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體

信號體

信號體,是一種媒體報導中出現的文體,主要表現為故弄玄虛,以高參內部訊息的口吻釋放所謂信號,或者將轉載文章貼上權威部門來源的標籤,導致很普通的文章卻在輿論場上被標籤化和站隊化,誤導讀者。

簡介

信號體信號體
信號體是網路2015年新出現的一種文體,主要特點是神秘兮兮故弄玄虛,以智囊高參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分析各種“釋放信號”,故意誤導誘導別人以為他“上面有人”,仿佛昨晚作為座上貴賓剛從中南海行走回來,好像掌握了什麼“內幕訊息”,動不動就分析“信號”。這種信號體,多數是鍵盤上過度闡釋和解讀的產物,騙子騙粉用的,這種文章也被稱為“中南海夢遊”。

表現形式

“信號體”還有另外一種更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轉載時對媒體發表的評論進行過度闡釋,通過貼一些標籤誘導輿論去“想像”文章的背景。

這方面,“澎湃新聞”開了一個很壞的頭,它們在轉載其他媒體的評論時,很多並沒有忠實於原文原意原題,而是添加很多誘人聯想“作者身份”和“文章背景”的標題。比如,某篇評論發在一份報紙上,並不是報社編輯部的約稿,並不代表媒體立場,只是一個普通作者的來稿,對一個時事熱點的普通評論。其實,轉載時只要標明來源就可以了,可有的媒體一般不會忠實地標明來源,而會在標題上強調一下發表這篇評論的媒體的身份,比如“中共中央機關報刊文認為”,“中紀委機關報刊文認為”、“軍報刊文痛批”、“全國政協機關報刊文報導”、“中央黨校機關報刊文稱”等等。

這樣的標籤貌似沒有錯,因為這些媒體確實有這樣的屬性——但具體到一篇文章上,貼上這樣的標籤,就是故弄玄虛的炒作了。貼上這樣的標籤之後,很多人都不去就事論事地看評論觀點,而是分析評論背後的單位立場,然後聯想出各種陰謀論。

媒體內行人應該都知道,並不是每篇刊發在媒體上的評論都代表單位立場,一般署名為“社論”、“特約評論員”、“本報評論員”、“本台評論”的評論才代表媒體立場,而普通評論,尤其是發表在“來論”或其他普通評論版上的文章,一般只代表作者立場。媒體只是提供一種平台,只要評論符合法律,言之成理自圓其說,編輯就可以選用刊發。

把未署“本報評論員”之類職務身份的普通來論,貼上“某某機關報刊文認為”的標籤,是用“立場”覆蓋了“觀點”,或者說,是把評論觀點上升到“媒體立場”層面,完全誤導了公眾。故弄玄虛地貼這樣的標籤,想讓簡單的轉載“增值”,卻給媒體的評論編輯帶來了很多困擾,本來很普通的文章卻在輿論場上被標籤化和站隊化。本想提起對某個話題的討論,卻被誤導以為“釋放什麼信號”。

不良影響

以前外媒報導中國新聞時常採取這種故弄玄虛的手法,其實只是簡單地轉引中國媒體的報導,但添加一個顯示媒體屬性的身份標籤後,就好像“解讀”出什麼深層次的信息,顯得“很不一般”了。現在我們一些國內媒體,也在學外媒這種故弄玄虛的手法,把評論觀點立場化,作者身份標籤化,平常聲音複雜化,帶來輿論場的混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