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人乎不問馬

“傷人乎不問馬”語出《論語·鄉黨》,原文為: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還有一個:《國語·魯語下》記載:“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按《史記》記載蓋本於此。)這裡的“後”當“不”講,意思是防風氏不至,抗命,大禹藉此把他殺了。其實防風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因威信很高,引起大禹的嫉妒,藉此把他殺了。。

出處

《論語正義·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原文解釋

大致意思是說:孔子退朝,得知馬廄被燒了,只問了一句“是否傷人。”記錄者加了一句“不問馬”,言外之意是一般人總是還有問問馬的,馬畢竟是條命,也是重大財產。

朱子解釋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

這種“貴人賤畜”之說一直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與之持不同看法,如《四書辨疑》中說:未暇問,乃是心欲問而無暇以及之也。理當如此,卻是理不當問也。問人之言止是“傷馬乎”三字而已,言訖問馬,有何未暇?雖曰貴人見畜,馬亦有生之物,焚燒之苦,亦當愍之。今曰“貴人賤畜,理當如此”,其實豈有如此之理。

《反身錄》:“傷人乎?不問馬”,蓋倉卒之間,以人為急,偶未遑問馬耳,非真賤畜,置馬於度外,以為不足恤而不問也。畜固賤物,然亦有性命,聖人仁民愛物,無所不至,見一物之摧傷,優惻然傷感,況馬乎?必不然也。學者慎勿泥貴人賤畜之句,遂輕視物命而不慈夫物。必物物鹹慈而後心無不仁,庶不輕傷物命。

上面兩家之言,話里話外似乎都對孔夫子“不問馬”有責備之意,難道聖人只仁於人,不仁於馬嗎?於是又有人為孔子辯解,做了種種考證,為他之所以“不問馬”找藉口。

1.一種說法是從斷句上來重新理解這句話,如李氏《刊誤》中說:或有論者曰:“‘傷人乎?否。問馬。’言先問人,後問馬也。”夫此乃人之常情,何足紀述?本以不問馬惟問人,弟子慕聖人推心,足以垂範。且“傷人乎”即是問之之辭。

意思是說,孔子先問人,得到人沒有受傷的答案後才問的馬,即先問人,後問馬。這裡“不”與“否”為通假。

2.另一種說法是清人考證得出的,說的是:此馬廄為孔子自家的,《正義》云:“夫子仕魯為大夫,得有馬乘,故鄭(玄)以退朝為自朝來歸,明此廄為夫子家廄矣。”原來,夫子坐著馬車去上朝,家裡的馬廄里已經沒有馬了,所以當然不會問馬了。

3.馬廄是國家的,〈周禮〉之文甚明,故言廄可不煩言國廄也。或曰:國馬何以不問?曰:國馬則有圉人、皂人、趣馬、馭馬、僕夫、校人主之,是以不問也。魯廄大火,孔子非退朝始聞,蓋退朝而始至火所。時為司寇,〈周禮·秋官·司民〉:“司寇,司傷人者也。”非無事而空問也。故問傷人者,司寇之火政。不問馬者,圉師輩之執掌也。

意思是說,既然是國家的馬廄,問人,是孔子當司寇的職責,而問馬,則是圄師的職責。換句話說,馬不歸孔子管,自然也就無須過問了。

例子

在古文中,“不”與“後”可以通用。

比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第九》

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不凋謝的。“後”通“不”,“雕”通“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