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芋頭

假芋頭

假芋頭,直立草本,地上莖有時高達2—3米,全株最高可達5米。匍匐根狀莖粗5—8厘米,圓柱形,有節,常生不定芽條。葉多數,螺鏇狀排列;葉柄粗大。根莖為健胃藥,對腹痛、霍亂、疝氣等有良效。

形態特徵

假芋頭 假芋頭

直立草本,地上莖有時高達2—3米,全株最高可達5米。匍匐根狀莖粗5—8厘米,圓柱形,有節,常生不定芽條。葉多數,螺鏇狀排列;葉柄粗大,長可達1.5米、下部1/2具鞘,基部連鞘寬5—10 厘米;葉片革質,表面稍光亮,綠色,背較淡,極寬,箭狀卵形,邊緣淺波狀,長50—90厘米,寬40—80厘米,前裂片寬卵形,先端漸尖,長寬幾相等,後裂片半卵形;長約為前裂片的1/3,基部聯合較短,彎缺圓形,後基脈互父成直角或銳角;前裂片Ⅰ級側脈6-10對,略寬。花序柄2—3 叢生,圓柱形,各被以長50厘米,寬約8厘米的苞葉(鱗葉),後者披針形,綠色;花序柄長(12-)50—60厘米,淡綠色。佛焰苞管部席捲成長圓狀卵形或卵形,白綠色,長3—5厘米,粗4厘米;檐部白綠色、黃綠色,後變白色,舟狀,長圓形,先端稍突尖,略下彎,長(10-)20—30厘米,展開寬(4 -)5—8厘米。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圓柱形,長(2-)3—4厘米,不育雄花序長(2.5-)5—6厘米,漸狹過渡為能育雄花序,後者長3—7厘米;附屬器圓錐狀,奶黃色,基部較粗,長3—5.5厘米,粗1—2厘米,先端鈍,嵌以不規則的槽紋。雌花:子房稜柱狀,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柱頭盤狀,胚珠卵形,基底胚座。不育雄花扁平,頂部六角形。漿果亮紅色,短卵狀,長約1厘米,徑5—9毫米。花期4-7月。

分布範圍

產雲南省中南、西部至東南部,海拔200—1100米熱帶雨林及野芭蕉林中。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及沿海島嶼、福建、台灣也有。國外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喀西山),寮國,高棉,越南,泰國至菲律賓。野生或栽培。

主要價值

功能主治

根莖為健胃藥,對腹痛、霍亂、疝氣等有良效。又可治肺結核、風濕關節炎、感冒、流感、腸傷寒、療癌腫毒、蛇蟲咬傷、燙火傷;調煤油外用可治神經性皮炎。獸醫用莖治牛傷風,豬丹毒。

用法用量

乾品3~5錢,鮮品1~2兩,本品有毒,須久煎並換水2—3次後方能服用。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不能敷正常皮膚。

注意事項

全株有劇毒,地下莖尤甚,不可生食。須久煎並換水2—3次後方能服用。有毒成分為草酸鈣和皂毒甙(Sapotoxin);皮膚接觸汁液後瘙癢;眼與之接觸引致失明。誤食莖葉則喉舌發癢、腫脹、流涎、腸胃燒痛、噁心、腹瀉、出汗、驚厥、嚴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民間用醋加生薑汁少許共煮,內服或含漱以解毒。根莖富含澱粉,可作工業上代用品,但不能食用。

藥用史

海芋一藥,見載於《本草綱目》卷十七草部之毒草類:"氣味辛,有大毒。主治瘧瘴毒腫風癩。伏硇砂。"李時珍認為本品有大毒,故與鉤吻為鄰列入毒草類。這樣的分類今天看來仍是非常科學的。海芋雖屬《綱目》新增藥,但並非李時珍新發現的藥物,其入藥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末。如陳藏器 《本草拾遺》雲:"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不過,當時稱之為天荷,還不叫海芋而已。可惜宋代的幾部本草著作均未載錄,因而無從了解本品在宋 代的套用情況。至於金元時期,更是不得而知了。

其實,假芋頭切成片後曬乾或烘乾可與搗爛的劍麻的葉一起放到水裡煮沸後清洗(切記不要衝冷水,要把水自然的涼到身體可以承受的溫度,越熱越好)濕疹(最好是全身一起洗)!一天一次,一般只要清洗幾天,就會有明顯效果!康復之後要禁口半年,一切形式的酸、辣、魚、蛋類都要禁!之後不易復發,親身經歷。(劍麻見百度百科)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①《本草拾遺》:"天荷與野芋相似而大也。"②《綱目》:"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葉如芋葉而有乾。夏秋間抽莖開花,如一瓣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作穗。其根

似芋魁,大者如升碗,長六、七寸,蓋野芋之類也。《庚辛玉冊》雲,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大,可以御雨,葉背紫色,花如蓮花,根葉皆有大毒,可煅粉霜、硃砂,小者名野芋。"③《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幹最毒。中毒症狀:皮膚接觸汁液發生瘙癢;眼與汁液接觸引致失明;誤食莖或葉引起舌、喉發癢,腫脹,流涎;腸胃燒痛,噁心,嘔吐,腹瀉,出汗,驚厥,嚴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解救方法:皮膚中毒可用醋酸或醋洗滌。誤食中毒服蛋清、麵糊,大量欽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腹痛可注射嗎啡。驚厥注射鎮靜劑,繼服溴化鉀或吸入乙醚。 民間用醋加生薑汁少許共煮,內服或含漱。"

相關選方

①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野芋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後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採藥錄》)

②治風熱頭痛:野芋頭苗(切片),貼患部。(《廣西中草藥》)

③治絞腸痧腹痛:野芋頭四兩(炒黃),掃管葉(崗松)二兩(炒黃)。先將野芋煎好,再將掃管葉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溫服。忌飲米湯。(《嶺南草藥志》)

④治腸傷寒:野芋頭(切片)四兩,加米一兩及生鏽鐵釘二枚炒黃,加水適量煎服。(《廣西中草藥》)

⑤治婦人赤白帶下:野芋切細和米炒,加糖煮食。(《嶺南採藥錄》)

⑥治風濕骨痛:野芋頭一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於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⑦治痔瘡便血:痕芋頭二斤煮雞,煮十二小時,取湯飲之,亦可將雞共服下。(《嶺南草藥志》)

⑧治癰疽腫毒大瘡:尖尾野芋頭切片,火焙熱貼,冷又換熱者。(《生草藥性備要》)

⑨治背癰:痕芋頭和酒糟搗爛敷患處(已潰者勿用)。(《嶺南草藥志》)

⑩治慢性萎縮性鼻炎:獨角蓮100公分,蟾酥1.5公分,麝香1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適量。先將蟾酥用黃酒化開,後將獨角蓮根搗碎,周香油熬枯去渣,冷涼後,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劑。用時裝入滴管滴鼻。另外,膏劑配法:依上述處方中的藥用量,蟾酥酒化,獨角蓮搗碎,擠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適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狀,便成。(《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2):116,1957)

⑾治坐板瘡:痕芋頭、豬油,搗爛敷患處。

⑿治毒蛇娛蚣咬傷:痕芋頭二兩,生油柑木皮一兩。用鹽水和藥搗爛,以濕紙或樹葉包裹煨熱敷患處。

⒀治狂犬病:痕芋頭四兩,煎水坎。亦有加入豬肉同煮,連服半個月。亦有兼用痕芋頭捶爛敷傷處。

(⑾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