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顯明

傅顯明

傅顯明(1900—1936),滿族,1900年02月17日生,黑龍江省雙城人。1927年入伍東北軍十八旅,1932年與好友楊永山組織抗日武裝,1933年救國軍被打散,返安圖隨周保中所率餘部轉戰各地。加入周保中組織的“綏寧反日同盟軍”。1936年1月,同盟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任五軍二師師長兼四團團長,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2月17日,率隊攻打密山黃泥河子煤礦時,被日偽軍包圍,壯烈犧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00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滿族。父母早亡,由於家境困難,沒能上學,終年跟隨兄嫂下地勞動。

16歲時,因不甘忍受地主的剝削,逃到寧安縣城做苦力。

1927年他到東北軍十八旅當兵,後又到寧安二區警察署當巡警。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下,傅顯明的心中燃起了愛國熱情,決心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而鬥爭。他奔走各地,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以喚起民眾的覺悟,同時,他還收集了幾十支槍。

1932年初參加了救國軍。救國軍潰散後,又與其他愛國民眾組成抗日武裝隊伍奮起抗日,後率隊加入到王德林領導的抗日救國軍,任連副,因作戰英勇,屢建奇功,不久被提升為連長。

1933年初,王德林等救國軍的上層領導,在日軍進攻時竟離開東北抗日戰場,跑到了蘇聯,哈東地區被日寇占領。至此,傅顯明認識到只有跟隨共產黨才能進行抗日救國。他毅然隨周保中領導的救國軍殘部,活動於安圖、寧安及東寧等地,並於同年6月16日參加了著名的“三岔口”戰鬥。同年秋,救國軍的一些小股部隊,士氣低落,或逃跑或投降,剩餘人員雖有決心堅持抗日,但缺乏統一的領導,各自為戰。傅顯明挺身而出,率領一百五十餘人活動於寧安東南山一帶。此後,在中共滿洲省委吉東局黨組織提出的聯合抗日的主張下,傅顯明與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一支武裝力量“工農義勇隊”共同活動在寧安縣各地。

兩年多的抗戰鬥爭實踐,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傅顯明進一步明白了“只有依靠民眾,得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打敗敵人,取得抗日鬥爭的勝利”的道理。因此,他要求他的部隊要和民眾“打成一片”,與民眾建立了血肉聯繫、魚水關係。他的部隊也因此迅速壯大起來,多達四百餘人,不斷地給寧安等地的日偽軍以有力的打擊。他率隊作戰英勇,屢建戰功,於1933年冬被推舉為救國軍十四旅第一團團長。

1934年春,傅顯明率領全團參加了由中共滿洲省委吉東局組織建立的“綏寧反日同盟軍”,被編為東滿派遣隊。在黨的領導下,他率全團參加了兩次反討伐鬥爭。

1935年2月,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1936年1月以後,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傅顯明任第五軍第二師師長兼第四團團長。在第五軍宣告成立的同時,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5年到1936年初,針對日偽軍的秋、冬季大“討伐”,傅顯明率第二師大部和一師一部以寧安游擊根據地為中心,與敵人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鬥,殲滅眾多敵人,繳獲許多槍枝彈藥。

1935年以後,日本侵略者加緊對吉東地區的統治,進行長期的不間斷的“討伐”,並在經濟上對一切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制”,妄圖阻止人民民眾暗中給抗日部隊送給養。為粉碎敵人這陰險毒辣的陰謀,1936年1月20日,傅顯明根據第五軍黨委的決定,率領二師擔任光榮的先遣任務向密山方向前進,去開闢新的游擊區。

1936年2月17日,部隊行動到密山縣黃泥河子煤礦附近,在攻打煤礦時,因不熟悉當地情況,被超出自己眾多力量的日偽軍包圍追擊,在激烈的戰鬥中,傅顯明壯烈犧牲,時年36歲。

人物事跡

傅顯明(1900—1936),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第二師師長。

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滿族。父母早亡,由於家境困難,沒能上學,終年跟隨兄嫂下地勞動。16歲時,因不甘忍受地主的剝削,逃到寧安縣城做苦力,後曾當過兵和巡警。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下,傅顯明的心中燃起了愛國熱情,決心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而鬥爭。他奔走各地,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以喚起民眾的覺悟。同時,他還收集了幾十支槍,於1932年初參加了救國軍。救國軍潰散後,又與其他愛國民眾組成抗日武裝隊伍奮起抗日,後率隊加入到王德林領導的抗日救國軍,任連副,因作戰英勇,屢建奇功,不久被提升為連長。

1933年初,王德林等救國軍的上層領導,在日軍進攻時竟離開東北抗日戰場,跑到了蘇聯,哈東地區被日寇占領。至此,傅顯明認識到只有跟隨共產黨才能進行抗日救國。他毅然隨周保中領導的救國軍殘部,活動於安圖、寧安及東寧等地,並於同年6月16日參加了著名的“三岔口”戰鬥。同年秋,救國軍的一些小股部隊,士氣低落,或逃跑或投降,剩餘人員雖有決心堅持抗日,但缺乏統一的領導,各自為戰。傅顯明挺身而出,率領一百五十餘人活動於寧安東南山一帶。此後,在中共滿洲省委吉東局黨組織提出的聯合抗日的主張下,傅顯明與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一支武裝力量“工農義勇隊”共同活動在寧安縣各地。

兩年多的抗戰鬥爭實踐,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傅顯明進一步明白了“只有依靠民眾,得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打敗敵人,取得抗日鬥爭的勝利”的道理。因此,他要求他的部隊要和民眾“打成一片”,與民眾建立了血肉聯繫、魚水關係。他的部隊也因此迅速壯大起來,多達四百餘人,不斷地給寧安等地的日偽軍以有力的打擊。他率隊作戰英勇,屢建戰功,於1933年冬被推舉為救國軍十四旅第一團團長。

1934年春,傅顯明率領全團參加了由中共滿洲省委吉東局組織建立的“綏寧反日同盟軍”,被編為東滿派遣隊。在黨的領導下,他率全團參加了兩次反討伐鬥爭。1935年2月,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1936年1月以後,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傅顯明任第五軍第二師師長兼第四團團長。在第五軍宣告成立的同時,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5年到1936年初,針對日偽軍的秋、冬季大“討伐”,傅顯明率第二師大部和一師一部以寧安游擊根據地為中心,與敵人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鬥,殲滅眾多敵人,繳獲許多槍枝彈藥。

1935年以後,日本侵略者加緊對吉東地區的統治,進行長期的不間斷的“討伐”,並在經濟上對一切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制”,妄圖阻止人民民眾暗中給抗日部隊送給養。為粉碎敵人這陰險毒辣的陰謀,1936年1月20日,傅顯明根據第五軍黨委的決定,率領二師擔任光榮的先遣任務向密山方向前進,去開闢新的游擊區。1936年2月17日,部隊行動到密山縣黃泥河子煤礦附近,在攻打煤礦時,因不熟悉當地情況,被超出自己眾多力量的日偽軍包圍追擊,在激烈的戰鬥中,傅顯明壯烈犧牲,時年36歲。

人物評價

傅顯明堅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率領部隊進行抗日救國,不斷在實戰中積累戰鬥經驗,提高覺悟,為抗戰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5年8月24日,入選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