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認識醫療社會

內容介紹

疾病與治療(統稱為醫療)是人類社會中的普同經驗,盤根錯節地與文化共伴發展。但在科技宰制的社會中,醫療科技與倫理法規的不對稱發展,往往衝擊原生社會與在地經驗,產生新的人權問題。
透過憲政主義、人性尊嚴的檢驗,醫療(行為)的本身、過程及結果,不僅為基本權、社會權,也應該具有自由權、平等權性質,當然也具有受益與訴訟救濟性質;就個人利益與集體安全而言,醫療實具有公、私、社會法混合性質。
本書「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認識醫療社會」精選12部電影或紀錄片文本,包括:《刮痧》、《代理孕母》、《玫瑰的戰爭》、《樂生》、《無盡的控訴》、《絕地再生》、《潁州的孩子》、《白色榮光》、《冰點下的幸福》、《點燃生命之海》、《非常手段》、《姐姐的守護者》,並撰寫具有知識承載度的延伸閱讀文章。探討焦點集中以「醫療社會」為主,概分為「醫療的人類學與社會學、醫療的道德倫理與法律政策」面向,希望從「人權.醫療.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出發,全面認識醫療社會。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阿嬤的《刮痧》片:從醫學人類學看另類療法
第二章 商品拜物教中的女體:代理孕母的探討與爭議
第三章 《玫瑰的戰爭》:台灣第一起醫療職場性騷擾訴訟案源由探討與評析
第四章 放生還是放死:從樂生療養院議題看台灣公民資格實踐的現況
第五章 由《無盡的控訴》看我國兒童及少年保護之法規範網絡:從校園性侵害事件談起
第六章 美麗新世界?談《絕地再生》下的烏托邦天堂
第七章 人性尊嚴與生命價值的發想:從《潁州的孩子》談起
第八章 從《白色榮光》探討醫療糾紛的民事法律問題
第九章 由《冰點下的幸福》探討同性配偶爭取撫養權的合法性
第十章 生死一瞬間:從《點燃生命之海》探討安樂死之意義與未來發展
第十一章 從《非常手段》論個人權利與群體利益
第十二章 以愛為名:從《姐姐的守護者》探討人性弱點與法律極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