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詞語語義研究

人體詞語語義研究

《人體詞語語義研究》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以語義學相關理論為主要理論出發點,綜合運用辭彙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分析人體詞語語義特徵及建構機制。通過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人體詞語語義分布的表層特徵和語義演變的程度以及人體詞語語義分布和演變的內在規律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叢書名: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文庫

平裝: 19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309073185, 9787309073188

條形碼: 9787309073188

商品尺寸: 20 x 13.8 x 0.8 cm

商品重量: 181 g

ASIN: B003XT5ZMS

內容簡介

以前的相關研究以單語人體詞語為研究對象且不採取比較法以不區分人體詞語與其他普通名詞,《人體詞語語義研究》對人體詞語語義較為全面的比較研究,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構建了個體人體詞語語義體系的分析模式,該模式能回答:人體詞語語義體系內有哪些詞義?這些詞義越出“人的肢體”語義範疇進人哪些語義範疇?涉及多少語義範疇?為何有些語義範疇為預設範疇?詞義取象的頃向性和成因?等等。體現出作者具有一定的學術功底。

編輯推薦

《人體詞語語義研究》是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文庫之一。

作者簡介

黃碧蓉,女,1970年10月出生,湖南邵陽人。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獲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博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獲上海外國語大學“優秀研究生獎”。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在站研究人員。現就職於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語義學、認知語言學、語用學、對比語言學、翻譯學。成功申請並已結題的省廳級、校級科研項目六項,在《外語學刊》、《外語研究》、《外語教學》等外語類核心期刊和其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題解

1.2 研究現狀

1.2.1 多義現象研究綜述

1.2.1.1 古典理論對多義現象的研究

1.2.1.2 結構主義對多義現象的研究

1.2.1.3 認知語言學對多義現象的研究

1.2.1.4 對各流派多義現象研究的評價

1.2.2 人體詞語研究綜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義

1.5 語料說明

1.6 論文框架

第二章 人體詞語的語義特徵

2.1 意義與語義特徵

2.2 人體詞語和其他普通名詞的共性語義特徵

2.2.1 客觀性

2.2.2 歷時變化性

2.2.3 共時多義性

2.2.4 文化性

2.3 人體詞語的個性語義特徵

2.3.1 人體詞語詞義的隱喻系統性

2.3.2 人體詞語詞義的轉喻性

2.3.2.1 人體詞語轉指人

2.3.2.2 人體詞語轉指長度單位

2.3.2.3 人體詞語轉指人體相應部位的特徵或功能

2.3.2.4 人體詞語轉指人體部位相應的動作行為

2.4 小結

第三章 人體詞語語義體系個案研究

3.1 “手”的語義體系研究._

3.1.1 “手”的詞義內容Il

3.1.1.1 由“手”的物理存在特徵引申而來的轉義

3.1.1.2 由“手”的功能特徵引申而來的轉義

3.1.2 “手”轉義的語義範疇

3.1.2.1 語義範疇概述

3.1.2.2 “手”轉義的語義範疇分析

3.1.3 “手”轉義的詞義取象傾向

3.1.3.1 “手”轉義的功能取象傾向體現

3.1.3.2 “手”轉義的功能取象傾向原因

3.2 “眼”的語義體系研究

3.2.1 “眼”的詞義內容

3.2.2 “眼”轉義的語義範疇

3.2.3 “眼”轉義的詞義取象傾向

3.2.4 “眼”與“目”義比較

3.3 小結

第四章 人體詞語語義體系英漢對比研究

4.1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數量對比

4.1.1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數量的共性特徵

4.1.1.1 人體詞語三個次類轉義數量的依次遞降

4.1.1.2 內臟詞語“心”、“heart”高轉義量分析

4.1.1.3 身體訶語“體”、“back”最高轉義量分析

4.1.2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數量的個性特徵

4.1.2.1 英語人體詞語轉義數量高於漢語

4.1.2.2 英語人體詞語名轉動數量高於漢語

4.1.2.3 漢語人體詞語特有的名轉量優勢

4.2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內容對比

4.2.1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內容的共性特徵

4.2.1.1 形貌隱喻義

4.2.1.2 位置隱喻義

4.2.1.3 功能隱喻義和功能轉喻義

4.2.2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內容的個性特徵

4.2.2.1 形貌隱喻義

4.2.2.2 位置隱喻義

4.2.2.3 功能義

4.3 小結

第五章 人體詞語語義的建構

5.1 人體詞語語義建構的基礎

5.1.1 經驗基礎

5.1.1.1 身體經驗

5.1.1.2 文化模式

5.1.1.3 認知框架

5.1.2 語義範疇跨界基礎

5.1.2.1 人物同類

5.1.2.2 主觀求新

5.2 人體詞語語義建構的機制

5.2.1 語義建構的基石:相似性和鄰近性

5.2.1.1 相似性

5.2.1.2 鄰近性

5.2.2 語義建構的助推器:認知突顯

5.2.3 語義建構的途徑:隱喻和轉喻

5.2.3.1 隱喻和轉喻理論概述

5.2.3.2 隱喻的跨域投射

5.2.3.2.1 形貌投射

5.2.3.2.2 位置投射

5.2.3.2.3 功能投射

5.2.3.3 轉喻的域內轉移

5.2.3.3.1 上移

5.2.3.3.2 平移

5.2.3.4 轉隱喻模式

5.3 小結

第六章 結語

6.1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6.1.1 關於人體詞語整體的語義特徵

6.1.2 關於人體詞語個體的語義體系

6.1.3 關於人體詞語語義體系的英漢對比

6.1.4 關於人體詞語語義的建構

6.2 本研究的主要創新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參考文獻

序言

初民們物我不分,天地人混沌一片,他們自認為對自我身體部位非常了解,所以用自身的一切去類比認識大千世界,用身體表征大千世界,使自然人化。歷經幾千年以身體認識世界、表征世界的過程,人體詞語的意義已今非昔比,被賦予厚重的隱喻性和轉喻性。

那么用身體表征世界,構成怎樣一番圖景,即,人體詞語的語義體系怎樣,是本書研究之所在。

人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元概念,在辭彙系統中占據著基礎和核心地位。因此,以人體詞語為視窗,對其語義體系進行研究,能達到揭示整個語言詞語體系語義特徵及其語義建構規律的目的。

本書對人體詞語的語義試圖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系統性探討。在綜合運用辭彙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法、描寫與解釋相結合法、點面結合法、對比研究法進行研究。先從巨觀層面通過與其他普通名詞相比較的方法考察整個人體詞語體系的語義特徵(見第二章),考慮到從整體視角批量巨觀考察語義可能存在的難以盡至的缺憾性,之後又從微觀層面選取身體詞語“手”和頭部詞語“眼”詳盡分析它們的語義體系,促進人體詞語詞義的系統性研究(見第三章)。接著,為推進研究的系統性,不局限於某一種語言,又從跨語視角對比考察英漢人體詞語語義體系(見第四章)。最後,運用解釋法對人體詞語語義體系建構進行深入細緻地解析(見第五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