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縣蓄滯洪區運用預案

2.1.3蓄滯洪能力任縣滯洪區總面積306平方公里,其中大陸澤279平方公里,寧晉泊27平方公里,大陸澤滯洪運用標準五十年一遇,高程31.5米,寧晉泊29.5米。 2.2社會經濟情況2.2.1蓄滯洪區內的城鎮、村莊、人口等數量及分布情況滯洪區內共涉及7個鄉鎮、125個行政村,21.0831萬人,滯洪區內村莊密布,人口較多。 2.3歷史運用情況大陸澤滯洪區自建成後,於1996年8月4日首次滯洪,滯洪量6.16億立方米,25個村莊被洪水圍團,28萬畝農作物受災。

1.總 則
1.1編制依據
1.1.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等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
1.1.2流域防洪規劃、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規劃等;
1.1.3江河防禦洪水方案與洪水調度方案、流域防洪預案及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的防洪預案等。
1.2編制目標
1.2.1保證蓄滯洪區運用前人員安全及時轉移;
1.2.2保證蓄滯洪工程的正常運用;
1.2.3準確掌握蓄滯洪區基礎資料。
1.3編制原則
1.體現以人為本,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安全;
2.確保蓄滯洪區運用的統一指揮調度;
3.明確蓄滯洪區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4.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1.4編制和審批
本預案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編制,縣政府負責審批,並根據需要及時進行修訂。
2.蓄滯洪區概況
2.1自然地理特徵
2.1.1蓄滯洪區地理位置、高程、地形地貌特徵
大陸澤是冀南平原上的一個天然窪淀,位於邢台市東北部,涉及任縣、南和、平鄉等縣。
任縣地處大陸澤滯洪區腹地,全縣總面積431平方公里,總人口32.4萬人,而其中306平方公里21.08萬人處在大陸澤和寧晉泊滯洪區內。滯洪區高程在28-31.5米之間。滯洪區內有八條行洪河道,自西向東呈倒掃帚形分布,最後匯聚於大陸澤東北部的環水村,通過北澧河出境。大陸澤滯洪區內河流均發源於邯鄲、邢台西部太行山區,山高坡陡,源短流急。而這裡又是海河南支的暴雨區,“六三.八”和“九六.八”洪水的暴雨中心都在這裡。這些河流的上游山區和大陸澤滯洪區直線距離僅有數十公里,一旦上游山區突降暴雨,山洪將順勢而下,數小時進入大陸澤。大陸澤將承接上游邯鄲、邢台兩市西部山區及部分丘陵平原約計10158平方公里的匯流來水,而大陸澤滯洪區內東有滏陽河大堤(堤頂高程32-34米),北有邢德公路(路面高程31-33米)阻隔,洪水首先將在任縣駱莊至環水村一帶形成緩洪區。而大陸澤洪水下泄的唯一通道北澧河設計過水能力僅為300立方米/秒,洪水下泄嚴重受阻,只有等待洪水上漲漫過邢德公路後,才能向下游寧晉泊泄洪。九六年八月,大陸澤滯洪區首次滯洪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2.1.2蓄滯洪區所在的流域、水系等相關情況
大陸澤滯洪區位於海河流域,地處太行山前沖積扇平原,自然地形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境內有八條行洪河道及一條故河道,分別為:滏陽河、沙銘河、南澧河、北澧河、留壘河、順水河、牛尾河、白馬河及李陽河。
2.1.3蓄滯洪能力
任縣滯洪區總面積306平方公里,其中大陸澤279平方公里,寧晉泊27平方公里,大陸澤滯洪運用標準五十年一遇,高程31.5米,寧晉泊29.5米。
2.2社會經濟情況
2.2.1蓄滯洪區內的城鎮、村莊、人口等數量及分布情況
滯洪區內共涉及7個鄉鎮、125個行政村,21.0831萬人,滯洪區內村莊密布,人口較多。
2.2.2蓄滯洪區內的耕地面積等經濟情況
滯洪區內耕地面積總計328393畝,其中大陸澤289222畝,寧晉泊39171畝。農業生產總值61775萬元,工業生產總值7200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97766萬元,人均收入4350元。
2.2.3重要設施
滯洪區內有衛生院10個,信用社10個,2箇中學,50多個大中型企業,5條交通道路,橋樑13座。
2.3歷史運用情況
大陸澤滯洪區自建成後,於1996年8月4日首次滯洪,滯洪量6.16億立方米,25個村莊被洪水圍團,28萬畝農作物受災。洪水滯留在大陸澤時間4-5天,部分地塊滯留時間長達兩個月,這次洪水量小,持續時間較短,無人員傷亡,造成的經濟損失較輕。
2.4洪水風險概況
由於大陸澤上游多條河道匯聚,下游只有北澧河一個出口,多數情況下是大水大淹,小水小淹,運用機率很高。
2.5防洪工程情況
2.5.1防洪工程現狀
防洪工程主要是滏陽河右堤,此堤防為邢台市分格滯洪第一道防線,堤頂高程33米,堤長12.4公里。滯洪區向下泄洪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利用北澧河向下游泄洪,北澧河設計流量為300立方米/秒。5座排水泵站,修建於六、七十年代,現已報廢。
2.5.2防洪工程存在問題
防洪工程存在問題,一是北澧河自根治海河期間進行擴大治理後,經過近40年的運行,現河道淤積嚴重,泄洪不暢。二是防洪建築物老化失修嚴重。我縣的排灌站都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已老化失修,不能運行。三是全縣主要涵閘25座,年久失修,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四是河道堤防防洪能力下降。除滏陽河、留壘河外,其餘河道堤防標準和過水能力較低,不能適應抗大洪的需要,河道淤積嚴重,堤防人為破壞嚴重,已影響行洪,急需加固堤防和河道清淤。
2.6安全設施狀況
2.6.1安全設施現狀
滯洪區共修建防洪村台116座,面積14.9萬平方米,由於當時正處文革時期,該項工程95%未達到設計標準,根據邢台市水管[2001]90號檔案通知精神,六十年代在村台上修建的防洪房(樓)已嚴重損壞,強調不準使用。1989年之後,國家以補助形式修建防洪房24738平方米,防洪樓5776平方米,可避險2.5萬人,對達到設計標準的46座防洪村台進行了加固,可避險3.4萬人。修建防洪撤退路12條長56公里,設計標準為三級公路質量標準。國家為我縣滯洪區配備玻璃鋼救生船17隻,衝鋒舟2隻,(98年長江洪水期間,上級調走指揮船2隻,機器7台)這些船隻現存縣水務局院內,但超過使用年限,已做報廢處理。
2.6.2預警通信系統情況
上級為我縣滯洪區配備電台13部,警報發射機1台,報警接受器134部,1999年為深水區配備BP機110部。
2.6.3安全設施存在問題
⑴滯洪區安全建設由於過來欠帳較多,又隨著滯洪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安全建設明顯滯後,經測算,僅我縣滯洪區就有十多萬人的安全問題難以保障。⑵六十年代修建的防洪村台多數達不到高程,起不到避險作用。⑶救生船船體笨重,加上動力不足,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救生船難以救生。且超過使用年限。⑷預警通信系統老化,設備落後,報汛電台訊號不好,BP機已被淘汰。
3.運用情況
3.1指揮機構
3.1.1蓄滯洪區指揮機構負責人及其職責。
縣成立滯洪區防汛指揮部
政 委:縣委書記
指 揮 長:縣長
副 政 委:縣委常委
副指揮長:副縣長、武裝部長
政府辦公室主任
水務局局長
成 員:縣直有關單位一把手及水務局副局長
3.1.2責任分工
滯洪區防汛指揮部下設以下幾個小組:
(1)警報信息發布組:水務局局長任組長,縣聯通公司、縣移動公司、縣電信公司為成員,負責蓄滯洪區運用的預警報發布和傳遞任務。
(2)轉移安置組:民政局局長任組長,縣直工委書記、公安局、城建局副局長、城管局副局長為成員,負責人員轉移安置任務。
(3)應急搶險組:武裝部部長任組長,各單位搶險隊,救護隊及技術組組成,負責抗洪搶險、蓄滯洪區救生轉移任務。
(4)物資供應組:發改局局長任組長,電力、糧食、交通等部門組成,負責防汛物資的調撥和運輸任務。
(5)後勤保障組:財政局局長任組長,公安、衛生等部門組成,負責轉移民眾生活必需品的籌集、發放及社會治安、醫療衛生任務。
3.2搶險救生隊伍
武裝部組織各部門及各鄉鎮的搶險隊伍,落實人員職責,按滯洪區運用原則,進行搶險救生。
3.3防汛物資準備
防汛物資的儲備品種、數量和地點見任汛字[2010]3號檔案,交通運輸方式,由各鄉鎮負責將需要的防汛物資運到出事地點。
3.4宣傳
滯洪區需要啟用時,利用縣電視台發布滯洪信息,使滯洪區內民眾能充分了解滯洪淹沒情況,進入汛期向滯洪區民眾發放滯洪區轉移,撤離路線,自救明白卡,使滯洪區預案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嚴格執行各級地方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按照滯洪區防洪預案要求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最大限度減少財產損失。
4.人員轉移安置
4.1通訊報警
4.1.1警報發布
縣滯洪區指揮部在接到上級下達的命令後,根據我縣滯洪區情況,同時下達滯洪警報,滯洪區內有關鄉鎮書記、鄉鎮長、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為警報發布人,發布人要嚴格按照上級的指示精神發布信息。
4.1.2報警方式
縣指揮部利用縣電視台及報汛電台、電話向有關鄉鎮報警,有關村可利用廣播、鳴鑼、煙火等信號向民眾報警。
4.1.3報警信號分級
(1)當主要河道來水臨近警戒水位,且上游繼續下雨。縣防汛指揮部通過電台、電話、簡訊等形式向滯洪區發出“緊急通知”,由各鄉鎮防汛指揮部組織沿河鄉村幹部民眾上河加固堤防,做好搶險準備。
(2)當河道水位達到警戒水位時,水庫泄洪超過行洪標準,上游仍在降雨,即向滯洪區發出“警報”,要求滯洪區做好避險準備,需轉移人員開始轉移。
(3)當河道水位超過警戒水位,且有漫溢趨勢發展,即向滯洪區發“緊急警報”,要求上台上房避險。按照《河北省蓄滯洪區民眾防洪自保措施》的要求,採取安全自保措施。
4.1.4聯絡方式
有指揮部政委、指揮長用電話、手機和有關鄉鎮、村聯繫,在大面積停電的情況下,指揮部將安排專人和滯洪區內有關鄉鎮聯繫,各鄉鎮都要明確一名主要負責人專抓通訊工作,落實值班人員責任制,全天24小時開機守候,對失職、瀆職者依法追究責任。
4.2轉移安置
4.2.1轉移安置負責人及其職責
轉移安置組在各鄉鎮災民到達後,負責災民的生活、住宿安排等工作,此項工作要實行責任制,落實到人,一包到底,全面負責。
4.2.2滯洪區內鄉鎮、村莊、人口、轉移的人數(見附表)。
4.2.3滯洪區轉移措施
滯洪時轉移人員由所在鄉鎮負責向所轉移地點進行有序轉移,交通工具由所在的村負責。因需轉移人口較多,水深在1.3米以下的村莊沒安排轉移避險,由各鄉、村自行安排避險。滏陽河因2005年進行了加固整修,右堤較高且堅固,為邢台市分格滯洪第一道防線,因此滏陽河以東的村莊沒安排向外轉移避險,主要是以滏陽河右堤避險為主,此項工作有所在鄉鎮安排。(各鄉鎮、村轉移地點見附表)
4.3生活保障
後勤保障組要及時安置民眾基本生活,達到吃的飽、穿的暖。救災資金在爭取上級支持的同時,發動全縣幹部民眾進行捐助。
4.4治安保障
滯洪區啟用後治安工作由公安部門負責,對於破壞防汛設施,謊報汛情、水情,擾亂人心,趁火打劫,發國難財,民難財的要依法懲辦,嚴厲打擊。
4.5醫療救助
衛生防疫工作,由衛生局負責組織縣醫院,中醫院,防疫站等單位,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同時要組成醫療隊深入滯洪區,對就地避險災民做好防疫滅病工作,嚴防疫情發生,搞好衛生知識宣傳,所用藥品、醫療器械、籌集方式由縣衛生局負責統一安排。
5.工程運用
5.1啟用條件和運用方式
5.1.1滯洪區啟用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當江、河、湖泊水位或者流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分洪標準,需要啟用蓄滯洪區時,國務院、國家防汛指揮機構、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汛指揮機構按照依法批准的防禦洪水方案中規定的啟用條件和批准程式,決定啟用蓄滯洪區。依法啟用蓄滯洪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攔、拖延,遇到阻攔、拖延時,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強制實施”。
5.1.2工程運用方式
我縣滯洪區內沒有大型水利工程,中小型閘涵在汛前已要求各鄉鎮全部填堵夯實,排蓄水時要向縣水務局提出申請,經查實後,按程式進行審批。
5.2進退洪運用
5.2.1進洪方式
幾條河道同時來水,下游北澧河下泄不及而造成多數河道漫溢決口。縣境以上河道漫溢通過幾個夾道進洪。
5.2.2退洪方式
利用河道自然排水。
5.3應急搶險和救生
5.3.1工程搶險
一是大水期間把洪水攔滯在南澧河以西,將澧河右大堤作為第一道防線,如若洪水位超過警戒水位時,再退守滏陽河一線,將滏陽河右堤作為第二道防線(此堤防為市分格滯洪中的第一道防線,為必保堤防)。二是中小水期間,若是南澧河及南和縣的方向來水時,在力保南澧河右堤不決口的同時,加固固城一帶老百泉河埝,沙銘河一帶來水期間,在保證河道不開口的同時,搶修加固蜈蚣埝、牛尾河、順水河、北澧河,水量較大時,要及時搶修永福莊-嶺南、王村民埝,為中水不進村、少淹地創造條件。三是在中小水期間,各鄉村要利用一切堤埝、渠道的堤防,高路進行搶修加固,使其達到儘量少淹地的效果。
5.3.2人員救生
縣成立滯洪區救生小分隊,各鄉鎮都要成立有醫護人員參加的小分隊,並配備救生船、對講機、強力探照燈等物品,實行晝夜巡查。
6.人員返遷與善後
6.1返遷準備措施和組織落實工作
當滯洪區洪水退去,公路和撤退路暢通之後,由各鄉鎮負責統一安排返遷工作。
6.2補償規定
按照《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的規定,全面開展補償工作。一、滯洪區民眾受災情況逐村逐隊按汛前居民財產登記表中所列進行核實,並登記造冊;二、登記造冊後對居民財產損失及補償情況張榜公布;三、張榜公布無異議後,落實補償金。
6.3水毀工程修復的有關工作
洪水過後由縣水務局組成水毀工程調查小組,以鄉鎮為單位進行調查,並編制水毀工程檔案,並及時上報上級部門。本著先急後緩的原則開展水毀工程修復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