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觀物

以道觀物通俗來講就是以道家或者道學理念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這其中涵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人人對待事物的切入點不同,就造就了各種不同方式的理解,不求大同但求相近,能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能用自己能表述的語言來詮釋這種觀念。

以道觀物

通俗來講就是以道家或者道學理念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這其中涵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人人對待事物的切入點不同,就造就了各種不同方式的理解,不求大同但求相近,能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能用自己能表述的語言來詮釋這種觀念,這就是道,而這裡的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教”,而只代表一種理念。為了更好的表述,這裡需要引用一些關於道教理念的文字。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這以道觀物,也就是在遵從了這種道學文化之後的道家視角看待事物的一種理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