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布魯氏桿菌病

布魯氏桿菌病是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 布魯氏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 2.定期免疫在布魯氏桿菌病常發地區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預防注射。

基本概述

布魯氏桿菌病是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布魯氏桿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無芽胞,抵抗力和其他不能產生芽胞的細菌相近。在乾燥的土壤內37天死亡,在冷暗處、胎兒體內可活6個月,在糞水中的存活力很強。
它作為細胞內寄生蟲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記憶體活.對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馬爾他布氏桿菌("馬爾他熱"),流產布氏桿菌,牛、羊布氏桿菌豬布氏桿菌和狗布氏桿菌

症狀

羊、牛、豬是人類布病的主要傳染源。人體傳染布魯氏菌可以通過體表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感染途徑與職業、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其症狀主要有發熱、多汗、疼痛(主要是大關節、肌肉最為明顯)、乏力等。

危害

布魯氏桿菌的傳染源是病畜及帶菌動物,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產或分娩時將大量布魯氏桿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流產後的陰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會有布魯氏桿菌。布魯氏桿菌感染的睪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魯氏桿菌存在。這種情況對於種公畜顯得更為重要。此外布魯氏桿菌還可隨糞尿排出。

傳播途徑

布魯氏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即攝取被病原體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而感染。但經皮膚、結膜、交配也可感染,吸血昆蟲也可傳播此病。 該病潛伏期2周至6個月。母牛最顯著的症狀是流產,常發生在第6—8周,流產時分泌物為灰白色,流產後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惡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產的胎兒產前多已死亡,後期生產的犢牛體弱不易成活。已流產過的母牛如果再流產,一般比第一次流產時間要遲,且易引發胎衣滯留,引發子宮炎,長期不育。如流產不發生胎衣滯留,則病牛迅速康復,又能受孕,但以後可能再度流產。公牛常見的是睪丸炎,睪丸腫大疼痛,觸之堅硬。布魯氏桿菌病還可造成關節炎,常見於膝關節和腕關節出現跛行。有時有乳房炎的輕微症狀。
羊:發病症狀與牛相似但不如牛明顯。母羊的流產發生於第3—4個月。公羊發生睪丸炎及附睪炎。其他症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豬:流產多發生於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現,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後胎衣滯留現象少見,子宮分泌液8天內消失。少數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睪丸炎及附睪炎,全身發熱,局部疼痛不願配種。較少見的症狀還有患豬皮下膿腫、關節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變時,還可發生後肢麻痹。

發病後的病理變化

牛: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覆有纖維蛋白絮片和膿液,有的增厚而雜有出血點。絨毛部分貧血發白黃,或覆有灰色或黃綠色纖維蛋白或濃液絮片,胎兒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粘液絮狀物,胃腸和膀胱的漿膜下面有點狀或線狀出血。臍帶呈漿液性浸潤、肥厚,胎兒和新生兒有肺炎病灶。母牛乳房實質性壞死,間質增生。公牛睪丸和附睪有炎性壞死小結節,是結締組織增生所致。
羊:與牛的剖解變化大致相同。
豬:胎衣絨毛膜充血,有時水腫或有出血點,還可能覆蓋一層灰黃色滲出物。睪丸和附睪在實質中有豌豆大或更大的壞死或化膿灶,其中可能已有鈣酸鹽沉積。有時精囊發炎、化膿性腱鞘炎和骨液囊炎。

消毒

1%來蘇爾或2%福馬林或5%生石灰乳均可殺死。直射陽光0.5—4小時殺死。

防治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護健康畜群、消滅疫點的布魯氏桿菌和培養健康幼畜三個方面。
1.加強檢疫提倡自繁自養,不從外地購買家畜。新購入的家畜,必須隔離觀察一個月,並做兩次布魯氏桿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合群。每年配種前,種公畜也必須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配種。養殖場每年需做兩次檢疫,檢出的病畜,應嚴格隔離飼養,固定放牧地點及飲水場,嚴禁與健康畜接觸。
2.定期免疫在布魯氏桿菌病常發地區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預防注射。在檢疫後淘汰病畜的基礎上,第1年做基礎免疫,第2年做加強免疫,第3年做鞏固免疫,從而達到淨化畜群的目的。
3.嚴格消毒對病畜污染的畜舍、運動場、飼槽及各種飼養用具等,用5%克遼林或來蘇兒溶液、10—20%石灰乳、2%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產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處理。病畜的皮,用3—5%來蘇兒浸泡24小時後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糞便發酵處理。
4.病畜處理病畜以淘汰為宜。確需治療者可在隔離條件下進行。對流產伴發子宮內膜炎或胎衣不下,經剝離後的病畜,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滌陰道和子宮。嚴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隱性病畜,在良好的隔離條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從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後隔離餵消毒乳和健康乳,經檢疫為陰性後,送入健康群,以此達到淨化疫場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