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墨菲

亨利·墨菲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譯茂飛,美國建築設計師,他曾在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設計了雅禮大學、清華大學、福建協和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和燕京大學等多所重要大學的校園,並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規劃,是當時中國建築古典復興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亨利·墨菲

生平活動

美國
1877年,亨利·墨菲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父親是約翰·墨菲(John Murphy),母親是愛麗絲·布頓·吉拉姆(Alice Button Killam)。1895年,亨利·墨菲從康乃狄克州紐哈芬的著名私立學校霍普金斯學校畢業,考入耶魯大學。1899年,他從耶魯大學建築系畢業,1906年獲美術學士學位(Bachelor of Fine Arts),見耶魯大學圖書館資料。1900年,他來到紐約,1908年在麥迪遜大街開辦了自己的建築設計所。到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達納(Richard H.Dana,Jr.)在紐約州和家鄉康乃狄克州初步建立起可靠的商業信譽。他在這一時期進行了一些校園規劃,所運用的風格多種多樣:在紐約州的新羅歇爾學院(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中採用的是哥德式建築風格,而在康乃狄克州溫莎鎮的盧密斯學院(Loomis Chaffee,1912年)的設計中又採用了殖民地復興風格。但這一時期的亨利·墨菲,仍屬於“一個不知名的美國建築師”(Cody)。

中國

1914年5月下旬,墨菲來到中國,這是他一生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義和團運動之後,一部分在華基督教差會,主要是美國北方的美以美會、美北長老會、美國公理會以及美國聖公會,調整傳教重點,開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資金,尤其重視教會大學的建設。墨菲抓住這一機遇,陸續為在中國南北各省傳教的基督教差會規劃設計了多所教會大學的校園:長沙雅禮大學、福州福建協和大學、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北京燕京大學以及廣州嶺南大學的部分建築。由於這些基督教差會都希望減小中西文化差異給傳教帶來的阻力,因此傾向於在建築方面表現出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適應性。所有這些校園雖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卻全部都採用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這與同一時期中國國立大學普遍採用西式建築風格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除了設計教會大學以外,墨菲還進行了北京清華學堂校園的整體規劃和四大建築的設計,以及位於上海郊外江灣的私立復旦大學校園的規劃設計;前者規格較高,屬於地道的西洋風格,後者規模較小,基本上也屬於中國古典風格。
1918年7月在上海外灘開辦了個人事務所,作為他在上海的分公司。
1928年,墨菲受到蔣中正的注意,受聘擔任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築顧問,主持制定了1929年南京的首都規劃,並在南京等地設計了一批建築作品,如紫金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堂和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大樓,都屬於政府機構的官方建築,繼續採用中國復古形式。此外,這一時期負責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兩大建築的中國建築師呂彥直也是墨菲的助手和門生。
回國
1935年,墨菲退休,回到美國康乃狄克州布蘭德福德他自己設計的住宅。他還在佛羅里達州的克羅爾加布爾斯設計了一個有8個家庭的小型的"中國村"(Chinese village)。1949年,他在72歲時第一次結婚。1954年在家中逝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