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竹

倭竹

倭竹別名:五葉世。稈高1~2m,徑0.2~0.7cm,筍期5月下旬至6月。作庭園觀賞用。分布:台灣、福建。該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等地區,俄羅斯等國則是引入種植。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倭竹
種拉丁名:Shibataea kumasasa (Zoll. ex Steud.) Makino
種別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倭竹屬
屬拉丁名:Shibataea
別名:五葉世(植物學大詞典)稈高1~2m,徑0.2~0.7cm,節間呈三棱形或幾半圓筒形,無毛而有光澤,
倭竹
稈環隆起。籜鞘淺紅色而帶黃色,紙質,背面貼生小絨毛;籜葉長3~5mm。每節分枝2~6枚,先端具1~2葉,通常每節具5葉,故稱五葉世。下部葉具有明顯堅硬綠色而有縱溝之葉鞘及葉柄,枝鞘宿存,葉片卵形或矩形,長2~14cm,寬0.6~3.5cm。筍期5月下旬至6月。作庭園觀賞用。
分布:台灣福建上海等地有栽培。

形態特徵

竿高僅1米左右,直徑3—4毫米;節間光亮、無毛;竿環明顯腫脹;節內較長,可達3—5毫米,竿壁厚而中空
倭竹
小;竿每節具3—5(6)枝。各枝簡短,長僅0.5—1.5(3)厘米,各枝的長短和粗細彼此相近,每枝計有2—4(6)節,枝籜膜質,遲落或宿存(宿存者以後在竿上腐爛呈纖維狀),具縱脈,頂端生有縮小葉;枝與竿的角度較開展,在其腋間還有膜質的先出葉,後者表面被短柔毛。籜鞘紙質,背面無斑點,背部貼生短毛,外側邊緣生長纖毛;無籜耳,無或極少有鞘口繼毛;籜舌高達3—4毫米,具柔毛,頂端截形或凸起,上緣生短纖毛;籜片小,斜披針形。每枝僅具1葉,或稀可2葉,當有2葉時,其下方的葉鞘長於上方者(前者長可達1.5-3厘米)故下方的葉片反而居上;葉片形小,卵形或長卵形,長2.5—18厘米,寬0.6—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於圓形,上表面深綠色,光滑無毛,下表面蒼綠色,具均勻的斜立短毛,次脈6—9對,再次脈7—9條,具長方形小方格脈。 花枝生於具葉枝條的下部節上,或稀可直接生於主竿的節上,各花枝還可再分次級枝,次級枝上有2—5枚無柄假小穗,次級枝的基部具苞片,枝腋內有先出葉,有時次級枝簡化只具l枚頂生假小穗,而其下部仍具有明顯的數節;假小穗具3苞片,苞片草質,下方者形小,腋內具潛伏芽或否,上方2片則均具腋芽;小穗含3—7朵小花,基部1—3朵為兩性,上部者為雄性或為中性;外稃草質,較薄;內稃膜質;鱗被薄膜質,卵形;花葯黃色:子房長卵形,花柱1,柱頭2,其中1枚可再分裂而形成3柱頭,柱頭羽毛狀。穎果長卵形。筍期5—6月,花期5月。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產我國東南沿海各省。浙江、福建天然分布。生於山坡上。上海、杭州、台灣、廣州等地栽培供觀賞。
國外分布:日本西南部也有分布。俄羅斯、德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