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該艦採用首次採用寬船體設計,裝有宙斯盾系統.它的標準排水量6500噸,滿載排水量8300噸,航速30節以上,續航力5000海里/20節.艦上配有2座MK141四聯裝魚叉飛彈發射架,2座MK41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可發射戰斧飛彈,標準III防空飛彈和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帶彈90枚,直升機有起降平台,無機庫.艦炮為1座MK45單127毫米/54身倍炮;2座MK16 20毫米炮,反潛武器為2座MK32 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雛形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研製的宙斯盾水面戰鬥系統的基礎上研製一款五千噸級驅逐艦,旨在作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補充並替換1960~64年完成23艘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成為未來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新骨幹,這一計畫被稱為DD-X;不過由於當時的卡特政府認為美國海軍的主要戰略任務是防禦來自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艇,對帶有攻勢思想且價格昂貴的航母與兩棲攻擊艦,卡特政府持排斥態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內拒絕購買新航母,這也連帶使航母護航艦隊的規模受到影響,DD-X計畫發展緩慢。

計畫重啟

80年代後,形勢的變化使得美國海軍可以建造更大的水面艦艇。1981年裡根政府上台,美國開始擴大海軍建設投入,積極推行“海上計畫2000”攻勢理論(即前進戰略),加上國會對海軍以“經費導向”發展的佩里級護衛艦非常不滿,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更明確表示不支持經濟性重於性能的造艦設計。以上諸多有利因素,都使得DDGX能擁有更合理充裕的設計條件。1981年2月,新任海軍部長萊曼(JohnLehman),制訂了著名的“600艘艦艇”大海軍計畫,這一計畫下美國海軍防空艦艇的缺口業已顯現,如果美國海軍不能在8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新一代飛彈驅逐艦,則之後隨著現役老艦退役,艦隊護航兵力將出現空白期,DD-X計畫開始全速發展。

概要確定

新驅逐艦的設計由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負責,1982年2月,設計概要確定:新驅逐艦排水量為8500噸,水線長度142m,水線寬18.89m,持續航速29.6節,最大航速30.7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4900海里,進一步降低航速時可獲得5350海里的續航力;戰鬥系統、航速/續航力、生存性、居住性與未來發展裕度都被提高為優先需求。這個方案經過水麵戰副作戰部長、海軍軍備司令與NAVSEA司令審核後,上呈給海軍作戰部長海沃德;最後海沃德於1982年3月26日正式批准此方案,同時將DDGX更名為DDG-51,代表此計畫的概念已經確立。

契約設計

1983預算年度里,DDG-51的初步設計終告完成。由於將排水量限制在8000噸以內根本不切實際,因此在1983年5月進入契約設計階段時,將DDG-51排水量基準放寬到8370噸;直到1984年契約設計階段將近完成時,萊曼還是讓英格爾斯廠提出一個採用斯普魯恩斯級艦體的備案。[7-8]1984年,美國海軍在1985年度預算中列入首艘DDG-51的細節設計與建造經費,總計11.2億美元,並計畫在1987~1992年陸續訂購後續28艘。1985年,DDG-51正式進入細節設計階段。

契約建造

共有巴斯鋼鐵、英格爾斯和托德太平洋等三家船廠競標DDG-51首艦的建造契約。1985年4月2日,美國海軍與BIW廠建造首艦DDG-51的建造契約,原訂於1986年7月開工,1989年10月服役。但由於BIW廠發生勞資糾紛與罷工事件,首艦直到1988年12月才安放龍骨,1989年9月16日下水,由前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伯克的夫人命名為阿利·伯克號(USSArleighBurkeDDG-51),並在1991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從此揭開這種二戰後美國建造數量最多、構成當今美國海軍水面艦隊核心的新型驅逐艦服役經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