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寶王祭拜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仡佬族祖先神崇拜和俗神崇拜的文化表現。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務川自治縣大坪鎮三坑、板場、豐樂鎮官壩、紅絲鄉太壩等地區。

基本信息

務川盛產丹砂,兩漢時期因丹砂開採,使這裡具有了城鎮的規模。丹砂給當地帶來發展,因而首先發現砂礦的人輩受尊崇,被封為“寶王”,尊為菩薩。後世人為紀念他,在盛產硃砂的地方建起了“寶王廟”,塑起“寶王菩薩”像,凡下坑取砂、打岩子煉水銀都要點香燃燭供奉酒肉,祭奠於他,祈求保佑平安,大有收穫。這一習俗對研究仡佬族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建縣已有1400餘年,早在二千多年前,仡佬族的先民——濮人就在這裡取硃砂、燒煉水銀,素有“丹砂古縣”之稱。務川縣位於遵義市東南,與重慶市的武隆縣接壤,離遵義市180餘公里。全縣面積2777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仡佬族人口18.5萬人,占總人口的43%。這裡平均海拔1000餘米,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洪渡河流淌著仡佬族千百年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當地的氣候為典型的亞熱帶高原乾濕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乾濕分明”的特點。縣境內地勢高低差異大,切割深,地面破碎,垂直地帶性明顯,具有強烈的自然景觀垂直差異,水平距離與垂直距離比例較大,由於山大,坡陡,谷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縣境內有務(川)鳳(崗)公路連線326國道,務(川)彭(水)公路、道(真)德(江)公路等出入境等級路,交通十分發達,是連線貴陽至重慶、四川的重要交通要塞,為黔渝、黔川的中轉站。

務川丹砂開採較早,大坪漢墓群出土的數粒硃砂說明務川的丹砂開採最遲不晚於東漢末期.《務川縣誌》載:“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黔中太守田宗顯於務川岩峰腳等處開採水銀、硃砂,向朝廷納課水銀190.5斤。”有明以來,務川硃砂開採史書方誌記載頗多。明嘉靖《思南府志·風俗篇》記有:“采砂為業”下注“務川有板場、木悠、岩前等坑,砂產其中。坑深約十五六里,居人以皮為帽,懸燈於額,入而采之,經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鏃者為上,生白石上者為砂床,碎小者為末砂。砂燒水銀,可為銀砂,居人指為生計。歲額水銀一百六十斤入貢。而民間貿易,往往用之比於錢鈔焉。”至清代,務川采砂依然盛行。道光《思南府志》:“務川木悠石采砂最盛,每場出汞二十到三十挑。”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采砂鍊汞生產貫穿了務川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活動,采砂鍊汞成了仡佬族人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世代采砂鍊汞的生活中,他們創造了仡佬族獨具特色的丹砂文化,寶王祭拜就是其中之一。寶王,傳說是仡佬族的祖先,因其獻丹砂於周武王而被封為“寶王”,後被仡佬族人尊奉為“寶王菩薩”,該傳說版本有二:一說寶王在拓荒時挖出形似金元寶的硃砂石塊,獻於皇帝而被封為“寶王”;二是說很久以前,一群濮人在江邊捕魚時,拾到一些紅色的石頭,後被商人識出是硃砂而買走,於是濮人都去拾硃砂石頭,並當作寶貝向皇帝進貢,於是皇帝封這群濮人的首領為“寶王”。古時開採丹砂是一件異常艱辛的勞動,在深山老崖間找硃砂礦,不僅要靠經驗,而且運氣好壞也關乎其間,運氣好的能打到“發槽子”,發財致富,運氣差的不僅勞而無獲傾家蕩產,甚而發生礦洞事故造成死亡,因而人們認為硃砂是上天所賜的,只有運氣好的人才能得到。於是“寶王”這樣一個與硃砂密切相關的人物便被人們演繹成了通天的人物,能給采砂人帶來好運的人物。現在人們在開採硃砂時,仍要向寶王菩薩拜祭,祭品就是一個豬頭,拜祭時仍要說:“人家有年我無年,……”。這種用豬頭獻祭的風俗在仡佬族其他一些重大的民事活動中都有體現。婚禮中轎子“回車馬”時要用豬頭獻祭;喪事中也要用豬頭奠祭死者。可見寶王祭拜對仡佬族民俗文化影響之深遠。

祭拜寶王菩薩,有三種形式:小祭、大祭、年祭。

小祭,采砂人祈求打發槽子的一種日常祭拜。這種祭拜隨時可以進行,地點一般在采砂人的礦洞前舉行,祭品主要是豬頭。擺放豬頭時,豬頭要正對采砂人所開礦洞方向。香兩爐,插在豬鼻孔里。酒三盅,紙錢數串。采砂人面向自己所開礦洞,虔誠禱念:天爐神、地爐神,家壇香火不安寧……,然後焚燒紙錢,敬酒三杯,繼續禱念:許您豬頭十八斤,美酒三杯,長錢十二束,板板銀錢幾十萬。祭拜完畢,主人家把豬頭清湯煮熟,招待開礦的夥計一同享用。拜祭時,采砂人一定要心誠,他們相信,寶王菩薩顯靈是用託夢的形式來告訴發槽子所在的。

大祭,一種還願的祭拜,是采砂人在采砂前就為寶王菩薩許下了願:“寶王菩薩保佑我打發槽子,打了發槽子,大點給你砍個豬腦殼”等之類的許願,也有許下用整豬拜祭的。民間傳說,寶王是有靈的,你許得起他就要得起,因此還願時的祭品就必須是所許的物品,還願祭拜的地點在寶王廟,祭祀時要邀請寨內人家共同參加,一同分享寶王菩薩帶來的硃砂好運,其它內容無異。

年祭,即過年過節的祭拜,形式要簡單得多,如同祭拜祖先一樣,在年三十夜、大年十四、月半等節日,到寶王廟燒幾張香紙、上幾柱香就可以了,不用豬頭。沒有寶王廟的,到山上選一處石頭多的地方或一塊大石頭也行。

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對於神靈的一種崇拜、依賴和精神寄託,在長期開山辟礦中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承載著仡佬族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傳遞著仡佬族非常重要的古國信息,集中展示了仡佬族源遠流長的丹砂文化。在大坪鎮江濱一代,還發現近10萬平方米的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西漢時期的提梁鼎、提梁壺,戰國時期的蒜頭壺、甬鍾等國家一、二級文物,也有先秦時期的半兩錢、西漢時期的五株錢、銅箭鏃、銅釜、銅洗、雙面銅印等文物。因此,據專家推斷,在很久以前,江濱是一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商貿往來頻繁的古國都城。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仡佬族採礦鍊汞已經被取締,仡佬族人的經濟活動有了較大改變,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不再依賴於單純的丹砂生產,仡佬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急劇變化,使得擁有悠久歷史的仡佬族丹砂文化處於表現載體缺失的狀況,寶王祭拜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日益縮小,這一古老的仡佬族民間文化活動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