死斑。
發病的環境因素:
1.氣候條件:病原線蟲的群體動態因地理和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實際是氣候條件的影響。胡桃短體線蟲在江蘇桃園裡,土壤中線蟲群體密度在5-6月和l0-11月各出現1次高峰,1月最低,10月最高(高學彪,1989),根內的群體動態變化與土壤中的規律相似。同樣是胡桃短體線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喬治亞州桃園裡,全年的線蟲量都很大,而在4-5月,每克根內線蟲數高達3500條以上。穿刺短體線蟲在美國新澤西州是6月群體密度最大,9月開始下降,1月最低。但一般講,線蟲群體密度高峰是緊接著桃樹大量發新根梢後面。同時在自然條件下,線蟲群體量有個逐步繁殖擴大的過程。如江蘇桃園裡的胡桃短體線蟲在5-6月的第一高峰期出現時,每150克土中有線蟲163條,而10月最高峰時,每150克土中線蟲達295條,為前一峰的2倍。根內線蟲群體密度第一高峰出現在4月上旬到5月上旬,每克根內有線蟲79條,第二高峰出現在l0月上旬到11月中旬,每克根內的線蟲達281條,為前一峰的3.5倍。
2.土壤條件:線蟲群體數量的消長與土壤類型和土壤濕度也有密切關係。乾旱時線蟲的總數會下降,而且向下遷移,因為土壤深處水分較多,砂性土壤,保水性能好,疏鬆的土壤中病原線蟲數量多,線蟲活動、生長、發育最適的溫度為土壤含水量在40%-60%之間,輕質土壤能保持這種濕度的時間比粘重土保持的時間長得多,因此線蟲在粘重土壤內少。線蟲適宜在潮濕條件下生長,土壤濕度越大,幼蟲越活躍,但不可以達到淹漬的程度,長期淹水會使線蟲死亡,長期乾旱也會引起線蟲群體密度大大下降。
3.栽培制度:多種果樹都受短體線蟲為害,這樣以來,在原先種過其他果樹的土壤里栽培桃樹,線蟲密度會很大,導致桃樹受害更加嚴重;重病區拔株到重種桃樹,這一過程中如果缺乏足夠的間隔時間,也會使病害加重。主要是由於土壤中的老樹根里可能隱藏有線蟲,又是有毒化學物質的來源,而且還妨礙土壤熏蒸的效果。老樹拔除後,如果間隔2年以後,重新種植,就能大大減輕為害。
傳播途徑:
自然界線蟲的傳播除線蟲本身的運動外,主要靠病苗、病土的轉移、搬運和流水傳帶,遠距離傳播由病苗或病砧木調運引起。
檢疫方法:
咖啡短體線蟲
1.檢驗方法
受檢材料:凡是來自疫區植物材料的根系和土壤均為受檢材料。
採樣:採集受檢植物材料10株的根系及根際土壤500mL。
2.線蟲的分離
因短體線蟲為根系內寄生遷徙性線蟲,既要分離土壤里的游離線蟲,又要分離根內的線蟲。分離土壤里的線蟲,採用淘洗—過篩—離心法。分離根系內線蟲,採用淘洗—過篩—淺盤法,或淘洗—過篩—貝曼漏鬥法。洗淨的根系或從40號篩目收集的根系材料,剪成1cm以下的根段,放進漏斗或淺盤,連續幾日收集線蟲。
防治方法:
防治桃園的根腐線蟲主要作三方面的工作,即種前土壤熏蒸;種後藥劑防治;處理苗木,殺死粘附在根上和隱藏在根內的線蟲。還可以種植線蟲的不良寄主或非寄主植物作果園地面覆蓋物,輔助降低蟲量。這一綜合防治措施對其他各種果樹園內防治線蟲病也適用,只是有些藥劑和覆蓋植物可能不同。
(1)種前土壤熏蒸
對種植桃苗的園地,特別是重種的園地,在植前進行土壤消毒是防治根痕線蟲的必須措施。主要藥劑是熏蒸劑。
棉隆98%-100%微粒劑,每1/15公頃用有效成分4.9-5.8千克藥,與10-15千克細土混勻,撒施或溝施。溝施的溝深20厘米,施藥後立即覆土或混土並澆水,15℃-30℃時,5-6天后鬆土,移苗種植。
②二氧異丙醚(DCIP)80%乳油,按1/15公頃用有效成分4-6千克藥量,於移植前7-10天溝施或穴施,穴距30厘米,用藥覆土。
另外,滴滴混劑在植前熏蒸土壤也有良好效果,施藥時可以參照上述方法。在種植前處理土壤後,一般可能維持2-3年,不發根腐線蟲病
(2)種植後藥劑防治
經過種前土壤處理的桃園,種後1/15公頃2-3年需要用藥劑防治1次,這樣能大大降低線蟲群居數量,提高桃子的產量。可用的藥劑有下列幾種。
①克線磷10%顆粒劑,每1/15公頃用有效成分0.3-0.5千克藥量。
豐索磷,每1/15公頃有效成分0.7千克藥量。
施用時將以上各種藥劑,分別與細土10-15千克混勻後,在桃樹根冠周圍,距根15厘米處,開溝撤藥,也可以在根冠四周隔一定距離開1個穴孔,進行穴施,或者在桃樹二側開側溝施。溝(穴)深度為15-20厘米,穴距約30厘米。
(3)種苗消毒
①溫水浸根:將桃苗的根在50-51℃水中浸泡10分鐘,可以殺死附在根表面和潛伏在根內的線蟲。這種溫度和時間亦適用於處理櫻桃苗根,某些果樹的苗根適宜在46-48℃的溫水中浸泡30分鐘。
②藥劑浸根;將桃苗裸根置0.08%豐索磷、克線磷或滅克磷的藥液中浸泡30分鐘,可以殺死附在根表面和潛伏桃根內部的短體線蟲。
(4)種植適宜的地面覆蓋植物
Winoto suatmadji(1969)認為萬壽菊屬植物的根內有幾種多聯噻吩的化學物質能抑制線蟲發育,對根內寄生性線蟲和在皮層取食的線蟲的抑制作用強,對短體線蟲的防治效果相當好,在受線蟲感染的地里種植孔雀草(Tagetes patula)3-4個月後,土壤中的短體線蟲比休閒地或種其他植物減少了90%左右。因此這種植物與果樹間作,能防除根腐線蟲病。
國外還有報導,說蘇丹草(sorghum vulgare Var.sudanense)是短體線蟲的不良寄主。在果園種植蘇丹草作地面覆蓋物,能有效降低線蟲群體數量.因為這種草容易長得很旺盛,足以形成占優勢的覆蓋物,可以消滅園內一些線蟲的雜草寄主,使線蟲因缺少寄主而密度下降,減輕果樹受害程度。
另外,在夏季炎熱乾旱的季節里,經常中耕果園,也能有效降低線蟲群體數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