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

伊圖里河機械廠成立於1956年,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現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建立的首個森工營林生產服務的林業機械修配廠,廠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伊東,曾為大興安嶺林區乃至整個東北林區的林業機械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機械廠介紹

1956年,在伊圖里河森工局建林區第一個中修廠。設計能力為年中修50台拖拉機。只有3個車間,90名職工。林區當時主要運材拖拉機已有135台,大型運材汽車146台。中修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1957年4月1日,管理局決定將中修廠改擴建為直屬管理局的機械大修廠(時為全國林業系統規模最大的大修廠),規模為年大修汽車、拖拉機200混合台。由華北墾植局調入蘇聯製造的C—80拖拉機部分成套修理專用設備。並由黑龍江省友好森工局中修廠調入60名技術人員。

1959年林管局批准該廠擴大,大修能力為400標準台(以解放牌汽車為標準),設計任務交由北京林產設計院設計。

1961年,國家撥給大批設備,林管局按規劃,對伊機廠的設備進行了填平補齊。增加了修理專用設備和車、銑、刨、磨、鑽及專用工具機和鍛壓、鑄造、熱處理等加工製造設備。

1962年,又從華北區的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等城市高校(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林學院、內蒙古林學院)調入技工、技術人員100人。

1963年,國家計委批准年大修能力為500混合台(900標準台),並增年大修理工具機50台的能力。新增主廠房3366平方米及鑄、鍛、鈑金配套車間廠房,同時增設了第二水源井,建立了中央實驗室、工具機大修工段(後改為車間),以承擔汽車類、工具機類大修任務為主。設計任務交由森工管理局所屬的牙克石設計院承擔。

1964年,林管局組團赴北京511廠參觀學習設備大修理工藝和先進經驗。回來後,伊機廠、牙機廠相繼增設備料車間,開展修理機具化。

1966年完成基建任務,基本達到設計能力。全廠占地面積32.78萬平方米,其中廠區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

至1995年12月,伊機廠所屬副科級以上行政單位28個,其中生產和輔助生產單位11個;機關科室13個,事業性單位4個;勞動服務公司所屬集體所有制單位6個。在冊職工1058人。其中幹部311人,幹部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38人,中專文化程度的68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4人,中級62人,初級179人,技術員17人。

同年,伊機廠有固定資產原值為1100萬元,淨值787.5萬元。國家預算內累計投資總額為1711.7萬元。主要機械加工設備總台數為305台。其中,金屬切削工具機69台,鍛壓設備11台,起重運輸設備10台,鑄造設備5台,通用及其他設備140台。鐵路專用線1.54公里,公路試運線1.2公里。

1956~1995年,共創工業產值11959.4萬元。39年中有24年生產經營出現虧損,累計總虧損額3939.7萬元。1996年2月,林管局《關於牙機廠、光明機械廠、伊機廠、吉文水泥廠的改革改組問題會議紀要》決定,將伊機廠所屬事業和附屬單位剝離,成立伊圖里河興林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歸屬牙克石光明機械廠。1998年末伊圖里河興林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固定資產原值1493萬元,淨值815萬元。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1998年12月末,經牙克石市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破產。

機構變動

1966~1986年,機械維修的管、用、養、修體制轉變為養、修、造體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機械管理機構被一刀砍,規章制度一風吹,造成機械1/3能動,1/3半停動,1/3趴窩的嚴重破損局面。在機械修理方面,再次掀起了“大修不出局,中修不下山”,大修廠升格為機械製造廠的浪潮。林業部取消了中修。機械修理的大、中、小三級修理制度就改變為大、小二級理制度。1966年、1970年按照300標準台養修廠標準設計,新建阿龍山、滿歸、莫爾道嘎3個林業局的中修廠。其後,各中修廠普遍增配了曲軸磨床、鏜床、立式珩磨機等大型大修關鍵設備,自動升格為大修廠,從事各種機被大修。致使大修質量再次下降,並造成牙機廠、伊機廠大修任務嚴重“吃不飽的象。

1970年,牙機廠、伊機廠改為林業機械配件製造廠後,70年代中期改為林業機械廠。實行“以修為主,又修又造,製造為修理服務”的方針,除承擔林管局下達的修造任務外,每年還承擔林業部下達的配件製造任務。1972年,兩廠年大修任務已下降到150~170台左右,僅占林區大修總任務量的1/4左右,配件生產比重逐年增加,製造業務產值超過修理業務產值。“以修為主”實際上已被“以造為主”替代。

1972年,林管局機械設備處對各修理廠進行了整頓。根據林業部的要求,每年夏、秋兩季組織機械檢修大會戰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使大批帶病、破損機械逐漸恢復,完好率由1973年的55%上升到1975年的70%。因大修理質量達不到標準,1976年機械完好率又下降到63%。

1978年後,伊機廠、牙機廠開始商品性配件生產。同年林業部在伊圖里河大修廠召開舊件修復現場會議,肯定了這個廠修舊車間在舊件修復中的成績。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1979年,林管局取消各林業局中修,即把中修改為大修,牙機廠、伊機廠年大修任務量由1979年17%下降到1984年4%。80年代初伊機廠除生產機械配件外,開始製造各種機械。大修廠升格為配件及機械製造廠。

維修生產數量

1956年伊機廠開始承擔大修任務,當年大修汽車48台。1965年開始承擔工具機修理,當年修理工具機26台。汽車大修最高年份為1966年,完成290台。1956~1985年共完成工具機修理373台。1963年,牙機廠開始承擔拖拉機、推土機、軋路機、汽車等大修任務。當年大修拖拉機37台。1963~1988年,共完成機械大修3356混合台和部分工具機的大修任務。其中大修最高年份是1966年,完成292台,最低年份為1985年僅11台。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伊機廠生產的主要機械配件是各種汽車、拖拉機彈簧板,各種汽車、拖拉機配件、捆草機及配件等。

戰備防空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根據戰備需要。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搞反坦克武器試製。試製半自動、自動步槍及附屬檔案,同時試製木柄手榴彈、火箭武器、炸藥、地雷。

大修廠設計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

1960年,林管局將設計伊圖里河機械大修廠擴建的任務交給了林業設計院工廠設計室,是這個設計室承擔的第一個大型工業設計項目。工程技術人員翻閱大量國際、國內具有先進設備的機械大修廠的資料,多次深入伊圖里河進行實地踏察。經過多種方案比較,終於在1961年以優良的設計水平,完成了全國林業系統規模最大的大修廠設計任務。受到了林業部和林管局的好評。

歷史沿革

1956年,在伊圖里河森工局建林區第一個中修廠。

1957年4月1日,管理局決定將中修廠改擴建為直屬管理局的機械大修廠。

1959年林管局批准該廠擴大,大修能力為400標準台(以解放牌汽車為標準),設計任務交由北京林產設計院設計。

1963年,國家計委批准年大修能力為500混合台(900標準台),設計任務交由森工管理局所屬的牙克石設計院承擔。

1969年,林業部決定伊圖里河大修廠改為牙克石林管局第二機械配件廠。

1970年又改為伊圖里河林業機械配件製造廠。

70年代中期改稱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

1996年2月,林管局《關於牙機廠、光明機械廠、伊機廠、吉文水泥廠的改革改組問題會議紀要》決定,將伊機廠所屬事業和附屬單位剝離,成立伊圖里河興林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歸屬牙克石光明機械廠。

1998年12月末,經牙克石市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破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