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歌擇偶

壯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趕圩過節時,選擇對歌之人,交朋結友,尋求配偶。

 壯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趕圩過節時,選擇對歌之人,交朋結友,尋求配偶。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二“粵歌”中記述:“俍人(壯人古稱之一)之俗。幼即習歌,男女倚歌擇配。女及笄,縱之山野,少年從者數十,以次而歌。視女歌意所答,而一個留,彼此相遺。……約為夫婦,及倩媒以蘇木染檳榔定之。”明桑悅亦有詩曰:“男女分行戲打球(指拋繡球),清歌互答自成親。”這種“唱歌為樂,答歌為媒”的活動,與壯民族的審美心理相關。壯人自古好歌,善歌標誌著最具聰明才智,並以此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尊敬和愛慕。民間傳說,漂亮的姑娘,雖有眾多的追求者,但她們只嫁給在賽歌中唱得最好取得優勝的小伙子。劉錫藩《嶺表紀蠻》第十八章載:“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會一般民眾的尊譽。…善唱歌者,能博得婦女之歡心,可藉此為媒介,而達到最美滿的戀愛;並可以由此等範圍之內,而實驗抉擇各個戀愛者之誰為愜意,進而達到美滿結婚之目的”。“倚歌擇配”反映了壯族的傳統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觀念。它緣於歌而重於情,在多次歌場交往中,雙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青年男女的“倚歌擇配”、“答歌成婚”活動,從唱“見面歌”到“約歌”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規範,成為歌場社交的禮俗。“倚歌擇配”已將男女社交活動“歌化”,將生活藝術化,因而具有雋永的魅力,傳統的文化心理又賦予了它頑強的生命力,為民眾喜聞樂見。雖遭歷代封建統治者“懸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這種習俗與當今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風尚相當吻合。

每逢“歌圩”日,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結隊,從四面八方雲集歌場。在“歌圩”上,一對對男女紛紛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妙語雙關。從白天到晚上,從山頭到草坡,到處都是歡樂的人群,到處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入夜之後,歌會進入高潮。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對對青年男女分散各處,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傾吐著彼此的愛慕;或用電筒互射,逗笑取樂,繼續尋找著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在這種聲光相合、情感交融的氛圍中,一對對有情人通過抒懷暢情,締結了美好的姻緣。不過,應當指出的是,壯族歌圩上的對歌僅限於不同村寨的男女之間,同一村寨的男女,即使感情再好,也是不能對歌的。
在“歌圩”中,男女對唱的山歌,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相當廣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搶歌、盤歌、斗歌等;在內容上則有生產歌、生活歌、農事歌、季節歌和情歌等。在這片歌的海洋中,唱得最多、也最具魅力的自然要數情歌了。
情歌一般是從相見和詢問對方開始,一直唱到定情和惜別為止。整套情歌由見面歌、邀請歌、盤問歌、讚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別歌等組成。這些情歌,沒有固定的內容,都是即興創作,出口成歌,或男問女答,或女問男答,互相對唱,激烈動人。
在情歌對唱中,以盤歌最為激烈,也最難應付,被稱為情歌對唱中的“急流險灘”。盤歌是在男女雙方經過相識並初步了解之後,為進一步試探對方的人品、見識、性格及才智而展開的。盤歌的內容非常廣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遠自三皇五帝,近至當今世界;舉凡農事、季節、花果等,無所不包。它像一場考試,檢驗著男女雙方各方面的才能,只有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的人才能順利通過此關。所以,為了通過這一“險”關,青年人常常要請老歌手作為堅強後盾,隨時答疑解惑。因為過不了這一關,後面再讚美,也不可能深交,也就定不了情。
盤歌雖然激烈、難唱,但最感人的還是深交歌和分別歌。
深交歌是一種定情歌。男女雙方經過試探和求愛,愛情的花朵便從兩顆相印的心中綻放出來,是那么的鮮艷和富有生命力。如有歌詞唱道:
風吹雲動天不動,
水推船移岸不移;
不是情妹哥不理,
情妹連哥哥不離。
變鳥我倆共一枝,
變魚我倆共一溪;
生前我倆共飯碗,
死了我倆共堆泥。
一對情人在歌聲中相戀了,他們有說不完的情話。分別在即,他們又是那么依依難捨、情意綿綿。有歌詞唱道:
 男:難舍妹
 好比蜜蜂難捨花。
 蜜蜂難捨花落地,
 哥今難捨妹回家。
 女:難捨哥,
 好比雛雞難捨窩。
 分離誰知相逢日,
 相送九里不嫌多。
多么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深邃的詩畫意境!就是在這種充滿鄉土氣息和激情的情歌對唱中,一對對有情人相戀相愛,甚至私訂終身。過去,人們習慣上把這種倚歌擇偶的行為又稱為“唱風流”。因為這種方式既不用媒妁,也無需重聘,從而使壯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更加富有詩情畫意。正如歌中唱道:
 火燒芭蕉一堆灰,
 我倆連情不用媒,
 不用豬羊不用酒,
 一句山歌帶妹回。
在“歌圩”中,除了情歌對唱、倚歌求偶以外,還有許多充滿青春氣息和熾熱愛情的求偶活動,其中最為流行的是“拋繡球”。
“拋繡球”,壯語稱為“飛沱”,早在唐代就在廣大壯鄉普遍流行,唐代詩人柳宗元曾為此留下了“男女分行戲打球”的著名詩句。拋繡球時,小伙與姑娘們自然分成一群一伍,開始先對一陣山歌,然後彼此拉開適當的距離,姑娘們便將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繡球拋向自己心愛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朝自己拋來的繡球的飄帶,又拋回給對面的姑娘。如果小伙子對姑娘有意,就會在繡球上繫上贈物,再拋給中意的姑娘。贈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拋回來的繡球上的禮物,雙雙便退出"歌圩",尋找僻靜之處,單獨談情說愛,互訴衷腸。
除拋繡球外,在橫州一帶壯鄉則流行著拋帕求愛的習俗。每年初一或初二,男女青年相約“搭歌”,小伙先把布帕拋給中意的姑娘。對歌后,姑娘如果有意,便留下布帕,並在布帕上繡上象徵愛情的花朵,待日後再次約會時當面歸還男方,當地稱之為“拋帛”。“拋帛”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若彼此情同意合,男方即可托媒說親。
另外,在都安一帶壯鄉,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常用“碰蛋”的方式來物色意中人。在當地壯胞看來,紅色表示吉祥、熱烈,象徵著青年人火熱的心。所以,在“歌圩”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除蒸煮五色糯米飯待客外,青年們還特意準備好一二十個染成紫紅色的熟蛋(雞、鵝、鴨蛋均可),以稻草綑紮成串,帶往歌場。在歌場上,姑娘和小伙們也是先經過一陣對歌,彼此相識,互相了解,並從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經過對歌,若一方有意,他(她)便會主動拿著自己的紅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紅蛋,如果對方也有情,紅蛋相碰而破,則被視為兩人命運相連,有姻緣情分。於是,兩人便將蛋心互贈共嘗,結為知己,然後雙方走出“歌圩”,來到幽靜處談情說愛。如果只是單方碰破,則表明兩人無緣,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給對方,以表示彼此相識一番。如果面對一方有意握蛋碰來,而另一方則無心無意,那么,他(她)就會趕緊護住自己的紅蛋,不讓對方碰破,以此來婉拒對方的求愛。
看來,“歌圩”對於壯族青年來講是多么重要,它似火焰點燃了愛情的種子,它像甘露澆開了愛情的花朵,它始終與愛情有著不解的緣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