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識

人類個體的社會經歷和社會地位在自身頭腦中的反映,是個體的社會實踐的產物。 \n個人意識是在人類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出現的。原始社會早期沒有個人意識,只有群體意識。隨著遠古人類生活的發展才逐漸從群體意識分離出個人意識。個人意識和原始群體意識的主要區別是:個體知道自身以及他和群體的關係。

基本內容

意識對於意識活動本身的認識。廣義指人對自己的屬性、狀態、行為、意識活動的認識和體驗,以及對自身的情感意志活 動和行為進行調 節 、控制的過程 。在近代西方哲學界,一些哲學家賦予這一術語以更多不同的涵義。在康德哲學中自我意識即先驗的統覺的同義語,指主體意識對於經驗材料的綜合統一功能;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則被視為人類精神在主觀精神發展階段上介乎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識形式。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自我意識的內容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自我意識不僅是人腦對主體自身的意識與反映,而且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自我意識也反映人與周圍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其次,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可見,自我意識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

[]自我意識的結構

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從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因此,自我意識也叫自我調節系統。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它又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的反思。自我評價是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為等方面社會價值的評估,它最能代表一個人自我認識的水平。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方面的表現。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體驗的具體內容。自尊心是指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的評價與體驗。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的任務而產生的自我體驗。自信心與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評價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自我調節主要表現為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活動和態度的調控。它包括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檢查是主體在頭腦中將自己的活動結果與活動目的加以比較、對照的過程。自我監督是一個人以其良心或內在的行為準則對自己的言行實行監督的過程。自我控制是主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的掌握。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中直接作用於個體行為的環節,它是一個人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自我調節的實現是自我意識的能動性質的表現。自我意識的調節作用表現為:啟動或制止行為;心理活動的轉移;心理過程的加速或減速;積極性的加強或減弱;動機的協調;根據所擬訂的計畫監督檢查行動;動作的協調一致等。

[]自我意識的形成

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而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首先是對外部世界、對他人的認識,然後才逐步認識自己。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我們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在我們一生中一直進行著。

每個人都是一個心靈畫家,不過,這個畫家的水平是逐漸提高的,當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達到以下水平時,我們對自己的畫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生理狀況:

能認識並體驗到內心進行的心理活動;能認識並感受到自己在社會和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個人給自己的畫像從無到有,從差到好,大體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個體對自己的軀體的認識,包括占有感、支配感愛護感。人們有時把生理自我發展階段稱為自我中心期,這種初級的形態是以自我感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大約在一歲末的候,牙牙學語的兒童開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紙、筆,拿到什麼是什麼,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這樣就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初表現。以後兒童開始知道由於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滾了,進一步把自己這個主體和自己的動作區分開來。

兩歲左右的兒童,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這時兒童只是把名字理解為自己的代號,遇到叫周圍同名的別的孩子時,他會感到困惑。兒童從知道自己的名字過渡到掌握代名詞我、你時,這在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上,可以說是一個質的變化。此時,兒童開始把自己當作一個與別人不同的人來認識。從此,兒童的獨立性開始大大增長起來,兒童經常說我自己來,我要……。隨著兒童把自己當作主體的人來認識、他們逐步學會了自我評價,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義。

當兒童在3歲左右,會用人稱代詞“我“來表示自己,用別的詞表示其他事物時,說明他開始意識到了自己心理活動的過程和內容,開始從把自己當作客體轉化為把自己當作一個主體的人來認識。這是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也是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一次質變和飛躍,人的自我意識從此萌生。兒童掌握人稱代詞比掌握名詞困難得多,代詞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詞可與每一個人相聯繫,運用時必須要有一個內部轉奐過程。例如,母親問孩子:“誰給你的糖?“孩子應該回答:“阿姨給我的糖。“而不能說成“阿姨給你的糖“。兒童要能完成人稱代詞運用中的這一內部轉換,沒有對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他物的一定的區別和把握,是不可能的。當然,這時的兒童還沒有關於自己內心的意識,像成人一樣地沉思內省還是不可能的。

2、社會自我從3歲到青春期開始,個體通過幼稚園的學前教育和學校教育,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增強了社會意識,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儘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標準。這個階段稱為社會我階段。

3、心理自我從14、15歲到成年,大約10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們的性意識覺醒,抽象思維能力和想像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劇地發展變化的同時,促進了自我意識的成熟,我們開始進入心理自我的時期。

在這個時候,我們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我們不再象以前那樣滿足,開始對自己不滿意,希望改變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個人逐漸脫離對成人的依賴,並從成人的保護、管制下獨立出來,表現出自我意識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強調自我的價值與理想。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最後階段。這時我們能夠透過自我意識去認識外部世界,而且這樣的自我意識過程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是與他的心理自我發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關的。心理自我發展完善的個體能夠以客觀的社會標準來認識社會和評價事物,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形成對待現實的正確態度、理想與信念等。

[]自我意識完善的途徑

1、正確的自我認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自我認知是從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認識與評價,也有他人的評價。我們不妨自己認真仔細地想一想,用儘量多的形容詞描述自己,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步,他觀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戀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尋找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質,將其歸類。你描述的維度越多,你越會找到比較正確的自我。

2、客觀的自我評價

一個人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正確的自我悅納、積極的自我體驗、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悅納是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悅納自我首先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體會自我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體驗價值感、幸福感、愉快感與滿足感;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冷靜地看待得與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識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種狀態。積極的策略是:關注你自己的成功,並將優勢積累,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無數的閃光點,重點在於尋找你自己的閃光點並將其構成亮麗的人生風景線。

3、積極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對自我完成某項工作的期望與預期。當人們期望自己成功時,他必然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並且當面臨挑戰性任務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從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學業期望較高,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呈正相關性。

另一條途徑是克服自我障礙,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體驗對自己能力程度的焦慮帶來的不安全感,這便是一種自我障礙。我們聽說了太多的這樣的故事:由於考試前身體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沒有取得好成績。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礙,為自己的考學不成功找到了適當的藉口。一個渴望自我發展的人必須主動克服自我障礙,進行積極的自我提升與自我嘗試。積極的自我在嘗試中會發現自己的新的支點。

4、關注自我成長

自我的發展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但將成長作為一條線索貫穿於人的始終時,整理自己成長的軌跡顯得尤為重要。依照過去、現在、未來進行清理,深刻了解與把握自己。要記住:自我體驗永遠是個體的,當我們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長的碩果時,也在促進我們自己的成長。

[]自我意識的作用原理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Flavell)曾指出,元認知通常被廣泛地定義為任何以認知過程和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到學習活動中,就是指對學習認知活動的認知。它要求學習者對自身的心理狀態、能力,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所要採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確的意識,同時在學習中時時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評價,從而肯定、發展正確的行為,發現和改正錯誤或不良行為,使自己的認知活動得到調整和改善。

關於元認知的結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元認知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二是元認知體驗,即伴隨著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三是元認知監控,即個體在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並相應地對其進行調節,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元認知知識有助於人們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對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指導人們自覺地、有效地選擇、評價、修正和放棄認知的任務、目標和策略。同樣,它也能引起有關自身、任務、目的的各種各樣的元認知體驗,幫助人們理解這些元認知體驗的意義和它們在行為方面的含義;元認知體驗對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元認知體驗,人們可以補充、刪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認知知識,即通過同化和順應機制來發展元認知知識。而元認知體驗有助於人們確定新的目標,修改或放棄舊的目標,有助於激活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監控一方面是通過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認知目標與行動(策略)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元認知知識又大多來源於人們對認知活動進行監控、調節的實際過程。善於對認知活動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監控的人,自然會有更多的元認知體驗和經驗,從而具有更多的元認知知識,這就是說,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監控水平制約著人們的元認知知識的獲得與水平。對於元認知體驗,它總是與認知活動相伴隨,離不開人們對認知活動的監控過程。總之,元認知的這三個方面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三者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元認知。因此,元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我們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行過程。其實質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

在我國心理學界,學者們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十分強調和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早在1962年,朱智賢教授在其《兒童心理學》一書中,對兒童自我意識、自我評價的發生、發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他許多心理學理論工作者也發表了大量的文章、論著,對意識、意識活動、意識與心理,特別是自我意識的實質、作用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蘇聯心理學界,本世紀20~3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維列魯學派創始人維果斯基(Vygotsky)就對認知思想有過精闢的論述。在《思維與言語》一書中,他指出:意識活動可以指向不同方向,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維或動作的某些方面。我剛才打了個結,我是有意識做的,但我不能說我是如何做的,因為我的意識集中在結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行動上,即我是如何進行我的行動的。當後者成為我意識的目標時,我可以充分地意識到它。我們使用意識去表示對大腦自身活動的意識,即對意識的意識。不言而喻,對意識的意識和對動作的意識都是元認知的典型表現。

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在亞里斯多德關於讀書方法的專門論述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在學習中進行自我監控與調節的思想。在本世紀初,瑞士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美國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學者都從不同角度論述、研究了認知活動中的自我監控與調節問題。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說明了自我意識過程,積極監控行為以及批判性評價能力在認知活動、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自我意識讓人類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可以動態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植物不能走動),可以儲備食物(動物只能簡單地吃了上頓,下頓不能把握)。

總之,自我意識讓人類,在地球上更好地存在下去。

我們知道,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它可以分為自我意識和對周圍事物的意識。馬克思曾經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個被意識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觀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觀世界的複雜關係。人不僅能意識到周圍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識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體驗,也能意識到自己有什麼目的、計畫和行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這樣做的後果將是怎樣,應如何調節自己的行動等等,這就是人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的成熟是人的意識的本質特徵。它以主體及其活動為意識的對象,因而對人的認識活動起著監控作用。通過自我意識系統的監控,可以實現人腦對信息的輸入、加工、貯存、輸出的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這樣,人就能通過控制自己的意識而相應地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

在學習活動中,這種自我意識、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調節和修正的元認知實質上是一種反饋活動,它對個體的學習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皮亞傑曾經說過:“自我調節是主體以一種既是逆向動作(迴路系統或反饋)又是預見性的適應,來構成一個永久性的補充系統。”他在這裡特別說明了逆向動作即反饋,它可預見哪些是不適應的行為,哪些是適應的行為。在系統的活動中,它是自我調節的依據,通過它可以使系統不斷地向前運動、發展。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也曾說過,反饋就是“根據過去操作的情況去調整未來的行為”。無論在生物還是機器的系統運動中,通過反饋可以使行為得到調整和控制,使預定的目的得以實現。如果沒有反饋,系統就無法進行有目的的運動。人的學習實際是個接受、傳遞知識信息的自控系統運動,在學習活動中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是關係到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

自我監控是以一種監控主體及監控對象為同一客觀事物的監控。具體來說,自我監控就是某一客觀事物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將自身正在進行的實踐活動過程作為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的積極、自覺的計畫,監察、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過程。由於人類具有能進行自我監視反饋和調節控制的意識,才使自己得以成為人類——區別於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這就是說,嚴格意義上的自我監控首先應該是一種智慧型監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智慧型監控都是自我監控。智慧型監控中的自我監控就是人類的自我監控,在實質上屬於人對自身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人類自我監控貫穿於人類所從事的形形色色的實踐活動之中,可以說無處不在。對每個人來說,從生活作息到學習工作,要保證每項活動的正常進行和順利發展,一般來說,都離不開自我監控。由此可見,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任何自我監控行為或活動的出現,其本身就體現了個體的主體能動性。

認知活動的自我監控與調節,就是表現在主體根據活動的要求,選擇適宜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監控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不斷取得和分析反饋信息,及時相應地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堅持或更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在這裡,主體主動地進行自我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體能及時發現認知活動的效率與成功的可能性。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精闢地說明了認知活動中自我意識、自我監控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地位。

自我監控是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一方面,正是由於具有了自我監控能力,個體才得以對自我進行審視與反省,進而才得以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制定自己的行動計畫,從而為隨後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奠定基礎。如果缺乏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個體沒有也無法去對自我進行審視與反省,當然也就不會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了。因此,自我監控是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無論是目標的樹立、方向的確立、計畫的制訂還是具體行為、行動的採取、實施、調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驟的順利完成都是以個體一定的自我監控與調節為手段的,實際上也都是個體自我監控能力的具體表現。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自我監控是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根本保證。

綜上所述,自我監控與調節對於個體成功地適應社會相當重要,它是完成各種任務,協調與他人關係的必要條件。運用有效方法並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現實,達到消除煩惱、歡悅充滿自我生活空間,對新、真、善、美具有強烈敏感並孜孜追求。

對自己在時空中的存在給予認可、首肯、欣賞、褒獎,悅納自己由此實現。對他人在時空中的存在給予認可、首肯、欣賞、褒獎,悅納他人由此實現。對眼前的時空及其內涵給予認可、首肯、欣賞、褒獎,悅納現實由此實現。煩惱源出於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現實的不認可、不首肯、不欣賞。倘若能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現實,則歡悅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間,煩惱也就自然煙消雲散。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現為它能最大限度地調整個體的內動力與外動力進行定向作用。倘若學校心理教育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是正確的,那么,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將成為一切教育的基礎。缺乏自我監控,行為衝動的個體是難以立足於社會的。尤其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資訊時代,自我監控與調節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領域裡,有意識地引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識量幾何級數的增長,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新,信息生產周期、陳舊周期的迅速縮短,信息傳播與交換速度的明顯加快,社會的飛速進步,對新一代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形成獨立學習新知識、獲取新信息、把握新進展、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培養靈活應變和創造能力,增強自我意識、自我監控與調節和約束能力,已成為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心理自我是個人逐漸脫離對成人的依賴,並從成人的保護、管制下獨立出來,表現出自我意識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強調自我的價值與理想。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最後階段。這時我們能夠透過自我意識去認識外部世界,而且這樣的自我意識過程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並從成人的保護、管制下獨立出來,表現出自我意識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強調自我的價值與理想。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最後階段。這時我們能夠透過自我意識去認識外部世界,而且這樣的自我意識過程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可逆過程,要提高人的社會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就必須善於認識自己、設計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相協調、相和諧。儘可能去發展每個人的自我監控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每一個人,而且有利於整個社會、整個人類。

雖然人們從事的認知活動千差萬別,但是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卻是各項活動所具有的共同特徵,也是決定各項活動效率的主要因素。由於人們對各種活動進行監控、調節的實質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認知活動中的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與調節水平的培養訓練效果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因為“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知識往往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他們還必須具有使用這些策略同時調節他們認知與努力的動機”。因此,近年來齊默爾曼(B.J.Zimmerman)等人提出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ed)學習理論,整合了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比元認知理論更進了一步。可見,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人們的學習、心理、動機和行為等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人類必將更加精確和深刻地揭示高級認知過程的本質,以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意識的一般特點

青年初期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的發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要求獨立的願望日趨強烈。與少年期不同的是,這時獨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與成人和睦相處基礎上的。

第二,意識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學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兩個部分,他們能夠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調控“現實中的自我”,但有時也出現矛盾。

第三,強烈地關心著自己的個性成長。青年初期的學生十分關心自己在個性方面的優缺點,對別人或自己進行評價時,也特別重視個性方面的特點。

第四,有很強的自尊心。青年初期個體自尊心變得脆弱而敏感。他們最不能忍受被輕視、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讚許和重視。他們會以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爭強好勝,以求獲得讚賞和滿足。如果不能通過正當的途徑滿足這種要求,他們有可能用不符合社會角色的方式去尋求滿足,如尋釁滋事、玩世不恭、打架鬥毆、搞惡作劇等。自尊心長期得不到滿足時會導致低自尊、抑鬱情緒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絕望。

第五,道德意識高度發展。學齡期兒童已經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準則與道德觀念。進入青少年期以後,由於接觸的範圍和自我道德實踐經驗的不斷擴大,他們所掌握的道德準則不僅數量上增加,而且越來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覺式情感減少,倫理道德式情感體驗開始占優勢。道德理想更為現實,道德意識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日益加強。

影響因素

決定和影響個人意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階級社會中個人所屬階級的生活條件、家庭、教育、社會交往以及個人的生活實踐等,是個人意識賴以形成的客觀環境。給予個人意識以深刻影響的還有整個社會意識、其他個人的意識以及個人的成熟程度、知識水平、個性等。在大量錯綜複雜的因素作用下,形成豐富多彩、各具特點的個人意識。

個人意識和社會群體意識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個人意識既滲透著社會群體意識,又具有不同於社會群體意識的特殊的內容。個人意識離不開社會群體意識,社會群體意識也離不開個人意識;個人意識可以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社會群體意識也可以轉化為個人意識。

個人意識隨著個人的生活過程、實踐過程以及社會歷史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社會中的個人意識是不同的,在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上,個人意識也不同。只有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裡,人的個性和個人意識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發展,並與社會群體的意識達到高度和諧的統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