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顯迂緩

傅顯迂緩

傅顯迂緩,一個名字叫傅顯的人比較迂緩,指迂腐而有學問的人。本篇通過對傅顯的動作、神態的細節描寫,一個個恪守禮教而誤事的迂腐書生形象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紀昀晚年撰述的《閱微草堂筆記》是獨具一格的說他官場並不失意,畢生勤於治學倒是確實筆記小說為世人所稱道。同時,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所有寫作模式已經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說,到清代已經形成完備的發展體系,紀昀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經驗,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開闢新模式,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產生了這部《傅顯迂緩》。

作品原文

傅顯迂緩

傅顯喜讀書,頗知文義,亦稍知醫藥,性情迂緩,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輒問:“見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見,喘息良久。魏問相見何意。曰:“適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作針黹,倦而假寐。小兒嬉戲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慮。男女有別,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覓兄。”魏大駭,奔往,則婦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僕讀書,可示佳事。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聵僻謬,貽害無窮,亦何貴此儒者哉!

注釋譯文

注釋

⑴迂:迂腐。

⑵偃蹇(yǎnjiǎn):傲慢。

⑶雅步:從容安閒地行走。雅:美好不粗俗。

⑷比:等到。

⑸適:剛才。

⑹針黹(zhǐ):針線活。黹:縫紉,刺繡。

⑺假寐:小睡,打盹。

⑻慮:擔憂。

⑼走:跑。

⑽覓:尋找。

⑾大駭:非常吃驚。

⑿可:值得。

譯文

傅顯喜歡讀書,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醫藥方面的知識,本性遲鈍,看起來就像迂腐萎靡的老書生。一天,他邁著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問:“見到魏三兄沒有?”有的人指點他在什麼地方,傅顯就邁著四方步前往。等他見到魏三,喘息了很長時間。魏三問找他有什麼事。傅顯說:“剛才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做針線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兒在井旁玩耍,離井口三五尺遠,似乎讓人擔憂。男女有別,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來找您。”魏三非常驚恐,奔往井邊,到了那裡三嫂已經趴在井口上哭兒子了。

奴僕讀書,可以顯示出(是件)好事。但讀書是用來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實用的。食而不消化(學不致用),(反而)致使糊塗乖僻,貽害無窮,又看重這種學士幹嗎啊!

創作背景

紀昀晚年撰述的《閱微草堂筆記》是獨具一格的說他官場並不失意,畢生勤於治學倒是確實筆記小說為世人所稱道。

紀昀在前輩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崇尚漢學的徵實,鄙薄宋學的虛偽與空談。在紀昀看來,這伙道學家滿口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視人慾為罪惡,才是最大惡。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紀昀開始用文字勾勒諷刺這些假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假道學進行了極其嚴厲的斥責與抨擊。

同時,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所有寫作模式已經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說,到清代已經形成完備的發展體系,紀昀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經驗,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開闢新模式,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產生了這部《傅顯迂緩》。

作品鑑賞

《傅顯迂緩》短短數行,刻畫出傅顯只講禮教而不知揆情度勢的迂腐,並在客觀上顯示了封建禮教對下層民眾的毒害。

作品評價

魯迅曾評價本文通過對傅顯的動作、神態的細節描寫,將一個恪守禮教而誤事的迂腐書生形象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作者簡介

傅顯迂緩傅顯迂緩

紀昀(1724-1805),清代文學家。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諡文達。直隸河北獻縣人。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了《四庫全書總目》200卷。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