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

假貨

在中國工商出版社2008年出版漢字圈第一本關於假貨的學術專著《假貨研究》里,假貨指以下商品:1.和客觀事實明顯不符。2.和得到世界上2/3以上政府承認的國際組織頒布的標準,以及2006年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以上國家政府頒布的標準不符,前者以承認該標準的地域為準,後者以所在國為準。3、如果二者都不存在,則以銷售地相當於我國省級以上法院得到半數法官認可的司法判決標準為準。(第3頁)這一定義從客觀和主觀二個方面明確了假貨的內涵,外延囊括了全部假冒偽劣產品,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假貨的危害

有人喝了摻工業酒精的白酒致死,全家痛哭;有農民因買了假種子,播種後長出的是雜草,一年辛苦化為烏有;有人用獸藥裝作人藥,用澱粉制的抗生素,病情加重,苦不堪言……近年來,假冒偽劣商品的危害已使很多人刻骨銘心,其實,假貨的危害,遠不止此。
《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已頒布多年,仍有制假售假者無視國情,肆意胡為,可使假冒偽劣產品暢行無阻,他們還用高回扣推銷,向執法者行賄,使社會風氣烏煙瘴氣。
不僅如此,我國年均假冒偽劣產品的產值有1300億元之多,國家因此年均損失稅收250億元。不少中外名優產品原來暢銷於市場,如今被假貨充斥得一籌莫展。上海大眾汽車配件年銷售額僅14億元,而冒牌貨年銷售額高達30億元,高出正品一倍還多。據對146家被假冒貨侵害企業的調查,其中23家假冒產品銷售額占真品銷售額的50%以上,有11家超過了100%,最慘的一家,假冒產品銷售額是真品的568倍,哪裡還有真品的活路?投資環境遭破壞,會使國內外投資者望而卻步;假冒貨若混到國外,還會損害國家聲譽。

假貨研究

概述

這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假貨的專著。

內容簡介

該書陳述、分析和論證了假貨的淵源、成因、歷史、現狀和將來的發展趨勢,解剖了假貨的各種類型,假貨同巨觀制度、微觀管理、流通、法律、科技、傳播、教育等多種因素的關係,提出了如何遏制乃至杜絕假貨的見解,並以較充分的案例和數據作佐證。為各級管理部門提供了決策思想,於管理人員了解假貨的外在實際和內在規律,提高工作效率很有裨益,對學術研究人員有參考意義,大專院校及其學生可用來作教學和學習的輔助資料。
書中對假貨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假貨制售者形形色色的假貨制售伎倆,假貨購買者之所以上當受騙的多種多樣原因,給予了充分細緻、深入淺出的揭示,來自生活實際的大量例子,使這些揭示更加通俗易懂。苦於自己優質產品被假冒的商家,可從該書得到有效減少這種傷害的啟發;有志於誠實經營,以真貨來取信顧客的商家,從該書可得到如何避免假貨惡名的辦法;普通讀者更能從該書揭示的假貨規律中獲得減少上當受騙機率,有效維護自己利益的教益。
由於本書將許多有關假貨的規律揭示出來,這固然使人們運用這些規律,能更好地識別假貨,遏制假貨,但同時也能使假貨的制售者運用這些規律來謀求利益,如利用法律實現程式正義優於實現實體正義的原理來規避處罰,利用因假貨類型的不同,而必然導致被處罰和不被處罰,被重罰還是輕罰等結果不同,來選擇假貨的制售品種,甚至一些原來不敢制售假貨的人掌握這些規律後,感到可以規避處罰或者是即使被處罰也不會重,於是也制售假貨。
但是要相信,人類的整體總是正義戰勝非正義,有史以來,規律的揭示,科學的發現與發明,雖然多是既能給人類帶來好處也可能帶來壞處的雙刃劍,但人類總能使帶來的好處遠遠多於壞處,並且總有各種辦法如實施科學的制度、公平的法律,來制止人們利用規律謀求不當利益的行為。所以善於自我管理的人
的群體如國家、單位等,總是鼓勵人們揭示規律,在規律被揭示出來後,再輔之以實施使人們無法利用規律來謀求不當利益的有效措施。

目錄

第一章 假貨概述

第一節 假貨的界定
第二節 假貨的分類
第三節 假貨的淵源
第四節 假貨的危害
一、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降低人的生活質量
二、損害社會公正,阻滯社會進步
三、導致社會資源不能有效利用

第二章 假貨同制度的關係

第一節 假貨同巨觀制度的關係
第二節 假貨同微觀制度的關係
第三節 過分集權不是遏制假貨的好辦法

第三章 假貨同社會管理部門的關係

第一節 社會管理部門在遏制假貨中的作用
第二節 社會管理部門於遏制假貨的局限及原因

第四章 假貨同產品類型的關係

第一節 容易出現假貨的產品類型
一、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迎合人的意念的東西容易出現假貨
二、無法確定其效用的產品容易出現假貨
三、抽象價值高的產品容易出現假貨
四、人們難分辨真假的東西容易有假貨
五、經太長時間才能辨別出真假的東西容易出假貨
六、把質量關難度大的產品容易有假貨
七、對人和社會危害不大的東西容易出假貨
八、追究成本高的產品容易出現假貨
九、利潤豐厚的東西容易出現假貨
十、真假易混的東西容易出現假貨
十一、檔次低的產品容易出現意念假貨
十二、接受者難掌握真實信息的東西容易在假貨
十三、人們急迫需要的東西容易有假貨
第二節 假貨較少的產品類型
一、部分品種單純,有簡單統一標準的商品假貨較少
二、對社會危害過大,假貨制售者得益不夠多的商品較少有假貨
三、自然界自然形成的東西假貨較少

第五章 流通與假貨的關係

第一節 流通對假貨的助長作用
一、流通催生了假貨
二、廣泛流通使假貨制售者越來越容易實現利益目標
第二節 流通對假貨的遏制作用
一、流通能使部分真貨通過競爭驅逐假貨
二、流通使假貨更容易被人們識破
三、流通使假貨制售者被發現和懲治
第六章 假貨與假貨制售者接受者旁觀者的關係 第一節 假貨與假貨制售者的關係
第二節 假貨同假貨接受者的關係
第三節 假貨同假貨旁觀者的關係
第四節 假貨制售者和接受者的自律與他律
第七章 假貨與科學的關係
第一節 科學使人認識假貨實際和提高假貨標準
第二節 科學同時增強了制售和遏制假貨的力量
一、科學加強了制售假貨的力量
(一)科學增加了假貨的種類
(二)科學增加了假貨的數量
(三)科學提高了假貨制售的速度
(四)科學增多了制售假貨人員的數量
(五)科學提高了假貨亂真的水平
(六)科學提高了檢查假貨的難度
(七)科學提高了制售假貨的惡劣程度
(八)科學加大了處罰制售假貨行為的難度
二、科學加強了遏制假貨的力量
(一)科學提高了人的思想水平
(二)科學提供了識別假貨的手段
(三)科學提供了人們不被迫購買假貨的條件
(四)科學為遏制假貨提供了更多人員和裝備
(五)科學提高了遏制假貨的效率
第三節 科學使真貨戰勝假貨是整體趨勢

第八章 假貨與法治的關係

第一節 法治假貨的效用
一、良好的法治能直接遏制乃至杜絕假貨
二、良好的法治能提高公準水平間接遏制假貨
三、良好的法治有利於抑制腐敗間接遏制假貨
四、良好的法治能減少打擊假貨的負面作用
第二節 法治假貨的困難
一、法的質量問題
二、執法人員的素質問題
三、民眾的素質問題
四、法外因素的干擾
(一)權力人物的干擾
(二)人情的干擾
(三)惡勢力的干擾甚至對抗
(四)利益誘惑的干擾
(五)制售假貨者狀況的干擾
(六)經費的干擾
第三節 法治假貨的局限
一、法法不起作用的情況
二、法治難以落實的情況
三、法本身存在的滯後性
四、法治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
(一)法對違法行為界定的漏洞
(二)法覆蓋廣度的漏洞
(三)程式正義和實體正義矛盾產生的漏洞
五、法治的代價

第九章 假貨與傳播的關係

第一節 假貨與傳播關係的複雜性
一、假貨與傳播關係複雜的原因
二、假貨的傳播類型
(一)假貨的利益誘導傳播
(二)假貨的長期高強度傳播
(三)假貨的被迫廣泛傳播
(四)假貨的“小眾窄告”傳播
(五)假貨的間接傳播
(六)假貨的誤導性傳播
(七)假在真中的傳播
第二節 充分的客觀傳播是遏制假貨的法寶
一、促使人們抵制假貨
二、抑制了人們制售假貨的動力
三、給人們傳授識別假貨的能力
四、監督和督促管理人員廉潔和勤政
五、保證法律法規正確性
第三節 傳播業的缺陷制約假貨的遏制
第四節 公眾文化素質與客觀傳播的關係
一、文化素質高的人有更高的精神需求
二、文化素質高的人有更強的判斷能力
三、文化素質高的人往往更具有文明的價值觀

第十章 假貨同教育的關係

第一節 假貨與教育關係中的基本趨向
一、教育的概念
二、素質的概念
三、教育彼長假貨此消是基本趨勢
(一)國民素質越高越不接受假貨
(二)國民素質越高,遏制假貨的能力越強
(三)國民素質越高,社會對假貨的管理越有效
(四)並不是素質越高的人越不制售假貨
第二節 我國教育事業同已開發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一、數量上的差距
二、質量上的差距
第三節 曾制肘了我國教育發展的因素
一、思想重視不夠
二、財力原因
三、缺乏科學認真的態度
四、社會意識
(一)特權思想
(二)管理思想
(三)對知識不夠重視的思想
五、良好制度供給不足

第十一章 遏制假貨的途徑

第一節 發展良性教育
一、樹立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強化外部考試,減少偽考試劣考試
三、財政的教育撥款剛性化
四、改善不公平狀況
五、挖掘潛力
(一)充分利用現有和潛在的教師資源
(二)更快更好地發展私立教育
第二節 實行市場經濟
第三節 最佳化制度
一、科學制度
二、法律制度
三、民主制度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