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

又稱伏天。三伏的總稱。古代也專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為,伏天之時,陰氣迫於陽氣而藏伏,故名之。一般說“伏日”是指入初伏的那一天。唐時,長安人伏日多於風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罷,富家子或植畫柱,搭涼棚,召客聚坐,作納涼盛會。”清顧良《清嘉錄·六月·三伏天》:“舊傳有夏九九,今已不傳。街坊叫賣涼粉、鮮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則有蕉扇、薴巾、麻布、蒲鞋、草蓆、竹蓆、竹夫人、藤枕之類,沿門擔供不絕。

基本內容

三伏的總稱,又稱伏天。古代也專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為,伏天之時,陰氣迫於陽氣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時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為設伏日之始。夏日炎熱,尤以三伏為盛,故人於伏日有避暑之舉。漢魏時,伏日有酒食之會。漢和帝曾令伏日盡日閉門,不乾他事。唐時,長安人伏日多於風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罷,富家子或植畫柱,搭涼棚,召客聚坐,作納涼盛會。此外,自三國魏時,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湯餅之俗,謂食之可避除疾患。《藝文類聚,歲時.伏》引《歷忌釋》:“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又引晉程曉詩:“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宋吳自牧《夢粱錄·六月》:“六月季夏,正當三伏炎暑之時,內殿朝參之際,命翰林司供給冰雪......以解暑氣。”清顧良《清嘉錄·六月·三伏天》:“舊傳有夏九九,今已不傳。但從夏至日起,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天。好施者,於門首普送藥餌,廣結花緣。街坊叫賣涼粉、鮮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則有蕉扇、薴巾、麻布、蒲鞋、草蓆、竹蓆、竹夫人、藤枕之類,沿門擔供不絕。......茶坊以金銀花、菊花點湯,謂之雙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