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上福

何上福

至今,他每年資助道縣一中16名貧困生,每人每年2000元,累計181人次36萬元。 從2005年下學期至今,資助道縣二中10名特困生,每人每年2000元,總計捐助60多人次7萬多元。 從2005年下學期至今,每年資助道縣五中16名特困生,每人每年1000元。

個人基本介紹

何上福,男,1964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道縣營江鄉一個貧困農家,現為廣東省東莞市世華膠管有限公司經理。何上福從1997年開始捐資助教,12年來僅扶助家鄉貧困學生求學一項,個人資助即達100餘萬元,累計資助近500名貧困學生繼續學業。2000年,他又與老鄉周劍興共同出資設立了教育獎勵基金,對考上大學的道縣文理科狀元及任課教師予以重獎;對考上清華、北大等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另外再重獎1萬元。2002年,他捐資30萬為家鄉修路,被永州市政府授予捐資修路功臣榮譽稱號。2008年,獲湖南省紅十字會十大“愛心個人”榮譽稱號。他的善舉在瀟水河畔廣為傳誦。

何上福何上福

寒門學子圖自強

何上福出生在道縣營江鄉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從小非常喜歡學習,但由於家境貧困,晚上看書連煤油燈也得省著用。有一次何上福因看書讓一隻鵝被糧袋壓死,挨了父親一記耳光。14歲時,父親病逝,家裡重擔落在他身上,被迫綴學回了家。他一邊辛勤勞作,一邊刻苦自學,考上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植物與遺傳專業。因家庭貧困,母親卻無錢供他讀大學。最後,通過在台灣的舅舅資助和勤工儉學,才讓他讀完大學。 回想青年求學的艱苦歲月,何上福動情地說:“我這一輩子有兩個人是永世不能忘的,一個是胡麟興老師,自我高中畢業後一如既往地幫助我。有一次我兒子生病,妻子到處借不到錢,胡老師拿了60元錢才把我孩子的病治好。另一個是我的妻子,我讀北大時家裡窮,妻子李定妙懷著身孕上山砍柴、砍竹子賣,賺點小錢貼補家用。她在家還要種田,照顧我母親和女兒,肩負全家的重任。”“因為自己受過窮吃過苦,所以想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

白手起家辦企業

1993年4月17日,何上福北大畢業後來到廣州發展。他先後在深圳華龍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布吉塑膠製品廠和東莞厚街工作。1996年12月,何上福用自己做業務員賺來的1.5萬元,在東莞望牛墩鎮工業區斗膽租下200平方米的廠房,向朋友借來一台半機械化生產設備,賒來原材料,招聘了5個工人創辦了世華塑膠膠管廠。本著“企業以人為本,產品以質量取勝,生意以誠信為本,做人以心換心。”的經營信條,通過一年的努力,何上福在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信譽。他的工廠由原來的6個人發展到30人,廠房增至3000平方米,生產設備換成自購的13台自動化生產線,年產值1000萬元。他生產的PVC套管、熱縮管、PU、PEA橡膠管等新產品,榮獲國家質量檢測達標產品,獲得美國、加拿大等國質量認證。並打入了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際市場。1997年5月,美國波音公司主動與他簽訂了長期購貨契約。

寸草欲報三春暉

“如果將來我能賺到錢,我一定資助那些因貧困而面臨失學的孩子,讓他們好好讀書,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為了實現自己上大學時立下的這句誓言.從1997年開始,事業剛剛起步的他,就開始謀劃捐資助教家鄉寒門學子的計畫,並付諸行動。至今,他每年資助道縣一中16名貧困生,每人每年2000元,累計181人次36萬元。從2005年下學期至今,資助道縣二中10名特困生,每人每年2000元,總計捐助60多人次7萬多元。從2005年下學期至今,每年資助道縣五中16名特困生,每人每年1000元。2008年,他就捐資9.6萬元,幫助道縣一中、二中、五中,白馬渡中學、清塘中學、萬家莊中學等學校76名品學兼優的特困生重返校園。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何上褔在企業面臨更多的困難和風險的情況下一如既往的捐資6萬餘元,讓道縣一中、二中、五中,白馬渡中學、清塘中學、敦頤學校等50餘名特困生不至於失學。何上福說:“企業再困難,也不能影響受資助的學生的學業。” 道縣一中高190班鄧景正同學含著熱淚說:“我父親去世,母親已年過60歲,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在我最需要好心人幫助的時候,何上福先生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學期資助我1000元。去年,我期中考試成績從班上第2名下降到第15名,我內心十分愧疚。他獲悉後在百忙中連夜趕回來,找我談心,鼓勵我讀好書,給我講他讀書的艱辛,告訴我不管成長環境有多苦,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人生的成功,並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何先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我一定不會辜負他的愛心和期望,將來一定回報社會!”。

好心行善影響身邊人

何上福不僅自己全力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他還積極組織動員朋友獻愛心。受何上福長期無償捐助的影響,2000年,與老鄉周劍興共同出資設立了教育獎勵基金,對考上大學的道縣文理科狀元及任課教師予以重獎;對考上清華、北大等全國重點大學的,另外再重獎1萬元。後因周劍興企業破產,教育獎勵基金由何上福一人承擔。他還資助周劍興19萬元,使周劍興的企業起死回生。廣東番禺的張漢威先生在他的影響下,每年捐助2萬元資助道縣10名特困生,廣東易應新先生也在道縣資助了30名特困生。為幫助家鄉學校建教學樓,何上福還多方奔走,從“中央黨校62級同學基金會”中爭取資金60萬元。 何上福將賺來的錢無私捐助給家鄉修路架橋、扶貧幫困、助學助教,而他和家人卻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兩個孩子一直放在老家道縣讀書。如今,其孩子已經成為他捐資助學的聯絡員,他孩子就讀學校的十餘名同學就是通過兩個孩子推薦給他資助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面對社會,何上福先生一直保持著一顆樸實無華的赤子之心。他記不清具體捐助了多少錢,資助了多少名特困生重返校園,甚至他連每年資助3萬多元保障湖南醫大的李玉英,中南理工大學的羅京華、周美花等完成學業的3名大學生的名字都不記得。他說:“我不圖任何回報,只希望孩子們好好讀書,將來回報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