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賓短語後置

介賓短語後置

介詞“以”“於”“乎”“自”等後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短語。這種介賓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後邊充當補語。從現代漢語的角度說,古代漢語介賓短語的這種位置,就叫做介賓短語後置。以上諸例的“以尉首”“以當世之事”“於長勺”“乎東西”與“乎南北”都是介賓短語,在原文中分別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作補語。

簡介

介詞“以”“於”“乎”“自”等後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詞結構。這種介賓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後邊充當補語。通常出現“於”都是介賓短語後置,當然這是通常,有1、2種情況不是,不過不用考慮。從現代漢語的角度說,古代漢語介賓短語的這種位置,就叫做介賓短語後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2. 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3. 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4.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5. 皆朝於齊 (《鄒忌諷齊王納諫》)

6.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7.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陳情表》)

8.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陳情表》)

9.賢於弟子。 (《師說》)

10.而青於藍。(《勸學》)

11.學於余。(《師說》)

12.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鴻門宴》)

13.具告以事。(《鴻門宴》)

以上諸例的“以尉首”“以當世之事”“於長勺”“乎東西”與“乎南北”都是介賓短語,在原文中分別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作補語。譯成現代漢語時,則要提到謂語之前作狀語。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用軍尉的人頭來祭奠。”

介賓短語後置句與其他倒裝句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刪掉)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很多學生搞不清的關係,其實他們關係很簡單。

介賓短語後置句(A)一定是狀語後置句(B),而狀語後置句不一定是介賓短

二者關係語後置句。也就是說把狀語後置句看做一個集合,把介賓短語後置句看做一個集合,那么介賓短語後置句(真包含於)狀語後置句。如右圖所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