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休室治史文稿補編

休休室治史文稿補編

版次:1 印次:1 十九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

作 者:傅衣凌 著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8-5-1
版 次:1
頁 數:397
字 數:340000
印刷時間:2008-5-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01055818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入的論著,是已出版單行本之外的傅衣凌先生其他文章。這些文章最早發表的時間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最遲的是1988年,時間跨度五十餘年。其中大部分是關於中國經濟史和社會史的文章,間有少量關於中國史理論方法論介紹以及史料輯述與序言書評等的文章。由於傅衣凌先生生前曾多次使用過“休休室讀史札記”的名稱,自己一度也以“休休生”為別號。故此次整理出版,即以“休休室治史文稿補編”作為書名。編排體例基本上以原文發表的時間先後為序。

作者簡介

傅衣凌(1911-1988)中國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經濟史主要奠基者之一。原名傅家麟,筆名休休生。福建福州人。1911年5月29日(宣統三年五月初二)生,193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1933年發表《秦漢之毫族》等論文,開始步入史壇。1935年赴日本政法大學研究院攻讀社會學,博覽中國古籍,兼收並畜經濟學、社會學知識。1937年夏回國。抗戰爆發後,積極投身救亡運動。1941-1945年,先後應聘到邵武協和大學、閩清福建學院、南平省立師專等校任副教授、教授。他致力於中國經濟史,特別是農村經濟史的研究,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經濟,從經濟史的角度剖析社會。他以初步學習亞西亞生產方式理論的體會,吸收傳統史學和日本史學、西方社會學、經濟學、民族學的長處,注重民間紀錄的蒐集,進行社會調查,先後編著出版了《福建省農村社會經濟參考資料彙編》(1942)、《福建佃農經濟史叢考》(1944)兩書。後者是中國經濟史學開拓時期的力作之一,很虧被介紹到日本,成為戰後日本史學界重建中國史學方法論的來源之一;而後又傳播到美國,成為美國五、六十年代新漢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1946年1月,傅衣凌在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連續發表了徽州商人、洞庭湖商人、陝西商人、福建海商等系列論文。1947年寫成《清代中葉川陝湖三省地區的手工業生產形態》一文,首次指出手工業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在從事學術研究之餘,他還參加愛國民主運動,於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目錄

一 秦漢的豪族
二 論中國的生產方式與農民
三 遼代奧姑考——母系社會遺蹟之追尋
四 遼代的奴隸考
五 晉代的土地問題與奴隸制度
六 從“殺”老到敬老——社會史話之一
七 關於服飾的起源及其變遷——社會史話之二
八 食的進化——社會史話之三
九 社會史講話
十 太平天國時代回亂領導人物出身考——太平天國時代社會變亂史研究之三
十一 記清末東北的木匪
十二 休休室讀史札記
十三 關於明末清國中國農村社會關係的新估計
十四 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幾個問題
十五 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地區農民的抗租
十六 隋唐五代中國西部地區耕畜關係文書掇拾——休休室讀史札記
十七 談史學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和學術素養
十八 商品經濟對明代封建階級結構的衝擊及其夭折——讀惠安《駱氏族譜》兼論奴變性質
十九 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
二十 清末福州郊區人口的職業變化
二十一 閩俗異聞錄
二十二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
二十三 重印《惠安政書》及《崇武所城志》序
二十四 重印《閩都別記》序
二十五 敬悼鄭天挺先生
二十六 喜讀葉顯恩新著《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