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

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

《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是2011年八旗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愛德華.史都華,米爾頓.班奈特Stewart,EdwardC.,Bennett,MiltonJ.。

基本信息

副標題: 一種跨文化的分析與比較

原作名: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作者: 愛德華.史都華/ 米爾頓.班奈特 Stewart, Edward C./ Bennett, Milton J.

譯者: 衛景宜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年: 2011-6

頁數: 272

定價: NT$3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9868727502

內容簡介

風靡四十年的人類學經典!

讓我們一窺讓人又愛又恨的美國人的心靈深處!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儘管評論家們言之鑿鑿的宣稱“後美國時代”即將來臨,美國的影響力仍然無所不在。Facebook、iphone、ipad、NBA、華爾街、哈佛商學院、好萊塢電影、Google,更不要說民主、人權、法治,這些來自美國的蜜糖仍然帶給我們每一個人關於繁榮與幸福的想像。另一方面,美國又像是一個邪惡帝國,憑著絕對優勢的武力在世界舞台橫行無阻,先斬後奏的擊殺賓拉登,完全無視國際公法。為了填補國內財政赤字亂印鈔票,不惜打亂國際金融秩序。在環境議題上,為了照顧本國大資本家的利益,拒絕簽署種種節能減碳的國際公約。甚至,當代最正直敢言的公共知識份子喬姆斯基多年前即痛批美國為全世界最惡劣的“流氓國家”!

就好像知名的人類學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女士形容日本人又像靜謐的菊花,又像嗜血的武士刀,美國這個國家,一方面在民主、人權、科技、流行文化、產業創新等方面都足為世人的表率,卻又常令人恨得牙痒痒的。美國人,這個似乎我們都很熟習的民族,為何充滿著這么多的矛盾呢?我們對美國人的好惡喜憎,有多少是基於事實,又有多少來自誤解呢?

更進一步地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文化中許多其他民族難以理解的現象:

常言道“美國是老人的墳場”,美國人好像沒有孝道這一回事。有錢的銀髮族移民到風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安享晚年,窮的就只能住安養院(有1800萬的美國老人住在這裡)。作子女的一年打一次電話問候媽媽就算是乖孩子了。可是,每次選舉的時候,政治人物無一不高喊“家庭價值”。這些只是虛偽的政客的口號嗎?還是美國人其實也很愛家呢?

美國人熱情、友善,會在慢跑的時候與你打招呼、會為你開門讓路、會在咖啡廳里與你閒話家常。但,等到你跟他做了十年的朋友,他還是只是這樣對你。“等距交往”的原則讓美國人習慣與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身邊的人。

美國人數學其爛無比,但其實美國人對“量化”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著迷。上從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美國國債美中貿易逆差、下至Kobe Bryant在湖人隊主場的得分記錄,美國人頑固的要用五花八門的數字來認識這個世界。當歐洲觀光客來到白宮前的華盛頓紀念碑時,問的是後面的歷史典故,而美國人問的是那根柱子的高度與體積。

美國人的醫療科技水準領先全球,可是不僅看病的花費高的離譜(即使有保險給付,割個盲腸的手術也要十萬台幣),等待看病的時間也是曠日廢時。但即使如此,美國人對歐巴馬政府要推動的健保方案卻似乎不太領情。其實,美國人對身體、疾病、病人的奇特看法,造成了他們在醫療保健問題上難以承受的重擔。

美國人是世界最重視自由與人權的國家,即使焚燒國旗、購買槍枝的權利都受到憲法的保障。但從西部片中威風凜凜的警長以來,美國警察的權力非常之大,以致於警察濫用暴力的事件屢屢發生,而槍枝泛濫的結果是多起重大的校園槍擊事件已奪去許多無辜的寶貴生命。自由與權利、法律與秩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美國人無法在其中尋求平衡呢?

美國人非常相信個體的自主性。他們相信事出必有因,而每一個因都是行動的主體造成的。因此他們重視個人的選擇與行動,強調個人的意見,甚至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改變世界。然而,這種“行動式樂觀主義”(Effort-optimism)在歐洲人看來卻太天真樂觀,而強調集體共識與和諧的日本人看來,又太粗魯莽撞。

如果你想了解那些流傳已久的關於美國人的種種迷思與謠言,或是你想知道自由、平等、權利等等這些因美國而流傳全世界的價值是如何在他們的生活中被實踐的,《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是你必讀的一本經典之作。本書初版發行於1972年,由心理學家Edward C. Stewart與傳播學者Milton J. Bennett合作編撰,輔推出即廣受學術界與實務界好評,不僅成為研究美國文化與美國人性格的經典人類學作品,更是各國外交、企業、NGO組織在與美國人溝通合作時必備的參考書。從美國人的感官認知、語言習慣等抽象思維結構,到個人、團體、組織、禮儀等社會關係的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歷史與個體的交織互動、再到他們對競爭、合作、愛情、友情等價值判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系統性的分析了美國人的一言一行背後的深層動機。無論你是將要出國深造的留學生、赴美談判的商務代表、美加10日游的旅客、或是剛在午夜的酒吧與金髮帥哥有一場浪漫的邂逅,本書都是幫助你深入了解美國人的經典首選。

作者簡介

愛德華.史都華

愛德華.史都華(Edward C. Stewart)生長於一個異族通婚的家庭,因此自幼即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很有銳利的觀察能力。他畢業於德州大學的心理學系,隨後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

米爾頓.班奈特

米爾頓.班奈特(Milton J. Bennett)在太平洋各小島擔任和平隊志工的經驗讓他對不同民族截然不同、但各具特色與智慧的文化模式著迷不已,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之後,于波特蘭州立大學任教,鑽研跨文化交流與自我意識研究,並成立了跨文化交流研究院(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米爾頓另外著有《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