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倫本原

人倫本原

《人倫本原》,是臧知非創作的一部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種向“文化元典”汲取靈感,獲得前進基點的現象在中國也多次出現,著名的“古文運動”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這種“返本開新”、“以復古為解放”,即回歸元典精神以求新變的情形也俯拾即是。當然,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轉軌過程,充滿變異與新生,現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過濾器,對往昔文化傳統或放行,或阻遏,於棄取間行揚抑之道。近世中國人立足於文明轉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會實踐,選擇中華元典精神里的變通哲學、憂患意識、華夷之辨、革命觀念和民本思想,並與外來西學的相關部分彼此激盪交融,從而鍛造出在近世中國發揮巨大作用的社會變易論、社會救亡論、民族國家論、社會革命論和民主主義。可見,元典精神的選擇性發揚和創造性轉換,是近現代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一題旨,也是今人和後人所要反覆探討和力加實踐的。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深刻而廣泛,在我國歷史上知名度不小,古時讀之者甚多,但由於其離我們年代久遠,相對而言,其文字艱澀,內容深奧,現代極少有人能輕鬆理解。本書正是出於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各位讀者介紹並解讀。全書以其作者的生平故事開篇。

作者簡介

臧知非,1958年出生於江蘇宿遷,1982年畢業於徐州師範學院歷史系,1985年獲河南大學歷史學碩上學位,1991年獲山東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蘇州人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周條社會結構研究》(與導師田昌五教授合著)、《呂不韋傳》、《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與劉鋒博上合著)、《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合著,第一卷),《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等。發表舂秋戰國史,秦漢史學術論文六十餘篇,主要從事先秦秦漢史、文化史研究。

目錄

“元典文化叢書"的說明
一 《孝經》的成書與思想內容
1.《孝經》作者與成書時間
2.先秦儒家孝道理論與《孝經》思想來源
(1)孝的含義與起源
(2)孔子的孝道觀
(3)曾子的孝道觀
(4)孟子的孝道觀
(5)荀子的孝道觀
(6)《札記》中的孝道觀念
3.《孝經》思想評述
(1)孝源於天
(2)孝是倫理的本源
(3)事親以禮,立身行道
(4)忠孝合一,以孝勸忠
(5)五等之孝
二 《孝經》的傳播和孝道倫理的歷史變遷
1.“漢以孝治天下”與《孝經》經學地位的確立
(1)“以孝治天下”的政治體現
(2)《孝經》的官方化及其理論的綱常化和神聖化
(3)父權的膨脹
2.魏晉隋唐時期孝倫理的變異
(1)魏晉的“孝治”
(2)遵守禮法與率性而為
(3)唐代的忠大於孝
3.宋元明清時期《孝經》的傳播和孝道的特點
(1)《孝經》的傳播和對孝道的重視
(2)孝道教化的通俗化
(3)孝道實踐的極端化和愚孝
三 《孝經》與中國傳統家庭倫理
1.傳統家庭的歷史狀況
2.父子之禮
3.夫婦之禮
4.兄弟之禮
四 《孝經》與傳統的喪葬、祭祀之禮
1.“喪則致其哀”:葬禮中的孝觀念
2.“祭則致其嚴”:行孝與祭祖
(1)周代祭禮的一般含義
(2)漢代以後祭禮的社會基礎與功能
五 《孝經》與中國古代法律
1.對“不孝”罪的懲處原則
2.“親親相隱”的合法化
3.親屬間的刑罰替代
4.血親復仇的正義性和法律的衝突與統一
(1)儒家血親復仇觀與孝道
(2)法律文本的限制與司法實踐的認同
(3)義法並立的理論探討
六 《孝經》與傳統君臣關係
1.君父一體,事君如事父,事君重於事父
2.主尊臣卑的永恆性
3.死諫與愚忠
七 《孝經》與中國國民性
1.仁恕敦厚的群體意識
2.重禮守法的行為準則
3.忠君愛國的民族精神
4.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5.因循守舊的惰性心理
6.權利缺失的自我意識
結束語:《孝經》、孝道與當代中國社會
附錄一 《孝經》今譯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古文《孝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