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明[茶樹栽培育種專家]

俞永明[茶樹栽培育種專家]
俞永明[茶樹栽培育種專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俞永明,茶學家、茶樹栽培育種專家。長期從事茶樹栽培與育種研究和管理工作。在豐產栽培和種質資源研究中,建立茶資源綜合評價體系,篩選出一大批適制紅、綠茶和烏龍茶的優質資源。主持全國茶樹品種審定,組織首次全國茶樹品種區域試驗。參與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對研究所和學會發展作出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俞永明[茶樹栽培育種專家] 俞永明[茶樹栽培育種專家]

1935年1月21日 出生於浙江省蕭山縣(今蕭山市)河上鎮黃通嶺村。

1951年8月 畢業於省立紹興中學。

1954年7月 畢業於杭州農業技術學校。

1956年7月 畢業於浙江農學院茶葉專業。

1956-1957年 分配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由院派往浙江農學院進修。

1958-1960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栽培研究室技術員。

1960-1961年 由所派東北農學院外語班學習俄語。

1962-1979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技術員、辦公室負責人。

1978-1993年 中國農學會理事。

1978年至今 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二、六屆副秘書長,三、四、五屆秘書長。

1979-1983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研處長,助理研究員等。

生平簡介

俞永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浙江省蕭山縣(今蕭山市)河上鎮黃通嶺村一戶貧寒農民家庭。父親是一位忠厚老實的農民,深感種田人少文化,決心以苦力供其讀書。俞永明中學畢業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蘇聯集體農莊的成就深深地吸引了他。1951年,他考入杭州農業技術學校茶科班學習。1953年畢業實習時,俞永明在張志澄教授的帶領下,到江蘇宜興紅茶區參加改制綠茶工作。1954年農校畢業時,俞永明由學校選送考入浙江農學院茶葉專業(現浙江大學茶學系前身)學習。蔣芸生、莊晚芳、張堂恆等都是他崇敬的老師。莊晚芳教授親自帶領他和同學們去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茶區生產實習,指導他們參加學生科研小組活動。1956年浙江農學院畢業以後,俞永明被分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當時,正逢準備籌建全國性的茶葉研究所之時,他被指派到浙江農學院拜莊晚芳教授為師在校進修。1957年下半年,俞永明邊在浙江農學院進修聽課邊參加建所籌備工作。在完成研究工作的同時,俞永明還在1983~1994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國茶葉學會二、三、四、五、六屆理事會的副秘書長、秘書長和農業部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茶葉專業委員會(1983~1996)委員、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理事(1978~1993)、《中國茶葉》主編(1988~1998)、《茶葉科學》副主編(1984~1997)、《茶葉新聞》主編(1994~1999)、中華茶人榮譽理事等職。先後獲得部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項。經國務院批准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1 俞永明.茶樹豐產綜合因子的初步分析.園藝學報,1962(2):89~98

2 俞永明等.我國各地幾年來茶葉主要高產經驗的分析.園藝學報,1962 (3):155~158

3 俞永明等.論茶園深耕.浙江農業科學,1964(10):35~40

4 俞永明.茶樹氮素營養與氫肥施用.浙江農業科學,1964(3):137~141

5 俞永明.茶樹磷肥吸收運轉規律研究.茶葉科學,1964(1):28~32

6 俞永明等.改革中茶葉科研面臨新任務.中國茶葉,1986(1):32~39

7 俞永明等.低丘紅壤茶園的磷素營養及轉化.茶葉科學,1989(1):23~34

8 俞永明等.茶園土壤農化研究進展.中國茶葉,1989(6):22~23

9 俞永明等.茶樹優質資源的系統鑑定與綜合評價.茶葉科學,1992(2):95~125

10 俞永明主編.茶樹高產優質栽培新技術.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等。

主要貢獻

1962年,我國茶葉產量倒退,國內市場供應緊張,少數民族飲用的邊茶貨源奇缺,儘管當時生產和貿易部門把各地輕修剪台刈的枝葉也用於加工邊茶,但藏銷磚茶仍未緩解。境外的擴張主義者則乘機將印度茶滲入西藏,引起中央高度重視。為了解決好西藏茶葉供應問題,中央決定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外貿部等派專家赴藏調研。俞永明奉命參加專家組考察西藏種茶問題。茶是亞熱帶植物,我國茶葉產區都分布在南方,沒有跨越二郎山的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西藏沒有系統的地質和水文資料,出發前考察組僅僅有一份中國科學院西藏綜合考察隊的報告。俞永明和考察組成員自1964年6月進藏,歷時3個多月,依靠簡單的設備和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考察報告,得出結論:西藏可以種茶,雅魯藏布江下游是最適宜發展茶樹種植的地區。根據這一結論,在自治區各級政府多年的努力和重視下,西藏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茶區,至20世紀90年代末察隅、易貢等地種植茶樹數千畝,不但有茶葉供應當地市場,而且成為我國茶葉品質最好的地區之一。

技術成就

自20世紀80年代起,俞永明的課題組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採取以農藝形態為基礎,生化成分為依據,制茶品質為中心,輔之以抗性表現的研究路線,採取大協作,多學科交叉重複鑑定的形式,套用先進測試設備,對每份被鑑定資源材料分別從農藝、化學、細胞學、孢粉學、酶學及抗性等多學科交叉重複地進行了化學成分和外部形態表現的綜合考察評價。並組織了雲南、四川、西廣、福建四個研究所的資源科技人員,分工協作共同進行研究。20世紀80年代後期,世界茶葉市場低咖啡因茶緊俏,茶商紛紛用加工方法開發低咖啡因茶。俞永明和課題組同志分析後認為,從茶樹資源角度開發低咖啡因茶要比從改進加工方法獲得低咖啡因茶優越得多。中國是茶資源大國,從野生苦茶資源中,一定可以找到低咖啡因茶種。1992年,他雖已近六旬,但仍和課題組的同志一道,深入粵北少數民族地區調查,終於在乳源縣海拔15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真正的苦茶。經採樣化驗分析,咖啡因的含量低於正常茶樹的5~10倍,為低咖啡因茶的開發提供了新種源。俞永明主持的茶資源課題組,經10餘年的努力,從幾萬個測定數據中,篩選和發掘出60餘份優質和特異資源材料。這些資源材料是幾代育種家夢寐以求的,如低於2%咖啡鹼和高於50%茶多酚含量的稀有種質。“茶資源的系統研究與綜合評價”在1993 年榮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