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哥羅德

伊萬哥羅德

伊萬哥羅德掠影是古老的伊萬哥羅德堡壘座落納爾瓦河右岸俄羅斯與愛沙尼亞的邊境處,與愛沙尼亞的城市納爾瓦隔河相望。伊萬哥羅德是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的一個主要的邊境城鎮,位於聖彼得堡市以西160公里,伊萬哥羅德鎮人口約1.5萬,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至俄羅斯聖彼得堡市的鐵路在該城設站。

基本信息

簡介

伊萬哥羅德伊萬哥羅德

伊萬哥羅德(俄語:Ивангород;愛沙尼亞語:Jaanilinn)是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的一個城鎮,位於聖彼得堡以西159千米,座落納爾瓦河右岸俄羅斯與愛沙尼亞的邊境處,與愛沙尼亞城市納爾瓦隔河相望。伊萬哥羅德2002年人口11,206人,以伊萬哥羅德堡壘聞名。伊萬哥羅德是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的一個主要的邊境城鎮,位於聖彼得堡市以西160公里,伊萬哥羅德鎮人口約1.5萬,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至俄羅斯聖彼得堡市的鐵路在該城設站。

伊萬哥羅德堡壘在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統治期間建成,堡壘以他的名字命名。它分別在1581年至1590年及1612年至1704年兩段時期被瑞典人控制。從1649年到1945年,它屬於納爾瓦的一部分。俄羅斯帝國滅亡後,新獨立的愛沙尼亞共和國在1919年1月獲得對納爾瓦全市的控制權,包括伊萬哥羅德,隨後在1920年簽訂的《塔爾圖條約》獲蘇俄承認。1944年二戰期間,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當局於1945年1月把伊萬哥羅德在行政上從納爾瓦分拆出,劃歸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管轄,伊萬哥羅德在1954年獲得城鎮的地位。愛沙尼亞在1991年獨立後,俄羅斯認為《塔爾圖條約》中定明的邊界已被蘇聯重新劃分的政區邊界所取代,於是伊萬哥羅德繼續作為俄羅斯的一部分。因為俄愛兩國關係緊張,新的邊界協定仍未實施。

歷史回顧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俄軍和德奧聯軍於1914年9—11月在維斯瓦河中游華沙—伊萬哥羅德地區進行的戰役。
1914年9月加利西亞戰役結束後,俄軍統帥部調整部署,將西北方面軍第2集團軍和西南方面軍第4、第5、第9集團軍(共42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52萬人、2400餘門火炮,由西南方面軍司令N.I.伊萬諾夫統一指揮),部署在華沙至桑多梅日一線,企圖攻占德國工業區西里西亞,以支援西線協約國軍隊作戰。德軍統帥部計畫以新編第9集團軍和奧匈第1集團軍(共24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31萬人、1600門火炮),對俄軍西南方面軍北翼和後方迂迴突擊,阻止俄軍進攻並支援奧軍。9月28日,P.v0n興登堡將軍指揮德軍第9集團軍從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地域向維斯瓦河挺進,10月8日將俄軍警戒部隊擊退至該河右岸,但未能強渡維斯瓦河。9日,德軍在凱爾采和拉多姆地域組建馬肯森軍隊集群(轄第17、第20軍和1個混成軍),並由南向北進攻華沙;第9集團軍的其餘部隊繼續在伊萬哥羅德至桑多梅日地段發動攻勢,以掩護對華沙方向的進攻。11日,雙方在華沙和伊萬哥羅德附近遭遇。德軍對華沙的進攻被擊退;俄軍在伊萬哥羅德地區橫渡維斯瓦河,並在左岸科傑尼采附近建立登入場。13日,俄軍調整指揮關係,西北方面軍司令H.B魯斯基指揮第2、第5集團軍向德軍左翼實施主攻,伊萬諾夫指揮第4、第9集團軍向德軍右翼實施助攻。在俄軍優勢兵力進攻下,德馬肯森軍隊集群被迫於19日從華沙附近撤退。21~26日,奧軍第1集團軍為增援德軍向伊萬哥羅德發起進攻,被俄軍第4、第9集團軍擊潰。27日,興登堡下令全線撤退。至月底,德奧聯軍撤至原出發陣地。俄軍向西和西南方向發展進攻,因指揮失誤及後勤補給困難於11月8日停止進攻。

此戰,就其規模來說(正面300餘公里,縱深近140公里,雙方參戰兵力約90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兩個方面軍兵力實施的一次最大戰役。這一戰役迫使德國將部分兵力投入東線,從而緩和了俄國盟軍的在西線的處境,打破了德國企圖將巴爾幹國家拉到德國一邊參戰的計畫。俄軍巧部重兵重創德奧軍隊。但是由於沙皇俄國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落後,對戰爭準備不足,加之在軍隊戰役指揮與物資保障方面存在嚴重缺點,以致俄軍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成果和實現進襲德國的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