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養心道養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養心道養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養心道養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作者是宋天天,新世界出版社。共分八篇,分別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無為之心出世,以有為之心入世;以禪心出世,以分別心入世;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過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調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調做事。

內容簡介

宗教是一種力量,用以清潔我們的內部。任何宗教都以修心為目的,雖然法門不同,都是值得肯定。希望對大家在做人處世方面有所啟迪,有所增益。在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生活中活得輕鬆自在一些。

佛與道的智慧博大精深,在這兩大精神里有大量的辨證思辨內容,這種思維哲學。思辨哲學,幫助我們能夠相對地理解人生,能夠讓我們從精神的屬性方面去理解人生,讓我們浮躁的心得到寧靜,悟出人生真諦!在面臨重大抉擇之際,在迷悟之間,打開《佛養心道養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或許你會突然頓晤??喔!原來是這樣!

時世變遷無常,一切善惡都是由心所造。人可以由善良轉變成殘酷,當然也可以由嚴酷轉化為慈悲。只要我們能覺悟到這一點,痛改前非或迷途知返,喚醒我們本有的仁慈,還給蒼生一個祥和寧靜的家園,那美好的世界不就回到我們的身邊了嗎?

人生在世,挫折是難免的。在困難面前,人的潛力是巨大的,如果能堅強、樂觀的面對人生,就能經受住考驗;如果再有一顆博愛的心、寬廣的胸懷,那么奇蹟就會發生。寧靜的世界在無聲地告訴人們洗滌自我、淨化自我的道理。浮躁的人們不要忘記靜靜地修煉自已。

目錄

第一篇 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戒驕戒躁才能精進,虛懷若谷方能成器

遵循無常,順無常而為之

不要執著於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

信仰之道貴在虔誠

從另一面去看問題,也許會很簡單

能夠忍受苦難,才能修成正果

命運是可以修煉的

世間有四事不能夠長久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生活應像彈琴一樣,應張弛有度

第二篇 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

心中有佛即是佛

處處皆為法身,佛性無時、無處不在

畫餅不能充飢,悟道全靠自己

蓮花出於污泥,金玉藏於土石

心似明鏡亦有痕

心不正則心虛,心虛則惡行必露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富而不知足,是亦為貧苦

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

走什麼樣的路,自己來選擇

關愛別人就是在關愛自己

很多事情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

愛沒有重量,愛更不是負擔

愛心體現在一點一滴中

父母養育之恩,重過於須彌山

母愛之心大過禪定之心

第三篇 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

找自己最重要

行善者得善果,作惡者得惡報

慈悲之心是最大的神通

善良是生命的黃金

得善果必有善因

心懷害人之念,必將自食惡果

慈悲的眼淚,能夠息下恨的邪念

不分清真假是非,麻煩會接踵而至

心魔是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

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原諒了別人等於是安慰了自己

要治好一個瘋子,需要一個比他更瘋的人

珍貴的藏經不是印在紙上,而是印在心上

第四篇 以無為之心出世,以有為之心入世

摒棄貪戀之心,才能修行得道

成也好,淡也好,覺得心安就是好

心靜則無處不是寧靜

淡泊名利,寬厚仁愛,是為智者

色不迷人人自迷,悟相本空空色相

只有常常自省,才不會被虛幻的色相所迷

祛除心中的獨占之火、火、嫉妒之火、猜疑之火

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殺雞取卵不如細水長流

欺騙別人是在坑害自己

不要忌諱自己的缺點,不要怕別人的議論

經歷一些苦難才能大徹大悟

沒有從天而降的幸福,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收穫

第五篇 以禪心出世,以分別心入世

講禪話,聽禪音,做禪事,用禪心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天地之間,皆為禪院

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

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禪,就是一種心境

有是禪,無也是禪

真正的禪者要敢於肯定自己

禪是幸福安樂的泉源,是非留給別人去說

在生活中學會使用禪法

得遇機緣方能悟道

若能忘卻生死,定能修成正果

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方能超越生死苦海

一諾千金壓在身,縱使死神也退卻

第六篇 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人生無常,隨緣即是人生

經常為自己的心靈沐浴和洗滌

內心清淨了,才能洞察世事

虔誠和誓願本身就是靈山和佛陀

害人之心不可有,行善之念應長存

逢佛殺佛,遇魔殺魔

不論走出有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三層

歲月蹉跎,百年如一夢

時間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有些真相不可說

把貧窮布施出去,就可以收穫財富

對於金錢應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一人之富不為富,眾人之富方為富

第七篇 以出世之心境,過入世之生活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

形式並不重要,關鍵在於自己的心境

以平常心來生活,以菩提心來契佛

人生苦短,所以應珍惜現在

生活中多一分禪心,就會少一分煩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凡事不過一念問

用心去做事,就會忽略周圍的環境

改掉一些小毛病,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惡語傷人亦傷己

幸福之道來自於內心世界獲得的和諧喜樂

遠離貪婪的欲望,即是幸福和快樂

幸福就是現在

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第八篇 以出世之心低調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調做事

以平常心待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之士身自安

當行腳之時行腳,當隱居之時隱居

忍受雕鑿才能成器

每支蠟燭的光融合起來,才能滿堂生輝

動動腦子能更順利地解決問題

不去做讓明日後悔之事

做事應該三思而後行

做事應分清輕重緩急

明智的選擇勝於盲目的執著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沒有煩惱

懂得變通方為智者

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放鬆緊張的心情,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前言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活得忙忙碌碌,也活得很迷茫,為何?很多人活得很累,身心疲憊,為何?因為不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出世講的是脫離塵世的境界,入世指的是進入塵世做人傲事。一般認為,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其實不然,佛家不但講出世,也講入世。佛要吃飯睡覺即入世,佛要與人交往即入世,佛要度人即入世。佛說,佛法世法,本無二致。在佛家看來,出世與入世是統一的,不出世則無法入世,不入世也就沒有出世。

我們知道,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尤其是關於出世與入世的智慧。佛說,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慾、得失、利害、成敗、對錯等作為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往往會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地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就會事半功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