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衛戰鬥機

側衛戰鬥機,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

側衛戰鬥機
 性能簡介 機長:21.935米
機高:5.932米
翼展:14.70米
機翼面積:62.0平方米
空重:1745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2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
內載燃油:9400千克
最大武器載荷:800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35馬赫(2876.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000米(59,055 英尺
作戰半徑:1500千米(900 英里)
最大航程:3790千米
動力設備:兩台 Lyulka AL-31F;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55,000 磅
武備:固定武器為一門30mm GSh-301-1機炮,掛架下可掛載AA-8、AA-9、AA-10、AA-11等空空飛彈,各種炸彈以及火箭發射巢。

[編輯本段]

簡要說明

蘇-2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側衛”(Flanker).該機於1969年開始研製,1977年5月20日首飛,1979年投入批生產,1985年進入部隊股役。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j進氣道底部及側壁有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入異物。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鋁合金鈦合金,傳統三梁式機翼。4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無機械備份,按靜不穩定設計。該機主要是針對美國的F-16F-15設計的,用以取代雅克-28P、蘇-15和圖-28P/128截擊機,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完成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顯示出了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操縱性能,以及發動機良好的加速性能,飛行性能要高於第三代戰鬥機,但其機載電子設備和座艙顯示設備相對來講要落後許多,且不具隱身性能。該機有多種改型,包括蘇-27P單座陸基型、蘇-27UB串列雙座教練型、蘇-27K艦載戰鬥/攻擊型、蘇-27KU並列雙座戰鬥轟炸型、P-42(由蘇-27專門改裝的飛機,創造了31項官方世界紀錄)等。至1992年,獨立國協國家已裝備了300多架蘇-27飛機,目前生產的飛機主要用於出口。
蘇(su)-27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一種遠程戰鬥機,於1986年陸續裝備部隊,目前是俄羅斯空軍的主戰飛機
該機機長21.935米,翼展14.7米,機高5.932米,最大起飛重量29000千克,裝有兩台推力為12500千克的渦扇發動機,總推力25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為M數2.35,作戰半徑 1500千米。
蘇-27飛機採用了雙立尾布局、翼身融合體先進氣動技術,置於機身下方兩側的方形二元進氣道有可調進氣斜板, 並配有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良好的氣動外形和操縱品質可以使飛機一改機頭在前的飛行姿態。 1989年在巴黎航空展覽會上,普加喬夫駕駛蘇-27飛機做出了機尾前行,機頭後仰, 最大飛行迎角為 110度-120度的“眼鏡蛇”機動,在時速為125公里的條件下不失速,引起了西方國家航空界的轟動。

[編輯本段]

發展史

60年代的戰鬥機設計師們認為:最大的飛行速度、最高的飛行高度是戰鬥機取勝的法寶,在未來的空戰中,遠程飛彈的使用將使近距離格鬥成為歷史。因此,能夠 攜帶遠程空對空飛彈將比飛機的機動性更加重要。但在越南戰場上,具備這些特點的美國F-4 "鬼怪"戰鬥機卻屢屢被“落後”的米格-21 ,甚至米格-17 擊落。美國開始反思這種設計思想,並於1969年開始設計遠距離與近距離空戰能力並重的F-15 ,到1974 年,第一架F-15A 和TF-15A (後改編號為F-15B)正式進入美國空軍服役。
蘇聯一直在關注著美國的研究。當美國正式開始設計F-15 時,蘇聯認為有必要研製一種在空戰能力上至少與F-15 相當的制空戰鬥機,並在1969-1970 年間將設汁任務下達給蘇霍伊,米高揚和雅可夫列夫三個著名的飛機設計局,1971 年,蘇聯國防部要求未來新型戰鬥機(PFI)的性能必須相當於美國的F-15 , 軍方對PFI 的設計指標是非常苛刻的,要求飛機的最大馬赫數在2 . 35 以上;在11 000 米的最大速度為 2 ...千米/時之間;海平面最大大速度為1400-1500千米/時之間;海平面上最大爬升率為300-350米/秒;實用升限在21000-22000米之間;海平面上不帶副油箱航程為1000千米;高高度上不帶副油箱骯程為2 500千米;使用過載8-9G;從600千米/時加速到1100千米/時的時間在12-14 秒之間;從1 100加速到1 300 乾米/時的時間為6-7 秒:起飛推重比為1 . 1-1 . 2。另外,PFI項目還提出了詳細的任務與武器要求。總之,未來的新型戰鬥機將在性能上達到美國F-15 和尚在設計的F-16 的水平。它的典型作戰目標是美國的F-4 和F-111 、歐洲的“鏇風”、“美洲虎”和中國的殲-6 。
PFI項目
蘇霍伊設計局經過一番精心的設計,在1971 年早期時候提出了T-10方案,該方案的設計編號

最初的T-10原型機方案

為蘇-27 ,不過這一編號在當時是嚴格保密的。鑒於T-10 的方案採用了較為獨特的腹部進氣式布局。為了減小競爭風險,蘇霍伊設計局同時還提出了“備份”版的T-10 方案,該方案的側面非常類似美國的F-14 ,原來的T10 被稱為T-10-1 。巧合的是,同樣參與競爭的雅可夫列夫設計局也搞了兩種方案,只是其中的一種是另一種的放大型罷了。儘管如此,蘇霍伊設計局認為T-10-l 的氣動性能潛力非常大,因此把它作為重點發展項目,總設計師帕雷爾.蘇霍伊親自領導該方案的選型與發展。
T-10-l 的機翼採用了固定式後掠冀,後掠角為45度。從俯視圖上看,整個機翼象是鯊魚的背鰭。預計兩種T10的起飛重量都在18000千克左右,而且已經決定採用雙發市局,如果要讓起飛推重比達到1.15,推力必須達到20 600-20800千克之間,即單發最大推力至少達到10 300-10 400千克之間。在當時,能達到這種推力的發動機有二種:AL-31F,D-30F-9 和R59F-300,由於飛機的結構設計還未完成,具體的發動機型號將在以後決定。接下來是武器系統的選擇。最初計畫為蘇-27 掛載2 枚K-25 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和6枚K-0 紅外製導近距飛彈,並安裝-門備彈250發的AO-17A雙管30毫米機炮。雷達使用的是米格-23M的Sapfir-23MR雷達,對空探測距離為40-70千米,對地為20-40千米;帶紅外探測追蹤感測器和光學/電視瞄準系統的光電系統;頭盔瞄準具和兩部處理器, 可以直接處理雷達和光電系統的數據資料並顯示在陰極顯示器上。
另外,導航、自衛、無線電系統也經過了嚴格的挑選。在綜合了這些系統之後,蘇霍伊設計局根據風洞實驗結果對T-10-1的大概性能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該機無法完全滿足空軍的要求。蘇霍伊設計局便改進了一些沒計,如加大起飛重量、減少武器數最,改善了飛機的性能。在此時,飛機也根據要求可以掛載新一代的空對空飛彈如K-27和改進過的K-60M 。
1972 年,空軍召開了第一次與PFI有關的設計局會議。在會議上,各設計局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蘇-27(當然還有“備份”版的T-10) ,米格-29 (當時該機採用高單冀,兩側進氣和單髮結構,此時的米格-29還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米格-29)和雅克-45輕型戰鬥機、雅克-47重型戰鬥機。兩個月後,召開了第二次PFI會議,米高揚設計局映示了新設計的米格-29,並且起飛重量為12 800千克。而雅可夫列夫設計局的方案由於將發動機布置在機冀上、容易因發動機故障導致飛機失事而被淘汰。但真正有關PFI的決定將在第三次會議上公布。米高揚設計局在此次會議後,提出了一個意見:將PIF項目分解成兩個獨立的項目,即同時發展蘇-27 那樣的多任務重型故術戰鬥機 ,和米格-29那樣的輕型戰術戰鬥機,它們將使用統一的主要設備和武器。這是自1971 年以來的,蘇聯空軍和飛機製造工業首次面臨這樣一種情況:80 年代的蘇聯空軍戰鬥機群將由兩種飛機組成!就象美國空軍計畫的那樣。
讓我們先偏離一下主題。美國空軍在YF-15開始試飛後,就認為F-15過於昂貴,不可能經受得住大規模戰爭中的大量消耗,因此必須有另外一種飛機與之配合;簡而言之就是由重型的F-15擔負爭奪和掌握制空權的任務,而由另一種便宜的戰鬥機與敵方戰鬥機進行空中格鬥。這種輕型戰鬥機的武裝不必很強,只要能帶兩枚近距飛彈和機炮就行了,但它的機動性要好。1972 年1 月,美國的“輕重量戰鬥機”計畫開始實施,這就是後來的F-16。事實上,蘇軍的多次研究也表明:截擊任務要求飛機能夠保持與地面指揮所之間得通訊聯繫、同時必須具備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還必須裝備有可以上視和下視的大功率雷達;如果是掩護任務,就要求飛機有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當時,這些高性能要求很難在同一種飛機上有效地結合起來。從另一方面講,也沒有什麼限制說空軍只能裝備一種戰鬥機。於是,事情就這樣決定了:空軍未來的主力戰鬥機將由兩種機型構成,一種是多任務的重型戰鬥機,它必須有能力控制敵方防線後戰役縱深(250-300千米)範圍地區的制空權---這個指標與美國空軍給F-15的指標一樣;另一種是輕型的戰術戰鬥機,它的作戰範圍主要在敵我交戰的前線或敵後戰術地域(100-150千米)爭奪制空權---這個指標也同F-16一樣。
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有很大的燃料攜帶量,並且要增加遠程飛彈的數量(增加到4 枚)、可資料上傳的導航系統,先進的通訊和自衛系統;同時它還必須能執行截擊。而輕型戰術戰鬥機則必須容易製造和操作,如果沒有什麼特別問題的話,稍加地面訓練的飛行員也能操作它,它的武器只需要2 枚遠程飛彈和相應的近距離格鬥武器。在生產花費上,生產l 架重型戰鬥機的資源可以生產2 架輕型戰鬥機,由這兩種戰鬥機組成的戰鬥機群(輕型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的組成比率大約為7 : 3 )將得到最大的效費比。在1972年末,蘇霍伊和米高揚設計局都得到了各自的契約,以發展蘇聯空軍未來的下一代戰鬥機---蘇-27和米格-29。
原型機的製造

根據國防部的命令,蘇霍伊設計局又開始了T-10原型機方案的起草工作。首光要從大量的

製造中的T-10-1

、不同的(不完整的)外形結構中選出一種理想的基體。在1970-1975 年間,蘇霍伊設計局挑選了大量的模型,以試圖找到起落架和進氣道的最佳結構。最後採用了一種三輪車式的起落架結構,這種設計很穩固,起接架的各個系統全部由液壓系統來控制。進氣道和發動機艙的組合也很讓人頭疼,經過大量的試驗和計算,還是採用了將二波系進氣道分開布置在機身邊條翼下的布局。另一個大麻煩是蘇-27的重量限制問題,注意的焦點都集中在如何減少飛機的重量上。經過精心安排,實際起飛重量僅增加9千克!這種重量上的“斤斤計較”使飛機的飛行性能沒有發生行什麼明顯的變化。
根據空軍的要求,新型戰鬥機必須具備大航程,並且蘇-27的航程必須比對手大10%。這樣,美國的F-15 在沒有外掛油箱時航程為2300千米,蘇-27至少要達到2500千米,這使蘇-27至少要攜帶5 .5 噸燃料。但根據蘇聯的有關強度標準的要求,任何飛機都必須攜帶達自身燃料重量的80%的備份燃料,這就使飛機重量又增加了3 .5 噸之多。其實蘇霍伊設計局並沒有打算讓蘇-27 多飛1500千米,但有關規定使蘇-27不帶副油箱便可以飛行4000千米。
到了1975年,蘇-27的初期設計工作終於結束了,蘇-27戰鬥機的空氣動力結構、機體設計已經完成,基本設計思路也已經找到,現在是製造原型機的時候了。在長長的挑鼻內是雷達艙。座艙及風擋內可以看到360度全向視野,另外還有一個後設備艙。前起落架被安裝在座艙下、紅外感測瞄準系統安裝在座艙正前方的機身下沿中軸線上。兩台發動機被安裝在機身下沿中軸線對稱布置的發動機艙內,發動機艙之間的空間可以用來掛載空對空飛彈。為了能讓發動機在各種速度和高度上都能在最好的狀態下工作,進氣道被裝在機冀邊條冀下,並安有進氣導流板,以控制在各種角度上 的進氣量。飛機總共有8個武器掛架:機身下發動機艙之間有2個、進氣道下各有l個,每邊主翼下各有2個,除了主翼下最外側的掛架只能攜帶100千克級的近距格鬥飛彈外,其他掛架都可以掛載250-300 千克級的遠程空空飛彈。
儘管製造中的原型機比設計指標中的更大,更重,飛機的基本性能卻沒有大的改變,如正常起飛時翼載為375千克/平方米,起飛推重比1.15也與設計一致。飛機的空重為14 300千克,在掛載武器並裝上正常的燃料(5 300千克)時起飛重量為22 100千克,滿載燃料時的最大起飛重量為25700千克。機長1 9.65 米,翼展14.7 米,機翼面積59.4 平方米,在地面上的飛機高度5.87 米。
一波三折的發動機研製
蘇-27 的動力系統計畫採用2 台大功率的新一代可加力的渦扇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如果要讓飛機在起飛和空中格鬥中的推重比超過1,發動機在打開加力時推力達到12500 千克,這比AL-21F-3 高出了12% ;但同時發動機的單位油耗必須低,否則就不能滿足飛機的大航程要求,與當時大量生產的AL-21F-3 相比,新型發

最後選擇了AL-31F渦扇發動機

動機的油耗至少要降低25%。同時,蘇霍伊設計局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供他們“慢慢”研製。經過研究,設計人員們決定採用3 級低壓、9 級高壓和高、低壓渦輪各1級的結構(“3 +9+1+1”方案),渦輪要進行抗熱增強設計(與AL-21F-3相比,工作溫度要高350-400度) ,最後決定採用單晶結構的轉子葉片。但在1970 年初,蘇聯獲得了F-15的F100-PW-100發動機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決定在AL-3lF上採用4級風扇、12 級高壓和高、低壓渦輪各2級的基本結構。新結構的AL-3lF發動機在1974 年8月完成了第一台,但在測試中發現它還存在結構缺陷。留利卡只能再次考慮原來的“3+9+1+1”方案方案,但4 級風扇已經設計完畢,於是也被加在了這個“3+9+1+1”方案上,這樣,AL-3lF發動機的壓縮機機構部分就有些類似另一種著名的發動機---為米格-29 研製的RD-33 。
從製造單晶渦輪轉子的蘇聯航空材料製造廠傳來了一個壞訊息,該葉片在進行熱實驗時發現無法滿足熱強度要求,假如要冷卻的話就只能從壓縮機中引氣。那樣做既降低了發動機的推力,又增加了油耗。這樣,AL-31F就趕不上T-10-1的試飛了。一直到T-10-3/ T-10-4製造出來的時候,AL-3IF才滿足了性能要求,正式成為蘇-27的動力系統.但就整個原型機來說,這只是確定了飛機的外形。
航電及武器系統的研製
電子設備與武器的挑選''' 光有外形和發動機的飛機是不能作戰的。為了讓T-10-1具備作戰能力

OEPS -27光電火控系統

,蘇霍伊設計局開始為它挑選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按照PFI項目中的規定,蘇-27和米格-29的主要設備必須是一樣的。但由於對蘇-27的使用要求更為嚴格,空軍對蘇-27的航空電子和武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多模式雷達必須具備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全周上視/下視追蹤目標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種設備追蹤目標;新的數字式數據處理器。裝備新型的光電追蹤紅外瞄準具,並且在使用該設備瞄準時可以發射近距飛彈和機炮;座艙內要裝上平視顯示器和單色陰極顯示器。根據情報,蘇聯飛機在雷達、電子和計算機水平上要大大落後於國外對手,這就需要研製一種新型的火控系統。經過一番綜合論證,決定為蘇-27 安裝OEPS -27光電火控系統(有趣的是,另一種類似的OEPS-29也被裝在了米格-29上)、RLPK-27雷達系統等一些先進的設備。到了1982年,這種火控系統正式裝備在蘇-27 上。
蘇-27的固定武器選用和米格-29一樣的30毫米AO-17 雙管機炮,飛彈也採用同樣的K-27 、K-73 和K-60M ,兩機的不同處在於掛載飛彈的數量上。由於最初是把蘇-27作為截擊機來設計的,因此,它雖然有8 噸的載彈量,但只能掛載無制導炸彈和火箭彈。掛裝的飛彈也根據空軍的要求進行了改變。到最後,蘇-27可以使用K-13M1 、K-14 、K-60和K-73 四種近距離空空飛彈,以及K-27ET 和K-27ER 型中程空空飛彈.原來準備使用的AO-17 機炮通過了地面測試,但隨後被放棄,而採用了重新設計的30毫米TBK-687單管機炮。1977年完成了TBK-687的全尺寸模型,1983 年正式命名為Gsh-301裝備蘇-27 和米格-29 ,而AO-17 機炮在1982 年成為了米-24P 和蘇-25 的標準武器.AO-17 和Gsh-301 的炮彈可以通用。
T-10的試飛
由於AL-31F發動機尚未完成,T-10-l只能使用人AL-21F-3渦噴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比AL-31F更加笨重、功率更小、效率更低。但這並不影響T-10在1977年進行首飛,1978-1979年,AL-31F投入大批量生產後,T-10才使用了新的發動機。試飛工作在試飛組(以後的蘇-27M的首席設計師尼基汀就是其成員之一)嚴格監督下開始了。在通過了地面測試和高速滑行測試之後,試飛組給予了試飛許可。
1977年5月20日,在蘇霍伊設計局首席試飛員、蘇聯英雄瓦拉米爾? 伊留申的駕駛下,T-10-1(機頭號10 )首次沖入了藍天。隨後,試驗了新型戰鬥機的操控系統。當時,T-10-1還沒有安裝火控系統。在以後的8個月中,T-10-l進行了38 次飛行。到了1985年,T-10-l圓滿地完成了它所有的飛行任務,被送到莫斯科附近的莫尼諾空軍博物館保存。1978年,蘇霍伊設計局製造了另一架原型機---T-10-2 ,它的飛行測試由蘇霍伊設計局的耶夫格尼? 索諾約夫進行。1978年7月7日,索諾約夫駕駛它進行中、高空飛行項目的測試。當他在11 000米和5000 米飛行時,一切都很正常,但當他下降到1 000米高度準備測試一下1000千米/時速度下的性能時,飛機的過載一下子高得超出了他的預料。飛行員立即向前推桿試圖保持飛機的平衡,這使飛機的過載立即變為-8G。這些無意義的努力沒能挽救他,飛機的動能損失之快超出了飛行員的想像,飛機終於墜毀在地面上.這次事故促使蘇霍伊設計局為蘇-27加裝了線控作業系統。
蘇霍伊設計局又開始製造第二批的兩架---T-10-3和T-10-4。與此同時,留利卡設計局也加緊為T-10-3 / 4 製造AL-31F 發動機,不過,現在的發動機還不是正式的生產型,而是AL-31FN 。等到T-10-3 / 4 製造出來,AL-3lFN 也完成了,並被迅速地安裝在T-10-3 / 4 的發動機艙內。1979年3月,T-10-3 的組裝完成,試飛員還是瓦拉米爾? 伊留申。但完成了地面測試之後,試飛組和試飛員都不批准它上天,因為運來的AL-3lFN 存在缺陷。最後,大家的結論是必須將發動機送回去改進。留利卡設計局立即展開改進工作,改進了這些缺陷。1979年8月23 日,伊留申完成了T-10-3 的首次飛行。1個月後,裝有雷達的T-10-4 也被運到機場,用於雷達系統的測試。
從T-10到蘇-27
1980年6月,試驗型的T-10-5製造完畢,隨後又製造了T-10-6/7/8/9/10/11。這些飛機被同稱為“蘇-27的T-10-5型”。到了1980年,能參加飛行測試的T-10總共又9架,其中7架裝AL-21F-3AI發動機,兩架( T-10-3 / 4 )裝AL-31FN 發動機。T-10-5 型在1981 年首次裝上了完整的火控系統進行測試。但在1981年9月3 日的一次飛行中,T-10-7在進行最大航程測試時,因燃料耗盡墜毀在離機場不遠的地方,試飛員伊留申跳傘成功。不過因為此次事件,主設計師科辛被解職,主工程師雅馬科夫被開除,伊留申也被勒令不得再執行飛行任務。似乎“禍不單行”。
1981年12月23日,剛製造完成、使用了不到l 年的T-10-12 因為高速飛行時、前機身斷裂而墜毀,試飛員科馬諾夫喪生。
1982 年,測試基地又增加了幾名新成員:T-10-14/15/16/17 ,其中T-10-14 被用於

T-10-17為第一架正式生產型原型機

地面靜力測試。1982年6月2日,試飛員伊沙科夫駕駛著蘇-27 的正式生產型T-10-17完成了試飛。接著,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又造出了9 架:T-10-18/19/20/21/22/23/24/25/26/27。這些飛機加入試飛項目後,讓設計局進一步掌握了飛機的特性。針對飛行測試中出現的各種事故,蘇霍伊設計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飛機。終於在1985 年,第一批蘇-27截擊機開始在蘇聯空軍中服役。年底,大批蘇-27交付給空軍和防空軍。之後,又根據作戰需要,為蘇27加裝了通訊、協同作戰控制系統。當整個系統調試完畢後,1990年8月23 日,蘇聯國防部長批准將蘇-27作為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標準戰鬥機,至此,經過近20 年的研製和發展,蘇-27終於成為了蘇聯空軍戰鬥機群的主力。
蘇-27UB
早在蘇-27剛剛開始正式研製的時候,蘇聯空軍就提出需要一種教練型,

SU-27UB的第一架原型機:T-10U-1

SU-27UB的第一架原型機:T-10U-1
以使新飛行員們能快速掌握蘇-27的飛行特性和火控系統,教練型的代號蘇-27UB 。70年代末,蘇霍伊設計局開始研製蘇-27UB(工廠代號T-10U)。按照要求,教練機將具備同單座型戰鬥機一樣的結構、設備和性能。1980 年,教練機的設計草案完成。教練機與戰鬥機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前機身不同,並有一個新設計的座艙和一前一後兩個座椅。機頭也不一樣,這是為了保持飛機的重心而採取的設計。1984年,共青城飛機製造廠製造了一個蘇-27UB 模型進行靜力實驗。1985年3月7日,第一架蘇-27UB 在試飛員薩多厄科夫的駕駛下完成了首次試飛。本來蘇-27UB 的生產也應該由共青城飛機製造廠進行,但由於蘇-27 戰鬥機的大批量投產,所有蘇-27的變型機都交給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第一架批生產型蘇-27UB ( T-10U-4 )於1986年9月10日在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首飛成功。很快,蘇-27UB戰鬥教練機隨著蘇-27的大量裝備而進入空軍和防空軍服役。
向世界紀錄衝擊
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蘇聯宣布了一條震驚世界航空界的訊息:在1986-1988 年,蘇-27創下了爬升和飛行高度兩項世界紀錄。當然,創下這些記錄的是被稱之為P-42的驗證機。
P-42正式公開是在1986年後半年(有資料說應該是在10月27日)。11月15 日,試飛員普加

推重比達2,屢破世界記錄的P-42

喬夫駕駛它創造了爬升記錄:從地面爬升到3 000 米用了25.4 秒,之後又創造了爬升到6 000 、9 000 和12 000米的記錄。這些記錄分別比10 年前美國飛行員用F-15創造的記錄快了2 秒。創造這些記錄的P-42就是蘇霍伊設計局的T-10-15 。當時,T-10-15 已經快完成了它的測試項目,面對著這架對蘇-27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飛機,沒人願憊拆掉它,這時,主設計師西蒙諾夫說話了:“這架飛機對我們的意義如同衛國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一樣。現在我們可以讓它接著完成它的使命。從現在起,它的設計編號就是P-42 。”就這樣,T-10-15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創造飛行記錄。包括雷達和光電瞄準系統在內的火控系統被拆下,尾錐也縮短了,垂尾面積也減小了,減速傘和腹鰭被取消,機鼻罩被更輕的金屬罩取代,另外還採取了大量措施來進一步減少飛機的起飛重量。同時還將機內載油量減少到最低,再換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2x13600千克),這就使飛機的起飛推重比達到了2 。就這樣,P-42 誕生了,1993 年P-42 還創造了攜帶外掛的爬升記錄。
在80年代後期,另一架飛機也被改裝成“記錄突破者”,這就是T-10-20 。這架飛機在完成了蘇-27K 的飛行項目之後,也拆除了火控系統和軍械,然後也對機體結構做了一些調整,但保留了尾錐。同時增加機內燃油攜帶量,達到12900千克,這使它的起飛重量達到26 600 千克。T-10-20主要用於創造航程方面的世界紀錄。在完成了它的創記錄飛行之後,T-10-20 被送到莫斯科的航空博物館保存。
後記
由於蘇-27飛機具有良好的設計和較大的改進餘地,目前該機已經向一機多用方向發展。在蘇-27飛機的基礎上,俄羅斯先後推出了蘇-27PU(蘇-30),蘇-27K(蘇-33),蘇-27IB和蘇-27KU(蘇-34)以及蘇-35等多種型號,發展成蘇-27系列飛機。

[編輯本段]

Su-27系列機型

Su-27(設計局號T-10S) 共青城廠為空軍製造的基本空優型
Su-27IB(設計局號T-10V) Su-34的原型機,由新西伯利亞廠製造 Su-27K(設計局號T-10K) Su-34的電子戰派生型
Su-27KM 配備Su-35武器系統的Su-33,由共青城廠製造
Su-27KPP Su-33的電子戰型
Su-27KRTS Su-33的偵察型
Su-27KU 並列式座艙教練機
Su-27KUB(設計局號T-10KUB) 由共青城廠製造的並列式座艦載機 Su-27M(設計局號T-10M) Su-35的原型機
Su-27P 共青城廠為防空軍製造的基本生產型 (就是常說的Su-27S)
Su-27PD 加裝空中加油裝置的Su-27P
Su-27PU(設計局號T-10PU) Su-30的原型機
Su-27R Su-34的偵察型
Su-27SK(設計局號T-10SK) 共青城廠製造的Su-27出口型
Su-27SMK 由Su-27SK改良的多功能出口型
Su-27UB(設計局號T-10U) 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Su-27雙座縱列教練機
Su-27UBK(設計局號T-10UBK) 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Su-27UB出口型 Su-30 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雙座縱列空優戰機
Su-30I-1 Su-30MKI的首架原型機
Su-30K 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Su-30齣口型
Su-30K2(暫時型號) 共青城廠製造的雙座並列型戰機
Su-30KI 共青城廠製造出口印尼的Su-27SK
Su-30KN 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換裝先進雷達的改良型
Su-30MK(設計局號T-10PMK) 雙座縱列多功能戰機的通用型號
Su-30MKI 伊爾庫斯克廠製造的印度Su-30MK,裝有前翼、矢量推力和先進火控系統
Su-30MKK 共青城廠製造的中國Su-30MK,採用Su-30的標準機體 Su-30MKR 發展中俄國Su-30MK,採用Su-30MKI的機體裝備俄制航電系統
Su-32FN 供出口用的Su-34陸基海上攻擊機
Su-32MF 供出口用的Su-34多功能型
Su-33 共青城廠製造的艦載空優戰機
Su-33UB Su-27KUB的軍用型號
Su-34(設計局號T-10VS) 新西伯利亞廠製造的雙座並列攻擊機
Su-35 共青城廠製造的先進多功能戰機
Su-35K 在1995年出現在多功能海軍型編號
Su-35UB(設計局號T-10UBM) 共青城廠製造的Su-35教練型
Su-37MR Su-35的最終派生型,並裝有新型的航電系統和矢量推力,原型機編號T10M-11。
殲11中國仿製Su-27MK
殲11B中國改進殲11 性能相當於Su-30MKK/Su-35/Su-37

[編輯本段]全球的側衛

蘇聯以及俄羅斯約製造了680架蘇-27,這只是指蘇-27,並不包括之後的衍生型號。
亞美尼亞10架蘇-27 安哥拉8架蘇-27及27UB 白俄羅斯 約25架(推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在1998年簽訂轉移生產線協定前購得76架蘇-27,此後與瀋陽生產本土版本殲-11。(2004年約有100架下線)。截止2006年,中國再次購買了100架蘇-30MKK/MK2(Modernizirovannyi Kommercheskiy Kitaiskiy為中國更新的商業版本)以及48架蘇-33 用於未來航母艦載機計畫。 厄利垂亞約8架蘇-27SK/27UB於2003加入厄利垂亞空軍。 衣索比亞 15架 印度經過數年的磋商,印度為40架蘇-30MKI更換了性能更為強大的AL-31FP發動機、航電設備、鴨翼、以及推力矢量噴管。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也取得在2020年前再生產140架次的生產許可。 印度尼西亞 印尼空軍購入兩架蘇-27SK和2架蘇-30MK以取代老舊的A-4攻擊機。在2007-2009年,印尼空軍還將獲得3架蘇-27SKM和3架蘇-30MK2以組建一個戰鬥飛行隊。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約有30架。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在2003年為18架蘇-30MKM預付了900萬美金,這批飛機在2006年到貨。蘇-30MKM裝備了最新的飛彈,包括AA-10、AA-12和AA-11。以及空對地飛彈,包括制導或非制導飛彈和炸彈。Malaysia's aircraft come equipped with canards and thrust vectoring engines for high agility. 俄羅斯 449架服役於俄羅斯空軍俄空軍計畫升級現役Su27至蘇-27SM標準:全玻璃整形座艙以及更換的數字火控系統。The radar is to be upgraded with a phased array (most likely Pero) allowing increased range. The self defense and navigation suites will also be upgraded, as well as an attack suite. They hope this will be completed by 2008. Besides the 蘇-27s, Russia also has 19 蘇-30, 28 蘇-33, 30 蘇-34 and 11 蘇-35. 烏克蘭80架烏茲別克斯坦25架在役。 委內瑞拉委內瑞拉在一筆US$1.5 billion.的交易中購得24架蘇-30MK2。 越南越南擁有12架蘇-27SK,同時希望獲得另外24架. 美國1995年購得兩架蘇-27,主要用於對抗性演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