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基本信息

原文

蘇軾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該文與《答謝中書書》編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7課《短文兩篇》。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7課。)

解釋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從門照入,於是高興地起床外出。(我)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地面好象積水一樣澄澈,水裡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情雅致的人罷了。

關鍵點

出處:《記承天寺夜遊》
背景: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淨,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閒”。入“夜”即“解衣欲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閒”。“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閒人”。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惟其“閒”,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解釋: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人罷了!
劃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問: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字有什麼作用?
答:“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裡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致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慰罷了。
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是。閒人,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於光景的人。
耳:句尾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原句:何月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原句解釋: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人罷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