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節

財經作家,記者,專注於經濟金融及網際網路。2013年加入百度,現任戰略溝通和財經傳播資深顧問。 在加入百度之前,擁有近10年的財經商業報導和評論經驗。曾任網易高級記者,《新京報》社論主筆等職務,同時曾兼任中國人保資產管理公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自2006年起,為《第一財經日報》、《上海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導》、《經濟觀察報》和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等媒體撰稿,文風專業犀利,一直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技術的力量。 已出版作品包括《反通脹戰爭》(2008,海天出版社);《好泡沫還是壞泡沫》(2010,中信出版社)。

人物影響
對2006年到2008年全球通脹形勢,2009年中國信貸井噴和房價暴漲有過前瞻性的分析和預警。
2009年到2013年,隨著中國貨幣政策進入了極度寬鬆的階段,他較早就呼籲“中國貨幣環境必須走向正常化”。隨後,中國進入了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提高利率的政策周期。
2013年之後,視野從經濟金融擴展至網際網路產業,深耕公司治理和產業趨勢、技術創新以及人物形象等領域的戰略研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博士,將倪金節定義為“經濟大時代的冷峻觀察者”
在中國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將扮演著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一方面是社會冷峻的觀察者,承擔著公共意見領袖與政府監督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發揮著粘合劑的作用,有助於促成各種社會群體達成共識。然而在當今之中國,獨立知識分子的存在可謂鳳毛麟角。更多的人或者身處體制內,被部門利益與意識形態所束縛;或者被利益集團收買,成為吹鼓手和代言人。能夠忠實地擔任經濟和社會“守夜人”(Watchdog)角色的知識分子,往往處於無奈和悲憤的尷尬地位。
倪金節就是這樣一個異類分子。他以撰寫專欄文章為追求,在北京過著激情而理想的生活。他對經濟學充滿熱情,經常組織和參與青年經濟學人的聚會。他通常在酒桌上酒風浩蕩,但刻意抽身於激烈辯論之外,冷靜地旁觀。他下筆千言,旁徵博引,同時以製造各類文字垃圾為恥。如他所言,“滿篇的謊言、無謂的迴避和懦弱的絮語是我們一致反對和盡力規避的,一旦發現文字里存在著這樣的嫌疑,就會立馬放下筆。”言如其人,以其手寫其心。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的批評和擔憂,浸透著拳拳的赤誠之心。
身處一個經濟大時代,對於一位評論者是幸運的。作為一位刻意與利益集團保持距離的冷峻觀察者,倪金節的內心,恐怕和其行文風格一樣,是時常充滿著憤怒的。
有這樣一句話現在很流行:“主啊,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夠改變的;請賜我耐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並請賜我分辨哪些能夠改變,以及哪些不能改變的智慧。”的確,這種處世態度能夠帶來內心的平靜。但我衷心希望的,是倪金節能夠一如既往地憤怒下去。西西弗斯的努力或許徒勞,但他的態度與努力令人尊敬。
不過,悲憤的同時,請保重身體。“因為多有智慧的,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能夠用來戰勝愁煩和憂傷的,唯有信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