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

【成語】伯俞泣杖 【注音】bó yú qì zhàng 【釋義】指孝順父母。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孝順父母 【結構】主謂式 【年代】古代 【同韻詞】倚閭之望、尊無二上、迎頭趕上、輕偎低傍、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各種各樣、女生外向、橫行直撞、龍神馬壯、十拷九棒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成語】伯俞泣杖

【注音】bó yú qì zhàng

【釋義】指孝順父母。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孝順父母

【結構】主謂式

【年代】古代

【同韻詞】倚閭之望、尊無二上、迎頭趕上、輕偎低傍、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各種各樣、女生外向、橫行直撞、龍神馬壯、十拷九棒

成語出處

伯瑜有過,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嘗見泣,今泣何也?’對曰:‘他日俞得罪,笞嘗痛,今母之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漢·劉向《說苑·建本》

成語故事

【文言文】

漢韓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嚴。每有小過。輒杖之。伯俞跪受無怨。一日、復杖。伯俞大泣。母訝問曰。往者杖汝。常悅受之。未嘗或泣。今日杖汝。何獨泣乎。伯俞曰。往者兒得罪。笞嘗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來日無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強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況駒隙之景頻催。風燭之膏易殞。天倫聚樂。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韓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傷心語。不堪讀也。

【翻譯】

1 直譯

漢代韓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順,母親教育他,一向很嚴格。每次有小的過錯,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著受杖沒有什麼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親驚訝的問他:“往日用杖打你,總是心悅誠服的接受,沒有有時哭泣的現象,今天用杖打你,為什麼獨獨的哭泣?”伯俞說:“以往兒子犯了過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親很康健,今天母親打的力量,不能讓我疼痛,知道母親體力已經衰退了,擔心以後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悲傷哭泣啊!”

李文耕說:做兒子的,是父母所養育並使他漸漸強壯;父母的精力,是兒子拖累並使他們逐漸柔弱。況且光陰如白駒過隙的景象,頻頻催人易老;年邁父母如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父母兒子聚合在一起共享倫之樂的,有能夠到一百多年以外的嗎?韓公(韓伯俞)的母親用力打兒子,不能讓兒子疼痛,真正是傷心的話語,讓人不忍心讀下去。

2 意譯

韓伯俞,漢代梁州人。生性孝順,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親歡心。只是母親對他十分嚴厲,儘管對他非常疼愛,但是偶爾也會因他做錯事而發火,用手杖打他。每當這時,他就會低頭躬身地等著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親打完了,氣也漸漸消了,他才和顏悅色地低聲向母親謝罪,母親也就轉怒為喜了。

到了後來,母親又因故生氣,舉枝打他,但是由於年高體弱,打在身上一點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來,母親感到十分奇怪,問他:“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言聲,也未曾哭泣。現在怎么這樣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嗎?”伯愈忙說:“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時,雖然感到很疼,但是因為知道您身體康健,我心中慶幸以後母親疼愛我的日子還很長,可以常承歡膝下。今天母親打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足見母親已筋力衰邁,所以心裡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韓母聽了將手杖扔在地上,長嘆一聲,無話可說。

成語示例

你孝順似那王祥臥冰,你恰似伯俞泣杖。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三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