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

人生如寄

近義詞:人生若寄。釋義:道家經典中,“旅歸”常指人的生命,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反歸家鄉;而道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於“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游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而與佛教的輪迴思想絕不相同。老萊子曰:人生於天地之間,寄也。 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北史·韓鳳傳》:“更可憐人生如寄,唯當行樂,何用愁為。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詞目:人生如寄

拼音:rén shēng rú jì

解釋:寄,寓居,暫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像暫時寄居在人世間一樣。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補語;指人的生命短促

釋義:道家經典中,“旅歸”常指人的生命,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反歸家鄉;而道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認為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列子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莊子》說:“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有的學者認為這些是佛教的輪迴思想。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於“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游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而與佛教的輪迴思想絕不相同。佛家輪迴說的基礎與生化說不同,他以因果為理論基礎。而道家生化說則屬於純粹的萬物生化論,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雖然從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相似之處,但實際並不相同。

詳細釋義

典源

~348~

〈古詩十九首〉其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唐·李善注引《尸子》:

老萊子曰:人生於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

~285~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

溪谷多風,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猴猿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迴轉,有似客游。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釋義

亦作“ 人生若寄 ”。 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

運用示例

《北史·韓鳳傳》:“更可憐人生如寄,唯當行樂,何用愁為。”

晉 陶潛《榮木》詩:“人生若寄,顦顇有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