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通源

俞通源元代江淮行省,安豐路安豐縣(今安徽壽縣安豐鎮)人,字佰川,武藝超群從徐達出塞,撫甘肅,皆有功,曾鎮守雲南,征廣南諸蠻,俘斬數萬。

基本信息

俞通源(?-1389年),字百川,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軍事將領,俞通海弟。南安侯。
其早年跟從徐達進攻中原,後與副將軍馮勝會師太原,後渡黃河,攻破鹿台鳳翔鞏昌涇州,並守衛開城。後張良臣叛變,其與傅友德等人一同圍城。後與大軍攻破慶陽定西興元等。洪武三年封南安侯。後跟隨廖永忠進攻四川、跟隨徐達出戰漠北、平定甘肅。後進攻雲南,平定廣西叛亂。洪武二十二年返鄉,未行先死[

俞通源生平

俞通源,字佰川,元代濠(今安徽鳳陽)人,河間郡公俞廷玉次子。後至元四年(1338年),家人避禍徙巢。少時水性過人,武藝超群。民間傳說其在作戰中,能在水面踏波而行。吳元年,從平蘇州有功,嗣兄通海官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統父兄舊部守廬州。後從大將軍徐達征中原,偕副將軍馮勝等會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台,取鳳翔、鞏昌、涇州,守開城。會張良臣據慶陽再叛,大將軍命諸將分兵蹙之。通源自臨洮疾趨至涇,略其西,顧時略其北,傅友德略其東,陳德略其南。大將軍逼城下,良臣援絕糧盡,敗死。遂克慶陽。征定西,克興元,皆先登。洪武三年封南安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襲鐵券,其文曰:“朕觀歷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為佐運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見。朕起自淮右,駐兵和陽,爾兄通海以所部師來附,東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採石,定金陵。繼而兩平敵國,勳績著焉。何大功將集,遽然先逝?朕憫其勞,追封為豫國公。爾通源實其親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鎮於江淮。從征中原,多效勞力。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子孫世世承襲。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余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勤勞以立事,恭儉以保祿位,尚其日慎一日,則富貴永延於世矣。” 洪武四年,從廖永忠伐蜀,又從徐達出塞,撫甘肅,皆有功。徙江南豪民十四萬填中都鳳陽。又命守雲南,征廣南諸蠻,俘斬數萬。二十一年八月,以虢國夫人(俞通海正妻于氏)卒而詔返京師。二十二年春,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於巢。未行,二月二十七日以病薨於金陵家中,歲四十有四,賜葬江寧縣聚寶山之原。妻吳氏封侯夫人,子一女三,男曰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參考文獻

明史》(卷133):“通源,字百川。從大將軍征中原,偕副將軍馮勝等會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台,取鳳翔、鞏昌、涇州,守開城。會張良臣據慶陽再叛,大將軍命諸將分兵蹙之。通源自臨洮疾趨至涇,略其西,顧時略其北,傅友德略其東,陳德略其南。大將軍逼城下,良臣援絕糧盡,敗死。遂克慶陽。征定西,克興元,皆先登。洪武三年封南安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從廖永忠伐蜀,又從徐達出塞,撫甘肅,有功。徙江南豪民十四萬田鳳陽。又攻雲南,征廣南蠻,俘斬數萬。二十二年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於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俞通源是一個關於明朝人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