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心一

傅心一(1888—1958),藝名小玉堂,湖北天門岳口鎮人,漢劇生角,湖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曾任湖北省戲曲改進委員會主席、省戲曲研究所所長等職。

(1888~1958)
傅心一,亦名心清。湖北天門岳口鎮人。生於梨園世家,幼年隨父習漢劇生角,8歲入沙市漢劇同樂班,藝名小玉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應邀入漢口滿春茶園演唱,嗓音洪亮悅耳,表演灑脫自如,一時名噪漢皋。《挑袍》、《打鼓罵曹》、《磐河橋》、《四郎探母》、《滎陽城》等均為其拿手戲,且精通文武場面,會司鼓、操琴。1908年因嗓音不佳一度輟演,進博學書院附屬實驗學校學習中、英文,凡3年,成為漢劇演員中有文化的“秀才”。辛亥革命前夕曾掩護革命黨人聶豫脫險。武昌首義後,曾任湖北省伶界自治會主任和人道紅十字會理事,積極開展救濟辛亥革命烈屬、為貧民義務治病等活動。1916年與戲劇藝術家劉藝舟合作進行戲劇改革,組織漢劇同人與劉合演《新華宮》等新劇,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宣傳。
1915年倡議並協助陳國新等人開辦漢劇天春長科班,培養了200多名藝術人才。倡議並組織義演,籌集資金,修繕楚班公所,並於1920年將其改建為漢劇公會,登記會員1 000多人,余洪元為會長,傅任總幹事。五四運動時,為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為,組織武漢漢劇界示威遊行,並編寫節目在街頭和劇場演唱,同時提出“反對淫神化”的進步口號,主動停演《雙搖會》、《顏查散》等充滿迷信、淫穢內容的劇目。1926年發起並組成有各劇種及劇場演職員參加的湖北劇學總會,被推選為委員長。建議將黃孝花鼓戲改稱楚劇,還經常組織義演,籌集資金以聲援上海工人罷工和慰勞北伐將士。1928年倡議開辦漢劇訓幼女學社(即新化科班),培養了陳伯華等優秀女演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被選為漢口市劇業劇人勞軍公演團秘書兼漢劇組長,組織藝人參加勞軍義演和獻金活動。參加籌組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務部副主任,並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領導下,組成10個漢劇流動抗敵宣傳隊,任總隊長。1938年6月,率漢劇一隊徒步入川,輾轉敵後,堅持抗日宣傳演出。同時組織漢劇藝人為國立編譯館報錄了漢劇劇目400餘個,為漢劇保留了珍貴的資料。1942年在北碚創辦漢劇訓練班(漢字科班),培訓學生百餘人。
1951年將北碚漢劇訓練班改建為重慶五一漢劇團,任團長,並擔任重慶戲曲改進會常委,四川省文聯、劇協重慶分會執行委員。1952年率五一漢劇團回到湖北,正式成立黃石市漢劇團。先後任湖北省戲曲改進委員會主席、省戲曲研究所所長、省政協委員、民盟省委委員、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武漢分會副主席、黃石市漢劇團名譽團長等職,並被選為湖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1957年“反右”中,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於1958年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