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殤

人類之殤

《人類之殤》是2015年中國環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017年榮獲“全國第六屆環保科普創新獎”,國內共有7部作品獲獎。 2018年榮獲中國環保科技領域最高獎——“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全國共有兩部作品獲獎。

內容簡介

•氣候災變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為人類敲響了警鐘!它就像高懸在眾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承重的生命之線一旦崩斷,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人類之殤——本書以科普的形式、平實的語言、詳盡的數據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揭示了當前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的嚴峻程度、人類可能面臨的可怕厄運、未來又該何去何從,在當今中國發出了生態危機的最強音,令人振聾發聵,促人深刻反思,其站位之高、視野之廣、觀念之新堪稱鳳毛麟角,是一部能夠從思想觀念深處影響人、改變人、提升人的優秀著作。

•內容提要

•21世紀的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我們仿佛正乘坐著一列不知疲倦、不斷加速的高鐵,疾馳向未知的未來。科技、發展、增長、進步……全人類一路狂飆,而在這個狂熱的進程中,又有幾人能夠停下來反思一下,好讓靈魂跟得上腳步?《人類之殤》的問世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反思的機會。

•當前關於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書籍並不少,但《人類之殤》帶來的震撼力卻是空前的、超乎想像的,其系統性、全面性、深刻性、新銳性均出類拔萃,既融匯精粹、集納大成,又理念卓越、見解獨到,富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和啟迪意義。閱讀本書,如同聆聽源自地球深處的吶喊,足以對養成了科技依賴症和生態無視症的日益麻木的當代人產生當頭棒喝的效果,是一部適應時代新特點、新要求的生態危機啟蒙巨著。

•站位高遠、視野廣闊是《人類之殤》給人的第一印象。絕大多數同類書籍內容往往局限於某一地域、某一種生態危機,帶給讀者的衝擊和感受也因此受到局限。本書站位於全球視野,著眼於全球變暖與環境污染這兩大危害生態系統的殺手鐧,分別從大氣圈、水圈、地圈、生物圈、化學污染等幾大方面入手,以翔實的數據、充足的論據全方位揭示了人類當前面臨的種種生態危機,振聾發聵地指出人類的“越界”行為已經觸亮四盞紅燈: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球四大生態極限遭到突破,直接將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推向危險境地。這種通過全球視野俯瞰到的全方位危機,帶來的衝擊力和震撼力也必然是全球性的,不管你身處何地,屬於何種膚色民族,衣食住行有何特殊,在讀到這本書時都會有感同身受之處。

•在總結各類生態危機之後,《人類之殤》發人深省地提出,人類自身已經步入危境。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人類疾病出現非正常井噴式爆發,癌症、愛滋病、糖尿病、過度肥胖、痴呆症、心理健康問題……種種過去少見的疾病如同掙脫了潘多拉魔盒一般瘋狂湧現。二是人類繁衍面臨重大考驗,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男性精子的數量減少50%以上,精子數量減少之快令人驚愕,人類繁衍開始走進死胡同。從人類精子急劇減少的表象中,隱約看到了人類可能走向終結的不祥之兆。同時,女性生育疾病多發,不孕不育大潮正向人類呼嘯而來。三是人類可能已經走上退化之路,體質下降、體能變差、智力下降、免疫系統削弱、先天缺陷增多,人類的衍化正在走向下坡。如果說生態變化是外在的、容易忽略的,那么人類自身的變化則是最敏感、最易受關注的,相信這些事實會像一道道平地驚雷,轟然炸響在人們心中,引發每一個讀者的強烈共鳴。

•面對前所未有的氣候災變與環境污染,《人類之殤》尖銳地指出,人類正在集體毀滅地球,迅速邁向完全未知的領域,若不改弦更張,最終的結果必是全盤皆輸。基於這種科學判斷,本書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開歷史先河地提出一道選擇題:在決定人類前途命運的關鍵十字路口,我們該向前,還是向右?向前是萬丈深淵,踏空墜落只是時間問題;向右是自我救贖,但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把拯救地球環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原則,與舒適、快捷、便利的生活揮手告別。毫無疑問,這是一道人類歷史上最艱難的選擇題之一,因為不管向前還是向右,付出的代價似乎都難以接受。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兩者之間的代價是沒有可比性的:向右,要付出的代價是經濟的滯退和當代人生活水平的降低;而向前,付出的代價則是人類的未來。

•《人類之殤》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不但及時警醒人類要轉變方向自我拯救,更具體、務實地提出了自我拯救的詳細建議,這是前人著作中未曾涉及的,至少是絕無涉及如此之深、如此之細、如此之系統的。一是要迅速並持續不斷地實施巨大幅度的減排,包括停止興建燃煤發電廠、嚴格控制機動車生產和購置、以鐵腕嚴控排放、探索開徵碳稅、儘快建立全國性統一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紮實並迅速向可再生能源轉變、儘快制定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戰略規劃。二是要最大限度去化學化,包括由化學材料向傳統材料回歸、嚴格控制塑膠製品進入人們生活,極大限度地削減農藥、油漆、洗化用品、殺蟲劑、生長激素等化學品生產,實施對農藥特殊化管理、在全國範圍設立一定數量“無農藥使用縣”,極大減少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三是要構建無增長經濟社會,社會只滿足健康、營養、居住、文化活動等基本需要,大幅縮減刺激消費品市場的經濟活動,將資源重新分配到真正可持續的企業,全體人民為子孫後代自願選擇和承擔實際生活水準的下降。四是要限制極端的人口增長速率。五是要由消費型社會迅速轉變為節約型社會,包括探索梯度管理用水辦法、改革農業灌溉辦法、建立城市用水循環利用模式、徹底改變一次性社會生活方式、建立科學的垃圾分類處置辦法、遏止炫耀性消費等。六是要呵護生物多樣性,包括擴大海洋保護區覆蓋率、向生態友好農業轉型、停止轉基因的商化進程等。七是要全民開展生態掃盲教育,包括學校生態教育、社會生態教育、職業生態教育等。八是要加強國際合作,全球聯動治理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

•以根深蒂固的傳統眼光來看,這些建議是如此驚世駭俗,與時代主流觀念格格不入。但如果站在人類歷史的演化進程通盤考慮,著眼於子孫後代可持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認真審視,這些觀點又何嘗不是高瞻遠矚、睿智超前呢?

•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人類親手為自己做了一個撒著慢性毒藥的大蛋糕,這個蛋糕鮮美異常、令人慾罷不能,卻又無比致命、深藏著滅種隱患,是繼續無所顧忌大塊朵頤,還是猛然驚醒捨棄誘惑?這只能取決於人類自己。

•很顯然,留給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正如本書結尾所言:未來人類的生命之火是持續燃燒,還是戛然熄滅,或許取決於我們在這個世紀的種種選擇!

作者簡介

•馬清平,1962年出生,1984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濰坊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研究館員。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大氣圈之險 懸掛在頭頂上的氣候炸彈

•第一節 霧霾與藍天 ………………………………………… 1

•第二節 二氧化碳與全球變暖 ……………………………… 8

•第三節 甲烷與全球變暖 …………………………………… 13

•第四節 北極與南極 ………………………………………… 16

•第五節 臭氧層空洞與地球生物 …………………………… 21

•第六節 全球變暖與海平面上升 …………………………… 25

•第七節 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 ……………………………… 27

•第八節 全球變暖與農業 …………………………………… 30

•第九節 全球變暖與疾病傳播 ……………………………… 32

•第十節 全球變暖與人類命運 ……………………………… 35

•第十一節 日益嚴峻的氣候形勢與人類的麻木不仁 ………… 39

•第二章 水圈之危 逼近生存底線

•第一節 海洋酸化 …………………………………………… 45

•第二節 海洋暖化 …………………………………………… 49

•第三節 海洋污染 …………………………………………… 52

•第四節 海洋過度捕撈 ……………………………………… 57

•第五節 江河日下 …………………………………………… 60

•第六節 水壩的隱患 ………………………………………… 66

•第七節 湖泊和濕地的呻吟 ………………………………… 69

•第八節 地下水的陷落 ……………………………………… 74

•第九節 酸雨之虐 …………………………………………… 80

•第三章 地圈之災 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第一節 大地泣血 …………………………………………… 83

•第二節 森林衰亡 …………………………………………… 91

•第三節 草原末季 …………………………………………… 96

•第四節 沙化肆虐 …………………………………………… 99

•第五節 垃圾重圍 …………………………………………… 102

•第四章 生物圈之難 地球生靈的末路

•第一節 脊椎動物的滅絕 …………………………………… 109

•第二節 無脊椎動物的滅絕 ………………………………… 117

•第三節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 120

•第四節 導致生物大滅絕的原因 …………………………… 124

•第五節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 ………………………………… 130

•第六節 轉基因之害 ………………………………………… 132

•第五章 化學 將我們逼向死角

•第一節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持續影響7代人的惡魔 ……… 149

•第二節 內分泌干擾物:生殖繁育的隱形殺手 …………… 154

•第三節 危險的重金屬 ……………………………………… 159

•第四節 殺生的農藥 ………………………………………… 162

•第五節 化肥的功過 ………………………………………… 165

•第六節 有害的化學食品添加劑 …………………………… 167

•第七節 化學與人類 ………………………………………… 177

•第六章 人類 開始步入危境

•第一節 人類疾病的非正常井噴式暴發 …………………… 182

•第二節 人類繁衍的不祥之兆 ……………………………… 190

•第三節 人類可能已走上退化之路 ………………………… 200

•第七章 十字路口的選擇

•第一節 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204

•第二節 向前還是向右 ……………………………………… 209

•第八章 拯救 從現在開始

•第一節 迅速並持續不斷地實施巨大幅度的減排 ………… 211

•第二節 最大限度去化學化 ………………………………… 219

•第三節 構建“無增長經濟”社會 ………………………… 225

•第四節 限制極端的人口增長速率 ………………………… 230

•第五節 由消費型社會迅速轉變為節約型社會 …………… 234

•第六節 呵護生物多樣性 …………………………………… 244

•第七節 全民開展生態掃盲教育 …………………………… 252

•第八節 加強國際合作 ……………………………………… 256

•致 謝 ………………………………………………………… 258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向前還是向右

全球生態處於緊急關頭,人類走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十字路口,我們正面臨著對未來發展道路的重新選 擇,前方有兩條路:向前,還是向右?

向前——

人們一切照舊地走下去,沿著現有的軌跡繼續,不久的將來,人類將走入有史以來最為痛苦的黑暗時代。 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R·布朗所言:“如果我們繼續‘一切照舊’,問題就不再是文 明如何崩潰,而是何時崩潰。我們現在的經濟正破壞著自然支持系統,這是一條把我們推向衰退與崩潰的 道路,我們正走向這條路的盡頭,形勢十分危急。”澳大利亞科學家蒂姆·富蘭納瑞也警告世人說:“如果人類 在本世紀的頭50年還一切照舊的話,我相信由氣候改變引起的文明毀滅將不可避免。”一些修修補補,比如 改革能源價格、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大對污染企業的罰款額度、開發低碳技術、嚴格執行環境標準、加 大環保投入……都不會帶來根本性的扭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措施可能無法從根本上挽救這個瀕臨災難的 世界。人們在“一切正常”的軌道上,將不知不覺地走進那個災難性的終點。前方是深淵,我們所知的世界有 可能以這樣一種方式結束,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都不可能逃脫降臨到整個地球上的命運。

向右——

進行根本性的方向轉變,必須把拯救地球環境而不是經濟成長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原則,人類迅速反應, 采 取果斷的、及時的、有效的措施,將全球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一步一步地降下來,在最短的時 間內顯著地去除電網中的碳,在交通系統上大體做到無碳化,最終實現全球經濟去碳化,從而減少放大反 饋的危險,並且穩定氣候,最大限度地削減化學品的生產和使用,在全社會全面進行根本性的結構性變 革。

我們現在面臨的艱難選擇,不亞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代。人類的選擇道路,從未像今天這樣擴展到全球 的規模,從未這么尖銳化,我們需要採取扎紮實實的行為來阻止今天的危機演變成明天的災難。正如美國 前副總統阿爾·戈爾所言:“拯救全球環境的鬥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比消滅希特勒的鬥爭更為艱巨,因為這一次 是向我們自己開戰,我們只有自己這樣一個盟友,而同時我們自己就是敵人。”美國前總統的白宮環境顧問 詹姆斯·古斯塔夫·斯佩思也說到:“現在規避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非常嚴重的影響可能已為時過晚。儘管如 此,最糟糕的影響仍然可以避免,但要求我們必須堅決迅速地採取行動,不然的話,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最 好的科學手段進行預測,最終可能發生的結果是地球毀滅。”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避免轉瞬即至的災變,現在到了該行動的時候了。

選擇由我們這一代做出,但影響的將是子孫萬代!

作品評論

(按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於增榮(青島市黃島區工信局局長)

《人類之殤》很深刻,振聾發聵,這是第一感受。

王有強(山東省濰坊市綜合保稅區副主任)

《人類之殤》發人深省地提出了人類發展道路的方向選擇問題,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題目沉重,但作者開出良方,天人合一,人類依附自然而生存。期盼驚世佳作推動全球環境治理。

付少霞(青島大學圖書館館員)

說起全球變暖與環境污染,這個話題似乎離我們很近,又很遠,很具體,又很模糊,它看得見,卻摸不著。馬清平《人類之殤》一書,讓它以無比清晰的面目,浮出水面,真實、冷峻、殘酷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觸目驚心,發人深省。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科普教育價值,在生態保護、環境保護進程中,必將產生切實而深遠的社會意義。讀這部書,讓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一種理性、冷靜背後的沉重感、使命感,一种放眼全人類、憂世傷生的大視角、大情懷、大悲憫,令人心生敬佩和感動。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人類乘坐的一艘大船。同舟共濟,保護好這條船,是每一個地球人義不容辭的職責。我想,《人類之殤》一書,恰好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哪些是拆船板的行為,哪些是拆船板的人,讓我們自己首先保證不做拆船板的事,不做拆船板的人,可謂功德無量之作。

皮皮巫(廣東省東莞時報記者)

時常感嘆,故園故景故人皆不在,時常感嘆,再也回不到過去。特別是最近看了馬清平的《人類之殤》,更是心頭一顫:如果我們真的再這樣不珍惜地球家園,終有一天,我們會在一路狂飆的路上,找不到我們來時的路。 客觀來講,《人類之殤》不是一本環境科學的著作,但以全方位的視野、多層次的分析陳述、立體化的手法,全景式地表現了人類家園污染的種種現象,由污染產生的種種鏈條式的反應,以及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後果。作者從250年前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對氣候環境的破壞說起,反思了近40年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種種傷害,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就是,我們走得太快了,都忘記低頭看看我們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也忘記抬頭望望我們頭上頂著的那片天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了第七章拷問“站在十字路口的人類,應該如何選擇”,又用了最後一章,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建議,那就是正視問題!改變方式!

叢煜峰(黑龍江省黑河日報社總編輯)

作者心繫生態安全的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令人感佩。

呂道寧(中國地市報研究會辦公室原主任、《中國地市報人》雜誌原執行主編)

《人類之殤》的作者是位有心用心之人,他在辦報之餘,閱讀了中外大量的有關氣候變化和環保方面的書籍及文獻,在他的悉心努力之下,使這本探討性和前瞻性都很強且十分有價值的嘉著得以問世。這本書圍繞著大氣圈、水圈、地圈、生物圈、化學污染等方面,就全球生態危機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全書通俗易懂,並就如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前瞻性探討。在此,除了向作者表示敬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感謝作者為社會為人類做出的這一巨大奉獻!

劉禮智(半島都市報記者)

《人類之殤》從全球視野出發,著眼於全球變暖與環境污染這兩大危害生態系統的根源,分別從大氣圈、水圈、地圈、生物圈、化學污染等方面入手,全方位闡述了當下因人類活動導致的種種生態危機,揭示了未來全球可能面臨的厄運,提出了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方向選擇問題,並系統、具體地提出了根治生態危機的真知灼見。這本書是目前國內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一部力作,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啟迪意義。

劉延祿(山東省濰坊市紀委原副書記、市監察局原局長)

《人類之殤》與其他生態著作不同的一點是,就如何全面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並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見。這些觀點可謂深謀遠慮,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劉建河(曲阜師範大學校友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拜讀《人類之殤》,深受教育和觸動,既敬佩作者淵博厚重的知識功底,更感動於作者悲天憫人的偉大胸懷。

劉曉陽(山東京廣傳媒公司董事長)

閱讀《人類之殤》,聆聽地球的吶喊,我們同呼吸,我們共命運,大家一起維護自然社會人文環境,與美好藍天為伴。

劉恩桂(山東省濰坊紅領巾報社總編)

《人類之殤》浸透著作者的強烈憂患,傾注著作者的滿腔熱血。這部著作,記錄下了作者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學習之旅、探索之旅、思考之旅。《人類之殤》通篇散發出求真務實、厚重無比的學術味。單從書尾列出的長長的參考書目,就可以看到作者幾乎窮盡了國內外環保類著作。在作品中,來自環境學家、未來學家、社會學家、氣象氣候學家、經濟學家、傳播學家、政治家、行為學家、心理學家等不同學科的跨學科的思想學說,讓我們從書中領略了多學科思想家的睿智灼見,洞見了這些思想交流折射的思想空間。作者在引述這些跨學科理論思想學說時,能做到信手拈來,遊刃有餘,得心應手,毫無捉襟見肘之感,我們閱讀之時,也毫無生澀枯燥之感,而是倍感酣暢淋漓。作者以一種本能般的恪守精神,對土地、對自然、對傳統和整個近乎天然自然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有一種虔誠的精神,表明了作者對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的尊敬、固執與信守。在作者看來,這種恪守和去化學化,恰恰成為人類未來世代有序繁衍的一種不可更改的精神根基。

劉翠(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實驗國小教師)

《人類之殤》是所有有良知、有責任、有遠見的人類,從內心發出的最有力的吶喊! 面對鋪天蓋地的霧霾,面臨日益惡化的環境,我們不僅要捫心自問: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到底為自己和子孫留下什麼?《人類之殤》給我們當今人類,敲響了生存和發展的警鐘!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反思。

孫鳳文(濟南出版社總編輯、總經理)

這份情懷是知識分子的本色,肅然而生敬意。

孫孝工(山東省昌邑市政協副主席)

倍覺作者讀萬卷書,議千年計,替百姓謀,盡十分力,現一寸心!

蘇 醒(中國美術市場報執行總編)

可以負責任地說,《人類之殤》是目前國內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數據翔實、涉及領域最全面的科普類書籍,它填補了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諸多領域內的空白。《人類之殤》從巨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全景展現了全球生態危機。巨觀上站位於全球,從世界範圍內俯瞰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生態大勢:中觀上立足於本國,直擊當今中國面臨的各種生態問題;微觀上聚焦於一隅,細緻如微地記錄了濰河流域幾十年來生態環境的典型性變化。由於恰到好處地做到了點與面呼應結合和遠近鏡頭的交替切換,全書既高屋建瓴、大氣磅礴,又精緻細膩、具體生動,讀後會使人對生態危機獲得清晰認知,產生深切感受,引發久遠共鳴。

邵竹君(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世界漢詩協會青島分會秘書長、青島市市北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幾點感受:①敏銳地捕捉,紮實的研究寫作。環境問題是天大的問題,如此踏實的專著國內少見。②《穹頂之下》是新聞專題性,《人類之殤》更注重學術性,將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更準確地展現出來。③激情悲情貫穿始終,領略到中國文化人久違的憂患意識。。

李大欣(山東省濰坊學院法學院副院長)

讀完《人類之殤》,感覺到形勢的嚴峻,責任的重大,更感到道路的艱難。

李曉明(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委原書記)

用了五天時間拜讀《人類之殤》。這部書對無知者是警醒,對環保界是支持,對研究者是豐富和深化。建議再版時前面加一權威人士序言,以增加書的分量。

李桂霞(山東省濰坊市老年大學學員)

境界之高者,撰著震撼之文。作者懷揣一顆慈悲之心,以切身生活經歷,借鑑並通過詳盡數據論證:環境污染、氣候變暖,人類瀕臨毀滅之災。字裡行間,給人心靈上以觸動,精神上以震動,呼喚人們從我做起,愛護家園,保護環境!《人類之殤》將震撼大江南北,受益更多的人。

李梅生(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政協黨組副書記)

在2015年法國世界氣候大會召開之際,適逢《人類之殤》發行,代表了我國回響之行動。環境影響著全人類,影響著子孫後代,《人類之殤》是一善作,是一良心之作。

李端梅(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副局長)

《人類之殤》是我近年來讀的最仔細的一本書。這是一本沒有噱頭、沒有裝飾虛誇、沒有譁眾取寵、沒有旁逸斜出的書。是一部有廣度、有深度、有熱度、有力度的有關環境科學的著作。作者有著媒體從業者的敏銳觀察力和對事件的剖析力,他對自己的職業、對生活、對人類以及人類的家園充滿著熱愛。作者把自己對人類生存的環境現狀的觀察、思考、探究、糾結、憂慮、焦灼、心痛、期待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讀者,向人類發出拯救地球的呼喚,這是可貴的,也是值得讚賞的。作者寫作中縱橫自然、張弛有度、有條不紊。成文如風行水上,自然質樸,語調急而不促。表述簡練,分析中肯有見地,論證有節理。沒有對壘卻又堅守,切中要害卻無犀利尖刻之感,直觀深刻卻無鋒芒畢露之嫌。作者不是環境科學的專家,能成此書,是因為其作為知識分子骨子裡的擔當和媒體人的責任使然。

陸萬勝(山東省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教授)

讀《人類之殤》,確有世界將要崩潰的感覺。人類的發展,竟為自己挖掘了墳墓!在滅頂之災面前,人類竟如此麻木!當前的世界,依然在忙於土地的紛爭,財富的爭奪,宗教的衝突,文化的差異。人類的當務之急,是修復大自然的斑斑傷痛,構築人類的生存環境,否則,人類的歷史將會終結!這部著作,振聾發聵,令人震撼。

張玉萍(山東省煙臺三中高級教師)

拜讀大作,甚是感嘆:一是材料之巨,數據之詳,好是感佩;二是地球之傷,人類之殤,倍感震驚,

張春煦(勝利石油管理局老年大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閱讀《人類之殤》,甚為震撼,有理論,有數據,有體驗,深感作者之拳拳生民之心。這是一部警世之作。

張愛良(山東省濰坊日報社主任編輯)

《人類之殤》發人深思,只有心懷慈悲具有智慧良知的人,才如此焦慮人類之未來。

張緒鵬(山東省肥城市丘明中學名師工作室主任、高級教師)

作者以自己的赤誠良心和淵博知識,闡述了有關環境問題的真知灼見。拜讀後振聾發聵,受益匪淺!大作讀後,一是讓我會更努力自覺保護環境,再就是學會了怎樣保護自己。

宋影萍(山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人類之殤》有勇氣和擔當,寫真話,發深思,感覺分量不亞於《穹頂之下》。

郎遙遠(著名評論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智谷董事長)

馬清平先生力作《人類之殤》,煌煌二十萬言,以一個資深報人的良知道義與獨特視角,聚焦地球生態、人類生存,旁徵博引,殫精竭慮,當頭棒喝。氣候炸彈、生存底線、地圈之災、生靈末路、死角危境、十字路口,每一個章節都觸目驚心,每一行文字都直刺心靈。現代工商文明並沒有消彌人類超額索取大自然的特性,反而助長了人類社會極欲消費之風,讓人類遭受著“增長、對抗、施惡”三大極限,留下“全球性問題”和“身心靈健康問題”等諸多苦果。上世紀60年代以來,聯合國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從工商文明躍遷到生態文明,“地球智慧”開始半個世紀緩慢而淡定的生態進步,一種健康、高尚、儉約、低碳、可持續幸福而富有尊嚴的生活方式,正在全球悄然興起,並成為主流。人們除了當下幸福,還有詩意和遠方。這種深刻變化,需要大眾思想文化再啟蒙。馬清平著作的良苦用心,正在於此。

孟祥惠(山東省昌邑電視台新聞部主任)

數字無聲,振聾發聵;文字有言,警鐘長鳴!讀罷《人類之殤》,深感治理生態危機的緊迫!

林 鴻(福建省閩西日報社記者)

認真拜讀《人類之殤》,感受頗深。只有全人類覺醒,充分認識現代化及現代文明帶來的問題(人口增長、污染排放、資源減少等),我們才能從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所謂現代文明中走出誤區、迷茫,明白我們這一代在有限之年該做些什麼。

明慧榮(山東省濰坊日報社昌邑分社社長)

《人類之殤》:一本使人走出“小我”,超越浮華與浮躁,關注生態與生命的醒世之作……

鄭國紅(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副教授)

此書堪稱大手筆、大責任,於人類有著大意義,必須點讚啊!

鄭樹平(山東省濰坊護理職業學院教授)

捧讀《人類之殤》,心情沉重。所列危、險、災、難,觸目驚心。人類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人,創造了世界,又在毀滅世界。作品征采廣博的資料,足見全球範圍內對環境惡化的重視與焦慮。這部作品讓人警醒。

賀德良(山東省濰坊日報時政要聞部副主任)

拜讀《人類之殤》,深感作者為人之責任、做事之精神、才學之橫溢、經世之擔當。

洪 波(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

《人類之殤》仿佛一聲響雷,作者居然有如此關懷!翻開目錄便知,絕非假大空、高大上。雖然是媒體人,有此選題並不為怪,然而,寫這樣的一本書,要耗費多少心血?要查多少資料?這些資料必須科學嚴謹,這實在是一項浩繁的工作。作者從大氣圈、水圈、地圈、生物圈、化學等方面做了詳細認真的陳述和分析——多么可貴的精神。然而更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僅是陳述,還提出了現狀(很危險),給出了“從現在起”解決問題的辦法。說此書洪鐘大呂,震耳發聵,一點不過。

侯江宏(山東省濰坊日報社濱海分社副總編輯)

靜心拜讀《人類之殤》,感覺收益匪淺,收穫頗豐,既增長了生態知識,又深受環保教育。這本書寫得很好,為人類做出了探索性思考和貢獻。建議將這本書翻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以影響更多的人為拯救生存環境而行動。

趙修亮(山東省日照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

《人類之殤》所敘,乃國家戰略也。大手筆,大題材,大視野,大功德。此時,正值我作為市委宣講團成員,到基層宣講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綠色發展理念。該部著作,堪稱利器。

趙錫波(山東省昌邑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

《人類之殤》是一部把握時代脈動、觸動世人心弦的佳作,是一部領導幹部科學決策的重要手冊,是一部環保業內人士強基固本的學術金典。這部著作涉獵範圍之廣、引用數據之多難能可貴,作品巧妙地避開了專業文著和專業術語只能圈內人士來讀的缺憾,讓廣大民眾也能饒有興趣地閱讀,並從中求知、感悟、踐行。細細品味,這部書真的可讀、可研、可賞……

徐永喜(山東省濰坊日報職教公告部主任、主任編輯)

這本帶著作者少時美好記憶與懵懂感觸、中年理性思維與深切感悟的作品,是其在緊張工作之餘嘔心瀝血數載向世人捧出的一部跨時代的醒世之作,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顯示出她的份量和厚重。

徐炳濤(山東省濰坊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人類之殤》在當今中國發出了生態危機的最強音,令人振聾發聵,使人深刻反思,其站位之高、視野之廣、觀念之新堪稱鳳毛麟角,是一部從思想觀念深處影響人、改變人、提升人的優秀著作。當前關於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書籍並不少,但《人類之殤》帶來的震撼力卻是空前的,超乎想像的,其系統性、全面性、深刻性、新銳性均出類拔萃,既融匯精粹、集納大成,又理念卓越、見解獨到,富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和啟迪意義。閱讀本書,如同聆聽源自地球深處的吶喊,足以對養成了科技依賴症和生態無視症的日益麻木的當代人產生當頭棒喝的效果,是一部適應時代新特點、新要求的生態危機啟蒙著作。

梅 汛(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調研員、生態省建設研究專家)

我曾為一位分管環保的副省長服務(寫研究報告),工作需要,閱讀過一些生態環保的文章和書籍。讀《人類之殤》很容易理解。這部著作,散文式政論,可讀性很強。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反映了我國現存的許多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於幫助政府深入了解此類問題很有價值。被作者執著的精神感動。

董志智(山西省長治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長治日報社原社長、高級記者)

捧讀《人類之殤》,仿佛乘飛船繞地球轉了幾圈,目睹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行星,正遭遇千錘萬擊的傷害。幸有“殤”文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喊:“救救地球!”有此大境界、大主題,足見作者心之孔嘉,視通萬里;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葛金軍(山東省濰坊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體現了作者的憂患意識和擔當責任!

臧臣文(山東省安丘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講師)

剛讀完第一章,認識到氣候環境的可怕惡化,感覺到作者的環境良心和環保責任心,對人的熱愛和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患,感覺越讀心情越沉重。這部著作很有普及的必要,圍繞這一主題,可製作動漫等科普讀物,向公眾普及。《人類之殤》凝聚著作者無言的汗水和心血。

戴瑞萱(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

這本書寫得太好了!朋友們不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點時間閱讀一下,不為別的,只為我們人類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